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doc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 其他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论语 述而) (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 D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 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 的情
2、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 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 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_, _, _, _, _, 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坚决淘汰劣质企业,
3、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3分)【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 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 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
4、,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 “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 “经 “,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 “献诗陈志 ”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
5、有人由于个人 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 ”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 “献诗 ”总和 “簪献曲 ”或者 “瞍赋 ”、 “诵 ”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 邶风 新台和诗经 秦风 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歌 ”,例如左传 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 “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 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
6、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 “赋诗 ”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 ”。这种 “赋诗 ”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 郑风 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
7、 “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 “献曲 ”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 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 “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 “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 “知识丛
8、书 ”金开诚诗经 )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 “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 “献诗 ”经常和 “瞽献曲 ”、 “诵 ”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
9、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 “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 “赋诗言志 ”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 郑风 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小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
10、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 是没有曲调的 “徒歌 ”。 C古人在 “赋诗言志 ”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C 【小题 1】 B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
11、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 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
12、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 “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 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
13、,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 ,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 “平 ”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 ”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 “变 ”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14、。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 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 “南张北溥 ”,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 “南黄北齐 ”之称,但他直至 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 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 力避卖
15、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 黄宾虹传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 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 “真画者 ”。 B
16、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 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 【
17、小题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C D 【小题 1】 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 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小题 1】 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小题 1】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
18、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 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创造与仿作兼顾; 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 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 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 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 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文史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25分)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新课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