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云南昭通卷)化学(带解析).doc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云南昭通卷)化学(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云南昭通卷)化学(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云南昭通卷)化学(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B化学在医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化学就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为目的, A说法正确 B、化学能开发新的医药产品, B说法正确 C、化学的发展能帮助解决生态问题, C说法不正确 D、原子论和分子论是近代化学的基础, D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 C 考点:化学的用途;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点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鉴别 O
2、2、 CO、 CO2三种气体,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B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测试三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木条燃烧更剧烈的是 O2,木条火焰熄灭的是 CO2,气体能燃烧的是 CO比较方便所以此方法可行;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只能鉴别出 CO2;不能将 O2、 CO鉴别开来,所以此方法不可行; C、用实验测定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程度能够鉴别三种物质,但是比较麻烦,所以此方法不可行; 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只能鉴别出 CO2;不能将 O2、 CO鉴别开来,所以此方
3、法不可行 故选 A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反应物和生成物均由分子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的个数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故 A错误; B、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 B错误; C、该反应由反应前的一种分子变成了反应后的两种新分子,是分解反应,故 C错误; D
4、、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故 D正确; 故选项为: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认真阅读分子模型和反应的模拟图,结合化学变化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结合图示分析即可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多 CO2排放会导致 “温室效应 ”,应提倡 “低碳生活 ” B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 D CO、 CO2、葡萄糖都属于有机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过多 CO2排放会导致 “温室效应 ”,应提倡 “低碳生活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
5、确 B、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正确 D、葡萄糖属于有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属于有机物不正确 故选: D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点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把它们归入无机物 下列四个实验中只需要完成三个就可以证明 Fe、 Cu、 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不必进行的是( ) A将铁片放入稀盐酸 B将铜片放入稀盐酸 C将铁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答案: A
6、能证明 Fe H;答案: B能证明 Cu H;答案: D能证明Cu Ag;答案: C能证明 Fe Ag, A和 B中已经证明已经证明 Fe Cu了,因此这个实验不必进行 故选 C 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本考点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评价能力,希望同学们认真把握 今年 3月底,我国在上海、安徽等地发现了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毒事件 H7N9是一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专家指出在感染初期使用药物 “达菲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达菲 ”的化学式为 C16H31N2PO8,下列有关
7、“达菲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达菲 ”由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组成 B “达菲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10 C “达菲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46.8% D “达菲 ”中碳、氮、磷元素的质量比为 16: 2: 1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达菲 ”由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 “达菲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6+131+142+31+168=410,故选项说法正确 C、 “达菲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100%46.8%,故选项说法正确 D、 “达菲 ”中碳、氮、磷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 142): 3116: 2: 1,故选项说
8、法错误 故选 D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稀盐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但下列实验中不宜使用稀盐酸的是( ) A除去熟石灰中的石灰石 B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 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D清洗铁丝表面的锈迹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熟石灰可以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所以不能用稀盐酸来除去熟石灰中的碳酸钙,故 A实验中不适宜使用稀盐酸; B、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铁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故 B实验中
9、适宜使用稀盐酸; C、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而氯化钠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故 C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 D、铁锈可以和稀盐酸反应,故可以用用盐酸来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但是要注意浸泡的时间,否则将会腐蚀铁丝,故 D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 故选 A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酸的化学性质、用途、反应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来反推酸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或评价表达的正误,或实验注意事项等 下列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单
10、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B可用二氧化锰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向 pH=11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D配制 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正确; B、分别向水和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有气泡冒出的是过氧化氢,无变化的是水,正确; C、向 pH=11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错误; D、配制 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步骤,才会步骤齐全,正确;
11、故选 C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溶液的配制、溶液的酸碱性等,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某化肥厂生产的一种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关于该化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硝酸铵 NH4NO3 净重: 50Kg 含氮量 34% 化肥厂 属于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硝酸铵是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肥效,故说法正确 ; B、根据标签上含氮量至少为 34%,化肥中硝酸铵的含量至少为 34%( 1
12、00%) 97.1%;故说法错误; C、硝酸铵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氮肥肥能使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故说法正确; D、硝酸铵是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说法正确 故选 B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稍大,掌握铵态氮肥的性质、氮肥的作用、盐的概念以及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等是解题的关键 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 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将混合液过滤,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可能含有硝酸铜和稀盐酸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可能含有硝酸铜和
13、硝酸银 C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银,可能含铜 D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银,可能含铜和氯化银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氢铜银,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说明镁全部参加反应,硝酸银和硝酸铜是否含有无法确定由以上分析可知: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可能含有硝酸铜,若盐酸过量也可能含有稀盐酸,故 A说法正确;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镁的量很少,只置换出部分硝酸银的银,因此可能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银,故 B说法正确; C、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说明镁全部
14、参 加反应;根据反应规律,加入镁粉,一定能置换出金属银,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但不一定含有铜;故 C的说法正确; D、根据反应规律,加入镁粉,一定能置换出金属银,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但不一定含有铜;若含铜,则一定不会有氯化银,因为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会把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故 D的说法错误; 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灵活应用,只有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一一进行置换,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省大部分地区
15、已连续四年遭受干旱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控,坚持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B图中电解水的实验可证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图 a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D水是一种化合物,也是 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减少水污染,故说法正确; B、在电解水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有:正极的气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而且体积多的是少的二倍根据以上现象可推出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还能进一步推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正确; C、 a管内的气
16、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管内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而且体积多的是少的二倍 a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b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氧气能够助燃,但不能燃烧,故错误; D、 H2O 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属于化合物,也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故正确 故选 C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电解水实验;常见的溶剂;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考查水污染、电解水,以及化合物等知识,综合性较强 下列关于 “燃烧和灭火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档案室着火用水基型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灭火 C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 D炒菜时油锅着
17、火,立即向油 锅内浇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温度能够达到煤的着火点,不是提高煤的着火点,故错误; B、档案室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这样能够腐蚀档案资料故选项错误; C、增加氧气的浓度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都可以使可燃物更充分燃烧,所以把煤做成蜂窝煤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的更充分,故选项正确; D、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 用的灭火器 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是撤离可燃物都是常用的灭火
18、原理,在具体灭火时还要结合火场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恰好的灭火方法 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B人体缺乏维生素 A会引起夜盲症 C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可以加热后压制封口 D白菜上喷洒甲醛溶液使白菜保鲜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正确 B、人体缺乏维生素 A会引起夜盲症正确 C、因为聚乙烯塑料具有热塑性,所以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可以加热后压制封口正确 D、甲醛有毒,食用喷洒甲醛溶液的白菜能够危害人体健康不正确 故选: D 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塑料及其应用;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
19、作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人类正面临着油价上涨、石油短缺的困惑以下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 A利用太阳能 B砍伐树木作燃料 C利用风 能 D开发核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能生成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并且面临枯竭,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能、风能、核能是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砍伐树木作燃料,既浪费了大量的木材,又能够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这种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 故选: B 考点:资源
20、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点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要保护环境,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各物质用途利用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属铜用来做导线 B氧气用于炼钢 C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 D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金属铜用来做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用氢气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了氢气密度小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
21、误 D、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具 有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下列物质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燃烧 B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C水蒸发变为水蒸气 D菜刀生锈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石灰水变浑浊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水蒸发变为水
22、蒸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盐水 B碘酒 C医用酒精 D泥水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食盐水是食盐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医用酒精是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
23、误 D、泥水是泥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属于空气污 染物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1% C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D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目前不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故错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1%,故正确; C、水蒸气会使食品变软,饼干放置在空气会变软,故正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年初 毕业 升学考试 云南 昭通 化学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