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扬州扬中教育集团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扬州扬中教育集团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扬州扬中教育集团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扬州扬中教育集团树人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 A正常人的步行速度约 4km/h B 25寸彩电的功率约 2.5W C洗澡水的温度约 60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凸透镜的焦距约 50cm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符合实际; B、 25寸彩电的功率约为 130W, 2.5W不符合实际; C、洗澡水的温度约为 40 , 60 不符合实际;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凸透镜的焦距约 10cm
2、, 50cm焦距太长了,不符合实际 故选 A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温度;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电功率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 6V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20 ,定值电阻 R0为 5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发现能使电流表 (“0 0.6A”或 “03A”)和电压表 (“0 3V”或 “0 15V”)的指针同时达到满刻度线则 R0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闭合开关后,定值电阻始终能接在电路中,且电压恒定为 6V
3、,所以电流不为 0,故 A、 B错误; 根据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最小(即为 0)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公式 ,可知 D错; 故选 C 考点: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点评:考查学生会根据题意计算最大电流和功率的能力,会观察图象与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小灯泡 L1、 L2串联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灯 L1较亮 ,灯 L2较暗,对此有下列几种猜想,其中可能的是( ) 灯 L2的电阻太小 灯 L2两端电压较大 通过 L1、 L2的电流不等 灯 L1、 L2额定功率不同 灯 L2的灯丝断了,灯座未短路 灯泡 L2的灯座被短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4、 由于两灯串联在电路中,所以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相同;开关闭合后,灯泡 L1较亮,灯泡 L2较暗,说明前者的实际功率大,由 知,电流相同时,功率越大,阻值越大,因此灯 L2的电阻太小,正确; 因为 ,而串联电路处处电流相等,由 可知,灯 L1两端的实际电压较大,错误; 串联电路处处电流相等,错误; 已知 ,那么在额定电压相同时,由 可得出阻值越大,其额定功率越小,即灯 L1的额定功率要小于灯 L2的额定功率,正确; 灯泡都发光,说明电路为通路,故错误; 灯泡 L2的灯座短路,则灯泡将不会发光,故错误 故选 D 考点:电路的三种状态;串联电路电流特征;电功率的判定。 点评:知道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
5、实际功率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熟练应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功率公式及欧姆定律即可解题 平常我们吃熟鸡蛋时,发现被蛋白包围的蛋黄是圆球形的,那么生鸡蛋的蛋黄形状是否也是球形的呢 为探究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玻璃茶杯中从正面观察蛋黄形状,然后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B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然后一次取多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上面观察各只蛋黄形 状,得出结论 C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再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正面观察蛋黄形状,然后多次重复得出结论 D先在玻璃茶杯中放半杯蛋清,再取一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从上面观察蛋黄形状, 然后多次重复得出
6、结论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液体体处于悬浮状态时,表面张力会使它的表面积尽可能缩小到最小值,以球形存在,生鸡蛋的蛋黄是悬浮在蛋清里的。 要使蛋黄悬浮,应有较多的蛋清,故排除 A; 要多次观察得出蛋黄形状,因为玻璃杯的形状容易使观察物体变形,再加重力的作用容易改变原有的形状,所以应从上面观察,而不能从正面,故 C排除; 一次取多只鸡蛋磕破倒入杯中,多个鸡蛋更容易破坏表面张力的作用,排除 B; 故 D最合理。 考点:物理学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方案的设计,应该明确方案的合理性 通常情况下,分子运动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些看得到的宏观现象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在学习分子运动的
7、理论时,我们通过研究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的快慢可以知道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上叫做 “转换法 ”,下面是小红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四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 “转换法 ”的是( ) A研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时,保证物体的质量一定 B研究电流时,将电流比做水流 C将撬棒抽象为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D通过观察电磁铁是否吸引大头针,来判断电磁铁有无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研究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时,保证物体的质量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B、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这种研究方法叫类比法,不符合题意; C、将撬棒抽象为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种研究方法叫模型法,
8、不符合题意; D、通过观察电磁铁是否吸引大头针,来判断电磁铁有无磁性,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物理学方法 点评:解决此类物理学方法问题,要结合研究对象判断所用的研究方法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 10N 的物体匀速提升 0.1m,所用时间为 2s,作用在绳子末端的拉力 F为 6N(不计绳重和绳 与滑轮间的摩擦),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所做的有用功为 1.2J B动滑轮自重 0.2N C拉力 F做功的功率为 0.3W D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3.3%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用滑轮组提升物体,对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 所做的有用功 ,故 A错; B、不计绳重和
9、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时, ,则:动滑轮的重力,故 B错; C、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拉力 F做的功是总功,则拉力 F做功的功率: ,故 C错; D、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功率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根据题图确定 n的大小(直接从动滑轮上引出的绳子股数)是本题的突破口,利用好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拉力和物重的关系 是本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的装置可以用来演示物理现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图 可用来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B图 可用来演示磁生电现象 C图 可用来演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D图 可用来演示磁场
10、对电流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图( 1)是演示电磁感应现象,故不合题意; B、图( 2)是电流的磁效应,故符合题意; C、图( 3)电演示电磁铁中线圈匝数的多少与磁性强弱的关系,故不合题意; D、图( 4)是演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即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电磁感应;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点评:图中所示的四个实验,是电与磁这一单元最典型的四个实验,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同,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学习中我们应该加以重点区分才行 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
11、车尾。若 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 )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答案: C 试题分析:小华先看到乙车的车头,后看到乙车车尾,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前运动 甲车有三种情况: 如果甲车静止,乙车是向前运动的 如果甲车向前行驶,乙车也向前运动,乙车的运动速度比甲车大 如果甲车是向后倒车,乙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倒车但是比甲车的 倒车速度小 故选 C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由甲车的三种运
12、动状态,分析乙车的运动状态甲乙的运动情况比较多,要全面进行分析,不要遗漏 如图所示, a、 b、 c、 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 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 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 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物体在 c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
13、凸透镜成像制成的故 A正确 B、物体在 d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制成的,而不是照相机故 B错误 C、物体在 a点时,此时的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种情况的 凸透镜成像制成的,而不是放大镜故 C错误 D、物体在 F点时,此时的物体在焦点上,此时物体不成像而人的眼睛与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情况相似故 D错误 故选 A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根据图示各点的位置,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解决此题的突破口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
14、许多描述光现象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其中 “天在清溪底 ”的现象与图中现象相似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天在清溪底是一种平面镜成像现象,即天为景物以 水面为平面镜成像在水中,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A、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故与天在清溪底的形成原理相同故 A正确 B、小孔成像反应的是光的直线传播故 B错误 C、分解太阳光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故 C错误 D、矫正视力,无论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都是利用了光的折射故 D错误 故选 A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色散;凸透镜成
15、像的应用 点评:明确天在清溪底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解决此题的入手点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B “下雪不冷化雪冷 ”,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天冷时,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 A错误; B、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 B正确; C、蒸发属于汽化的一种方式,汽化需要吸热,因此要从身上带走热
16、量故 C正确; D、冷冻冰糕外层出现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变为液态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 D正确 故选 A。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然后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得出结论;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 “声纹锁 ”,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
17、据是音调 D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故 A错误; B、超声波通过传递能量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 B正确;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结构决定的,因此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声纹锁 ”就是根据不同人的音色不同来辨别声音的,故 C错误; D、公路上 “禁鸣喇叭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D错误 故选 B 考点: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利用,音色的特征,防治噪声的途径,这类题目是中考声学知识点的重点题目 实验题 如图
18、所示,甲、乙分别是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装置。 ( 1)在利用甲图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 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 ;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 “A”或 “B”) (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中刻 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 ,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15.30 23.02 25.60 28.50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15
19、.30 23.15 25.60 28.50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 B与蜡烛 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 B和蜡烛 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选填: “a. 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 B; b.在玻璃板前蜡烛 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 c.直接观察光屏 ”,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 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 ( 4)在利用乙图装置做 “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 ”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 90cm移动到 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 5cm的地方,
20、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_cm,理由是:_。接着他把凸透镜放在如图示 A位置时,光屏应向 M点的 _(左 /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若固定光屏的位置于 M 点不动,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应把蜡烛向 A点的 _(左 /右)侧移动,当蜡烛移动到如图示 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放大的虚像,若把蜡烛放到 B点 _(左 /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答案:)透光性、确定像的位置、 B 2) C 3)b、 c 4)5、物距大于 10倍焦距,像距约等于焦距、左、右、左 试题分析:(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
21、璃板的透光性,从而能确定像的位置;手指放在蜡烛 B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 ( 2)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在判断蜡烛 B与蜡烛 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 3)确定蜡烛 B和蜡烛 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在玻璃板前蜡烛 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人眼应直接观察光屏; ( 4)把蜡烛离凸透镜 90cm移动到 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 5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5cm,理由是:物距大于 10倍焦 距,像距约等于焦距;把凸透镜放在如图示 A位置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所以
22、光屏应向 M点的左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若固定光屏的位置于 M点不动,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与上一成像情况正反,他应把蜡烛向 A点右侧移动;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所以把蜡烛放到 B点左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把所学知识进行对比记忆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平面镜直立放置时,成像是正立的,平面镜水平放置时,所成的像 是倒立的,注意区分; 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在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的实验中:
23、(1) 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应将平衡螺母向 _(填“左 ”或 “右 ”)边旋一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实验时,在 A 处挂 3 个重为 0.5N 的钩码,若在 B处用一弹簧测力计竖直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方向应竖直 _,大小为 _N。若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拉变为斜拉,则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将 _(选填 “变大 ”“变小 ”或 “不变 ”) 答案:左、向上 、 3、变大 试题分析:( 1)杠杆右端下沉,应向左移动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 2)因为弹簧测力计与钩码在同一侧,所以方向应竖直向上读图可知,所以 若弹簧测力计斜拉,则力臂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扬州 扬中 教育 集团 树人 中学 九年级 第一次 模拟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