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上杭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上杭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上杭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上杭一中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 。 。 , 。 。 最早的记载见之于诗经,如公刘篇中 “酌之用匏 ”的 “匏 ”就是指葫芦 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葫芦成熟后,构空里面的籽孤,即可当容器使用 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 B C D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近些年来,
2、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 “价值 ”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这一基本概念。 现代价值观的 “价值 ”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 “善 ”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 “好 ”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 “价值 ”
3、归结为 “效用 ”,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 “利益 ”,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 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 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
4、神境界。的确,“名利 ”并不纯然是人的 “身外之物 ”,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 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 “异化 ”了。 这也是我们反对把 “价值 ”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 2010年 6月 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 “价值 ”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3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 “效用 ”
5、,也可以把它归结为 “利益 ”。 C首先与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小题 2】文章第 段提出了 “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 ,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3分) 【小题 3】文章结尾画线处 “反对把 价值 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这个 “根本原因 ”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 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分) 【小题 1】 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
6、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 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 社会就会被 “异化 ”。( 3分) 【小题 1】 A项和作者的认识相反, D项中多了 “仅仅 ”两个字,改变了原意。而B项更是作为反例出现,并不是作者的意思。 【小题 1】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一词,很明显是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 价值观所产生的结果或作用。 【小题 1】这个根本原因就是上文所说的内容。概括为三点,即那就
7、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 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 “异化 ”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返北京 陈孝全 白云悠悠,人世悠悠。 朱自清离开北京整整五年,想不到如今又回来了。举目无亲,只好先住在朝阳门边一位朋友的家里。他在北大读了四年书,虽也玩过几回西山,但多在城圈子里呆着,始终没到过清华,对它很是陌生。 清华设在北 京西北部的清华园,环境幽静,风景优美,原是端王载漪的王府。清华大学前身为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于 1911年正式开办,它的任务就是培养留美学生。 1925年清华进行改革
8、,增设大学部,朱自清就是因此而被聘的。 那时清华大学的教务长是张仲述,朱自清不认识他,于是和那位朋友商量写一封信去,约定第三天上午前往拜访。那天几经周折,看表已经 12点了,才到达清华大学。坐在客厅等一忽儿,出来一个高个子长脸的,样子很能干的人,这就是他所要会见的教务长张仲述,谈到 12点过,宾主才客气地分手了。 过了两天,朱自清带着简便的行李,从朝 阳门朋友家搬出,住进了清华园古月堂。 清华园很美,绵密的绿树丛中,蜿蜓着清清的溪流,郁葱的伞松,青青的草地,宽敞的教室,巍峨的礼堂,小小的荷池晃荡着岸边小树的倒影,池莲迎风起舞,散发出阵阵幽香。 这样的风味和南方自不相同,别有一番气韵。但朱自清孤
9、身一人,刚来乍到,没有什么朋友,心里十分寂寞。在江南时,他晚上睡眠极好,照例是一觉到天明,北来之后,却睡不安稳,夜夜有梦,而且从来没有一个是清清楚楚的,醒来不知所云,恍然若失。 最难堪的是每早将醒未醒之际,残梦依人,腻腻的不去;忽然双眼一睁,如坠深谷,万象寂然 只有一 角日光在墙上痴痴地等着!我此时决不起来,必凝神细想,欲追回梦中滋味于万一;但照例是想不出,只惘惘然茫茫然似乎怀念看些什么而已。纷乱的梦境反映的是不宁的心绪。其实,朱自清到北京之后,一直强烈地怀念着南方那段生活 .。 一天,他实在闷得慌,乃决意进城去,在海淀下了汽车,找了一个小饭馆,拣了临街的一张小桌子,坐在长凳上,要了一碟苜蓿肉
10、,两张家常饼,二两白玫瑰,自斟自酌,不由又想起在江南的生活,情动于衷,从袋里摸出纸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我的南方: 我的南方, 那儿是山乡水乡! 那儿是醉乡梦乡! 五年来的跋徨, 羽毛 般的飞扬! 呵!他怎能忘了南方的山山水水,乡土人情?那里有他的亲朋故友,有他年老的父母和弱妻稚子。在那里,他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南方毕竟是他耕耘过的土地,汗水洒过的地方啊! 10月的一天,他接到南方来的一封信,是父亲寄的,其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到这里,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待自己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料理祖母丧事完毕,父子同车北上,在浦口
11、车站分别的情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历历在目。又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东奔西走,可家中 光景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又想到,他近来情郁于衷,常常动怒,但始终惦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哀伤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在晶莹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含着泪水,伏案疾书,以朴实的笔调细致地叙写那次和父亲别离的情景,透过父亲的一言一动,揭示了他对儿子的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心灵在纸上疾走,他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如涓涓流水,倾泻于字里行间,溶注于父亲的背影之中。写到最后,
12、他深情地呼 告道: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平淡一语,蕴蓄着他对年迈父亲的刻骨相思。 22年后,当文艺知识编者问他写作这篇背影的情况时,他答道: “我写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这种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出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中 “朱自清 ”这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是由文品论及人品了。 (节选自朱自清传) 【小题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清华大学增设大学部,聘请朱自清北上任教,在与教务长张仲述
13、相见的两天后,朱自清即入住清华园。 B朱自清重返北京后,孤独寂寞,工作艰辛,加上身体虚弱,常常夜不能寐,他强烈地怀念着南方的那段美好生活。 C朱自清不能忘记南方的生活,南方的山山水水和乡土人情,故而情动于衷,写下了我的南方一诗。 D本文叙写朱自清重返北京后的一段经历,同时也分析了他的作品,指出当时动荡时局对其作品的影响。 E. 朱自清父亲少年出外谋生,东奔西走,老境辛苦颓唐,他深感身体有诸多不便,怕是要不久于人世。 【小题 2】划线部分有何特点?请加以赏析。( 4分) 【小题 3】李广田说:背影一篇,廖廖数十行,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请
14、结合文本分析朱自清的 “真情 ”所在。( 6分)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1】划线部分都用整句,生动地描写了清华园优美的景致,( 2分)反衬朱自清内心的寂寞,( 1分)为下文写梦境做铺垫。( 1分) 【小题 1】( 1)背影是从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出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凭借的是他对父亲的真情;( 2)小饭馆里点的菜和情不自 禁而写的小诗我的南方,是他真情的流露;( 3)重返北京后,更加热爱故土,思念家乡与亲人,感情真挚感人。 ( 6分) 【小题 1】 B项没有表现工作艰辛和身体虚弱。 D项没有提及当时动荡时局对其作品的影响。 【小题 1】从修辞上看,都是整齐的句式,
15、而且描写的美景让人心醉。一个但字使得话题目一转,转到悲上来。他没什么朋友,且夜夜不能安睡。景美心却凄凉。从结构上讲他还有铺垫作用,为后面的梦境张本。 【小题 1】朱自清显示真情的地方可从文中找出。如怀念父亲的背影,怀念江南,思念亲人,无论身在何处,就连到小饭店吃饭,都忧从中来,写诗一首。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
16、:“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 “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 ”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
17、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 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 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 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18、。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 cu):铡碎的草。 绐( di):欺骗。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即代勒所 部 民兵昼夜行部:统率 B与王素 党 结避祸党:同伙的人,党徒 C商 稔 公,知贼不敌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 豆,不 为 止为:因为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战马 “义 ”的一组是( )( 3分)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福建省 上杭 中高 下期 期末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