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解析).doc
《2011-2012学年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广东省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降 解 /押 解矫 捷 /皎 洁 吝 啬 /租 赁沦 落 /纶 巾 B粗 犷 /旷 达内 讧 /哄 骗熟 稔 /荏 苒 谩 骂 /藤 蔓 C 畜 牧 /罢 黜猝 然 /荟 萃 挑 剔 /孝 悌 商 贾 /蛊 惑 D血 泊 /停 泊赦 免 /显 赫亟 待 /鲫 鱼弯 曲 /曲 调 答案: D 下面语段中加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前几年听过这样一个民谣: “教育把你父母逼疯,房子把口袋掏空,医疗把你提前送终。 ”这个令人 啼笑皆非 的民谣告诉我们:教
2、育、住房、医疗已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 “三座大山 ”。这两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这无疑是最令人 拍手称快 的一件喜事。它标志着我国城乡已普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真正做到了 “实至名归 ”。 A啼笑皆非 B三座大山 C拍手称快 D实至名归 答案: C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B某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外语课、政治理论课,还包括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说写方面的技能。 C讲真话难是我国社会的严重病症,它所造
3、成的信息失真阻碍我国科学发展,必须落实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直至选举权,保证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讲真话、讲实话。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 “宁波的骄傲 ”。 答案: C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就是所谓思路 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而思路是
4、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形式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A B C D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 11届科协年会作报告时提出,“女士的爱美之心,也导致全球变暖 ”。因为,化妆品中含有氟利昂,这种物质释放出来后上升平流层,如果没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就无法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导致了紫外线辐射加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爱美之心也推动了全球变暖。 李先生的 “女性爱美让全球变暖 ”其实就是鼓励
5、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 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
6、碳足迹,因而会增加环 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所以,低碳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减低破足迹的行为方式,即在生活和生产中少排放二氧化碳。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 “碳足迹计算嚣 ”来测算,你自驾年消耗了 100公升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 270千克二氧化碳。碳足迹越大,说明你是高碳生活,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进入了低碳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也大。 当然,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而是处处体现,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活动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得到确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
7、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只是我们对此并不在意而已。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减少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 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长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每千克相当于 296
8、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 84。 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危及环境,但却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相反,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在我国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花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也就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白炽灯,少开一盏灯等等,都是在为减缓全球变暖做贡献。 个人在尽力减低自
9、己碳足迹方面还有许多可以采纳的方式。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家电消耗;购买商品时要首选当地产品;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来减少 “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小题 1】本文开头举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李崇银在重庆参加第 11届科协年会的具体事例有什么作用 (4分 ) 【小题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5分 ) 【小题 3】既然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而我们又 “不能因噎废食去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更不能禁止农业生产 ”,那人类又
10、该如何有效地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6分 ) 答案: 【小题 1】 (1)以具体事例开题,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样写能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要话题 低碳生活。 【小题 1】本文的 主要内容: (1)什么是低碳生活,并自然引出碳足迹的概念 (2)低碳生活如何可行,即个人和社会如何尽量减少碳排量,来保护地球环境。 本文的主要观点: (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或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2)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日常生活开始,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小题 1】 1、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一二氧化碳,因此我们还应该
11、尽量减少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2、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与革新,利用科技的力量来减少和改善碳排放。例如在我国推广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研发和使用生物燃 料等。 3、个人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来弥补和抵消其他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小题 1】引用事例的作用,是为了证明观点,开头引用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 1】两个方面皆要答到,前一部分 3分,后一部分 2分。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
12、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 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破碎的美丽 乔叶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桩枯枝萎叶,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云重雾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上背着花布拼成的旧书包上学。每当
13、看 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望着他们,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视线中,走到辉煌已假借给别人的今天。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的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 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
14、苍凉啊 ! 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深厚,那么绰约,却那么美丽。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欢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荼,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 。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
15、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彻悟和超脱;凡 高的破碎,是 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
16、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沉默 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 :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 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小题 1】为什么作者相信 “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 4分) 【小题 2】文章中列举的林黛玉、三毛、凡 高、贝多芬等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5分) 【小题 3】一般人都是追求圆满、向往完美、憧憬辉煌的,而作者却偏偏喜欢破碎、欣赏残缺。对于这
17、一点,你怎么看?( 6分) 答案: 【小题 1】虽然它平常、清淡,但破碎的事物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因此是真实的。( 2分)作者相信破碎的东西曾经有过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 ,从美丽到破碎,其中蕴含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蕴含着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 2分) 【小题 1】举例论证是为了论证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 ”的观点,( 2 分)进而阐明优秀灵魂的破碎会展现无比丰富的美丽值得人们去赞美的思想。( 3分) 【小题 1】完美和破碎是事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流程;( 2分)破碎的事物曾经也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有曾经的完美和破碎的苍凉,所以才令作者喜欢;( 2 分)无论
18、喜爱完美,还是喜欢破碎,都是对美的追求。( 2分)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 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引用事例的作用,是为了证明观点。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
19、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易与近代科学 曹树明 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其古老,是因为自易传开始,中国人就把周易与科学联系起来。说其常新,是因为历史上周易与科学的牵扯从未中断过。尤其是到了 17世纪,乾嘉学派的几位易学大家如方以智、江永和焦循等已经具有了某种 “以科学治易学 ”和 “以易学治科学 ”的意识。 20世纪初至 30年代,国内开始出版易学与医学、数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的专著。 80年代以来,随着易学热的升温,加之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了易学科学热。 那么 ,易学与科学有怎样 的关系 ,到底是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
20、发展?本文将以近代科学为例作出解释。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这是著名的 “李约瑟难题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 “2004 文化高峰论坛 ”做了题为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的报告,使得易经背上了 “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 ”的罪名。杨先生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它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并且易经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主要原因。很多学者对杨先生的看法提出质疑,认为易经具有演绎法,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 观念而不是易经的专利,因而不能把罪责归于易经。有些学者试图从经济、政治制度等多个视角分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比如
2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复杂的科技,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影响等等。其实,这些分析不足以说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只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不重视科学,是对大的背景的介绍。再者,他们的论述都是从这个背景阻碍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而忽略了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可见,这种解释路径行不通。既然近代科学是自国外引进中国,它也只能是 “近代科学在中国 ”,探究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应该从中国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征里寻找,这些特征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应该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22、以下几个方面:(一)近代科学是科学实验和数学证明相结合,其中的科学试验属于技术操作层面,而数学证明则是原理阐述的部分;中国古代科学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造,而不注重对事物内在规律的阐述。(二)近代科学把宇宙整体划分为不同的界域,如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或者分为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等,然 后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研究对象是包括人这个主体在内的整个宇宙,不做界域的划分。(三)近代科学强调理性思维,侧重从外部深入研究事物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以及性质、能量等,其特点是非系统的、局部的、静态的;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是倚重直觉体悟,忽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广东省 惠阳 一中 实验学校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