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2010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_,_, (李白蜀道难 ) (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 。 (杜甫登岳阳楼 ) ( 3)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飞湍瀑流争喧 , 崖转石万壑雷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将越来越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建设中国新一代天
2、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改善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对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进行有效监测。 C这篇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人们对环境科学引起足够重视。 D全球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一 百七十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似组织,为维护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方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
3、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 “存天理,去人欲 ”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
4、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 学相随并盛的,则有 “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
5、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 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 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
6、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 “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 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小题 1】对文中叙述的 “新儒学 ”
7、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小题 2】对中国古代 “书院制度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
8、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小题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 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 ,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原文是 “他们
9、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B项“以天下为己任, 狂热的宗教热忱 ”言过其实了。 A项可根据信息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判断正确。 C、 D项,可根据信息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判断正确。 【小题 1】 A项,根据信息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
10、县学均有。 ”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 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 “以局部代替整体 ”的错误。 B项根据信息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 ”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 D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 ”错,根据信息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小题 1】 A项,根据文中信息 “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判断正确; B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 “新儒家 ”,讲的多注重在现
11、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判断正确。 C项,根据信息 “ 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等信息判断正确。 D项原文是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 “政治集团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题。 玩 笑 法 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 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
12、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 “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 “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 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
13、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 “也许我 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 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
14、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 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
15、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 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 1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 “玩笑 ”为题,记叙了 一系列发生在 “我 ”生活中的玩笑事件: “我 ”开人家的,朋友开 “我 ”的, “我 ”假想中的。 B “我 ”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接 “我 ”,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 “我 ”一个玩笑。 C “我 ”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 “我 ”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 “可笑的 ”,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 “我 ”并没有逃开被人 “笑够了 ”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
17、,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 考。 ( 2)小说中的 “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 6分) ( 3)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6分) ( 4)小说结尾, “我 ”认为 “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 8分) 答案:( 1) C、 E ( 2) “我 ”是一个: 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 敏感多疑, 胆小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 ( 3) 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 独白等方
18、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 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的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举例略) ( 4) 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 “关窗 ”、 “挪床 ”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 “我 ”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性原因,就是当时代的人们普遍存在的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 “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 ”、 “引起了我的怀疑 ”、 “ 一切都值得怀疑 ”等语句就是当时代 的社会缩影。 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 “我 ”在这样的社会病中心
19、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 1966年 9月 2日深夜,中国杰出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挺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端庄,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 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世间恩爱夫妻,概能如胶似漆;但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的,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 “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
20、换! ”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在临走前的 9月 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 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 “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 ”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吉林省 延边 中高 第二次 阶段性 测试 语文试卷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