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枣庄卷)化学(带解析).doc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枣庄卷)化学(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枣庄卷)化学(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东枣庄卷)化学(带解析) 选择题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因 “C蛋白偶联受体研究 ”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 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 克比尔卡 C蛋白是一种蛋白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蛋白质遇到甲醛、硫酸铜等会失去生活理性 B蛋白质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C蛋白质在牛奶、米饭、豆腐中含量丰富 D H7N9禽流感病毒的成分是蛋白质,可以利用高温来消毒 答案: C 试题分析: A、蛋白质遇到甲醛、硫酸铜会变性,从而失去活性正确 B、蛋白质属于化合物,其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等元素,属于有机物正确 C、牛奶、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米饭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2、错误 D、蛋白质遇高温会失去活性,可以用高温杀灭 H7N9禽流感病毒正确 故选: C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点评:蛋白质能够与甲醛、浓硝酸、重金属离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失去活性 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及其合金,且合金的性能 优于金属 B玻璃属于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C有机物合成材料属于高分子材料,在汽车轮胎、棉花、塑料制品中都存在 D玻璃钢是一种复合材料,由塑料和铁丝复合而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金属材料主要是指金属及其合金,合金的性能优于金属单质,
3、所以日常的应用中合金的使用远远超过金属单质; B、玻璃属于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有机物合成材料属于高分子材料,在汽车轮胎、塑料制品中都存在,棉花中含有的是天然纤维不是合成材料; D、玻璃钢即纤维强化塑料,一般指用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作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一般也可叫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因此不是由塑料和铁丝复合而成; 故选 A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点评:此题是有关材料分类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掌握有关材料的分类以及性质的基础知识 . 向盛有 50g10%Ba( OH) 2溶液的烧杯中慢慢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如图
4、(纵坐标表示烧杯中其他量的变化)所有有关量的变化与所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稀硫酸和氢氧化钡能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当两者不断反应时,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小,当硫酸过量时溶质的质量又会逐渐增大,图象正确,故 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 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 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 pH小于 7,图象正确,故 B不符合题意 C、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正确,故 C不符合题意 D、不断慢慢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出现不变的情况,图象
5、错误,故 D符合 题意 故选 D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主要考查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化学反应事实,能理解图象表达意思,针对图象表达,再联系反应事实即可解答此题注意药品的量改变,导致情况的不同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根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铊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铊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 81 C Z的原子序数大于 Y D X和 Y处于同一周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 “金 ”字旁,可知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
6、数为 81,质子数 =原子序数 =81,故说法正确; C、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中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此 Z的原子序数大于 Y,故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为一族,同一横行为一周期,因此 X和 Y处于同一族,故说法错误; 故选 D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 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 78% 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
7、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 21%,故说法错误; 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故说法正确; 氧气虽能支持燃烧,但不具有可燃性,故说法错误; 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故说法正确;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在常温下制取气体,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也属于固液在常温下制取气体,因此两者的发生装置可以相同;两者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故说法正确 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
8、选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 质、用途和制取等,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 a比液面 b高,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A食盐和水 B锌和硫酸 C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D硝酸铵和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压强基本不变,不会出现液面 a比液面 b高现象,故错 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出现液面 a比液面 b高现象,但不能恢复到原状,故错; 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出现液面 a比液面 b高现象,冷却
9、到室温后又恢复到原状,故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压强减小,出现液面 b比液面 a高现象,故错; 故选 C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 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有的同学忽略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状这一点,产生气体是不行的 “ ”、 “ ”、 “ ”分别代表 a、 b、 c三种物质的分子,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及数目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也减少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 b、 c的化 学计算量数之比是 1: 2: 2 D原子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由各物质反应
10、的微粒关系图可知,反应物为两种物质,生成物为一种物质,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 A说法正确; B、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但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也不变,故 B说法错误; C、由各物质反应的微粒关系图可知,有两个 “ ”-a分子剩余,故参加反应的 a、 b分子和生成的 c分子的个数比为 1: 2: 2,故 C说法正确; D、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 D说法正确; 故选 B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及其反应
11、的基本类型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及物质的微观结构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如表中各物质名称、化学式和所属分类都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名称 化学式 类别 A 烧碱 Na2CO3 盐 B 氧化铁 Fe2O3 氧化物 C 煤炭 C 单质 D 熟石灰 CaOH 碱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名,化学式为 NaOH,所属的物质类别为碱,故 A错误; B、氧化铁是三氧化二铁,化学式为 Fe2O3,物质分类为氧化物,故 B正确; C、煤炭属于混合物,故 C错误;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 Ca( OH) 2,所属的物质类别为碱,故 D错误 故选 B 考
12、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掌握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填空题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化学的视角看: ( 1)元素资源:海水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从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规律和水天然循环的角度看,该元素含量最高的原因是 ( 2)淡水资源:淡化海水可以用 (填字母代号); A吸附法 B蒸馏法 C过滤法 D电解法 该过程是 (填 “化学变化 ”或 “物理变化 ”) ( 3)矿产资源:海底蕴藏着大量的 “可燃冰 ”(含甲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年初 毕业 升学考试 山东 枣庄 化学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