2012-201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赏 赉 ( li ) 赍 发( j)酒 馔 ( chun) 味同 嚼 蜡( jio) B形 骸 ( hi)驰 骋 ( chng)迤 逦 ( yl)茕茕 孑 立( ji) C 悖 时( bi)吝 啬 ( s) 叨 扰( do) 涸 辙之鲋( h) D精 髓 ( su)颦 蹙 ( c) 褒 贬( bo)逸兴 遄 飞( chun)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馔 zhun , B项,迤逦 y l , C项,叨扰 to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的字音识记
2、情况 点评:本题考查了形近字(赉、赍)、多音字(嚼、叨)以及部分声调易错的词语(迤逦、褒贬),整体上看,难度适宜, “叨扰 ”这个词是一个难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此我们谨向那些积 极参与的科学家和两院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B国庆受阅部队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民兵、预备役 等兵种部队,浓缩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精华。 C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 验,走具有中国 特色批改道路的有益尝试才是最佳途径。 D进入夏季以来,该市场的猪肉销售量急剧下降,相对春季度,猪肉销售量 下降了一
3、倍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语义重复,表意不明, “科学家 ”和 “两院院士 ”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院士中绝大部分都是科学家; 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才是最佳途径 ”多余; D, “下降 ”不能和 “一倍 ”连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语病的辨析能力 点评:动词并列和名词并列都会造成错误,名词并列的常见错误时外延的交叉;句式杂糅是常设的错点,本题难点设置合理且难度适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目前 80%病毒的传播渠道被国内数十家病毒集团所控制,这些病毒集团借此获得了巨额非法收益,部分病毒集团每年收益高达数亿元,一般中小企业都难 望其项背 。 B在学习上,
4、不能孤军作战。俗话说: “墙倒众人推 。 ”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C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 祸起萧墙 。 D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 一蹴而就 了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 “墙倒众人推 ”比喻人失利时,众人都来攻 击他,与整句的意思不协调。 C项 “祸起萧墙 ”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不合语境。 D项 “一蹴而就 ”应为“一挥而就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熟语的辨析和理解能力 点评: “一蹴而就 ”比喻做事很容易成功,经常被误解为 “时间短,速度快 ”, “祸起萧墙 ”也是常被误解的词语
5、,经常被理解为,无端的祸患。这是两个重点。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底层文学 ”由来已久,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在现代文学史中,无论是五四新文学还是左翼文学,关注的对象依然是 “底层 ”大众。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界又有不少农村 题材以及描写城市中低层群体的作品,如刘醒龙的凤凰琴,方方的风景,余华的活着等。他们虽不强调 “底层 ”,但对于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受到损害的阶层有着相当深入的表现。新世纪 “底层文学 ”创作继承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左翼文学的理论遗产,延续着 9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 “现实主义冲击波 ”的余浪,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饱含着一种强烈的当
6、代情绪诉求。 其实, “底层文学 ”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是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的表达,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中国 90年代以来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催生出的结果。但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 “底层文学 ”已经开始与单纯的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的是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 “底层文学 ”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用自己的力量安抚现实中躁动不安的灵魂。简言之,就是以文学的方式参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并对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在今天文学市场化甚至娱乐化的背景下, “底层文学 ”能够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能够以严肃的姿态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文关怀,既是
7、一种 “不平则鸣 ”,同时也是 “时代的和弦 ”。 “底层文学 ”拒绝了 “新写实主义 ”的 “零度情感 ”,摈弃了 “没事偷着 乐 ”的犬儒主义,而是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然而,只有同情是不够的。作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景虽然力求用文学的方式交出一份当下历史的记录,但遗憾的是目前“底层叙事 ”仍无法穿透迷蒙的表象,具有时空超越性的作品相对匮乏。一是讲述 “传奇性 ”的故事,以满足人们的窥视欲望和猎奇心理。二是简单立足于道德批判,以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构建文本。三是沉迷于 “苦难展览 ”,走向单一化和极端化的 “苦难书写 ”,甚至演变为 “欲望叙述 ”、 “暴力叙述 ”,变成了比酷比惨的 “苦
8、情戏 ”。如何让叙事逻辑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在表现 “底层 ”物质生活的同 时也观照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使 “底层 ”人物不再被扭曲成窥视的对象而得以血肉丰满真实可感,在同质化的苦难中挖掘出被遮蔽的底层生活的丰富性,从而告别肤浅和表面,抵达能够穿越历史的文学的 “深度 ”,这是 “底层文学 ”应该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种创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的文学类型,目前对 “底层文学 ”的评价只能是一种带有历史前瞻性的考量和把握,我们期待 “底层文学 ”的创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但这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 (选自史竞男 “底层文学 ”:乡土叙事新景观) 【小题 1】下列对
9、“底层文学 ”的有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底层文学 ”一词在新世纪被提出来,但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 B在现代文学史中, “底层文学 ”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关注的对象仍是 “底层 ”大众。 C “底层文学 ”的被提出表达了一种现实性生存焦虑,是中国文学发展至今的必然产物。 D “底层文学 ”已与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对国家发展的思考。 【小题 2】下列不属于 “底层文学 ”继续探索和努力方向的一项是 A要努力让 “底层文学 ”在叙事逻辑上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 B不仅要表现 “底层 ”的物质生活,也要观照他们的精神世界。 C “底层文学 ”应告别肤浅和表
10、面,抵达穿越历史的文学的深度 D对 “底层文学 ”的评价一定要从历史前瞻性角度去考量和把握。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刘醒龙、方方、余华等人写出了描写农村和城市中低层群体的作品,他们被称为 “底层文学 ”的先驱。 B “底层文学 ”敏锐捕捉到社会阶层和群众情绪的新变化,承担起社会责任并融入人文关怀,这也是文学对社会变革作出的反应。 C目前 “底层文学 ”存在着注重故事的 传奇性、简单立足于道德批评、沉迷于“苦难展览 ”的弊端,因而冲淡了其文学的 “深度 ”。 D我们需要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更需要实践的累积与时间的沉淀,才能使 “底层文学 ”的创
11、作更加繁荣,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原文为: “不少 “底层文学 ”已经开始与单纯的生存困境脱钩,讲述的是特定阶层、个人的命运,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 ”设置的错项范围与原文有本质差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特定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的设错点主要是几个名词的外延(范围)与原文有差异。 【小题 2】 试题分析: D选项的回答是对 “底层文学 ”的评价,与问题 “底层文学 ”的努力方向不一致,答非所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答题要点是找准与问题对应的相关区域,对区域内的
12、文字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和选项进行仔细对照。难度不大。 【小题 3】 试题分析: A项,文章中没有此类的表述,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来阐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类 “底层文学 ”已经开始有比较深入的表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的能力 点评:相比较而言,本题 的设错还是很明显的,文章的开头部分虽然提到了三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但是也只是阐述 “底层文学 ”的发展,这些人并不是 “先驱 ”。难度较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16分) 一片苍茫 戴涛 (1)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 “可识得盘中为何物 ”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 “状如
13、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 ” (2)多举抚掌大笑,说: “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 ”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 ,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 (3)“好梨好梨 ”,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 “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 ”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4)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
14、,随口问道: “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 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 ”白生说: “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 ” (5)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 “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 ”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 “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 ”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6)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7)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
15、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 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 “美景美景! ” (8)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到嘴边贪婪地吮着。 (9)白生问: “你吃什么 ”男童答: “蜂蜜。 ” (10)白生说: “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 ” (11)白生大怒, “饿你回家吃饭呀!家里没饭? ” 男童说,我饿。 (12)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
16、是如此瘦弱。 (13)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几排东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白生问男童: “你爹呢 ”男童答: “这就是我爹。 ”白生又是一惊。 (14)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 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15)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16)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 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17)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
17、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18)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 “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 ”汪过说: “知道。 ”白生说: “就没办法么 ”汪过说, “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 (19)白生沉默无语。 (20)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梨收齐了 ,一个不落全装了船。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 “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 ”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21)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不出汪过所料,白生
18、果然没有回来。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竞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22)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 家梨园。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23)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 【小题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品开篇以多举荐梨入笔,自此 “晶梨 ”便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梨的命运与人的命
19、运相交织,最终演绎出一曲为民谋福者殒身不恤的悲歌。 B作品将主要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上有贪婪的皇上、多举等权贵,下有狡诈的汪过等地方污吏,白生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 C这篇作品中有许多出乎文中人意料之外的笔墨,如新官无案审、名县无粮吃、白生有去无回、梨树永不再种 这种笔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趣。 D这篇作品语言较为雅致, “心沉如铅坠 ”的比喻,用语贴切; “雪白 ”与 “殷红 ”的对比,色彩鲜明; “你别看 ”、 “你问我 ”等人物语,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E “苍茫 ”,即空阔辽远,无边无际之意。作品以此为题,便寓有作者对百姓深重苦难的怜悯,对父母官孤独悲壮的哀
20、叹,对世道昏暗荒谬的忧愤,韵味苍凉。 【小题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 茫县官吏乡绅为白生接风洗 尘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 2分) “第四天 ” 一段中,画线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 3分) 【小题 3】对第 (22)段中画线的句子 “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 应怎样理解 ( 3分) 【小题 4】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 4分) 答案: 【小题 1】 B C 【小题 2】 这一情节写了店中无梨的境况和县丞汪过的遮掩,用这一连串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构成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这段景物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梨树繁茂、梨花娇艳,
21、用 “雪白雪白 ”的梨林美景反衬出后文百姓 “血红血红 ”的悲苦生活,另一方面用蜂蝶起舞引出下文男童捉蜂吮蜜的情状,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 3】 意义方面:这句违背事理逻辑的描写,写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幻觉,表现出白生义举感天动地,使枯树生花,使严冬呈现春意;同时,也以满树的白花为白生被斩寄托哀思。 作用方面:与前文写春时梨花盛开相照应,为下文写白生被斩营造悲壮的气氛,使作品前后意境相谐,浑然一体。 【小题 4】 白生临行前拜见多举,示其不敢忘思,可见其有情有义。 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情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要有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白生挨家挨户走 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
22、百姓的一颗爱心。 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 “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三项说出即可给满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对多举和汪过的评价与作品的实际不符或者在作品中找不到根据;此外 “处境之艰难决定了其反抗态度之坚决 ”的说法也不成立,人物的行为源于人物的性格、品质,与其处境不存在必然关系。 C项, “白生有去无回 ”是文中人汪过意料中的,与该项题意不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句子理解和写作手法的辨 析能力 点评:本题中 B项的设错点是考查学生文本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能
23、力; C项考查了学生理解小说中故事结构的能力以及筛选的能力。难度较大,综合性很强。 【小题 2】 试题分析:首先要分析接风一节的核心是什么,让后才能明白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第二小问,是小说阅读中常考的一道题,景色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反映(暗示)社会背景 2、渲染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 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4、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 ,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5、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山西省 大同市 实验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