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成都铁中九年级一诊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四川省成都铁中九年级一诊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四川省成都铁中九年级一诊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四川省成都铁中九年级一诊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加热使石蜡熔化 B用木材制家具 C用粮食酿酒 D用玉石雕刻印章 答案: C 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D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A+B=A2B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2A2+B22A2B。 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正确; B
2、、由图示可知,反应前有 A 原子 4 个, B原子 2 个;反应后也有 A 原子 4 个,B原子 2个,所以,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根据元素的概念可知,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正确; C、由图示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正确; D、由图示可知,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A2+B22A2B,不正确。故选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
3、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 含有锰、铁、铜等金属的矿物。已知锰原子的质子数为 25,相对原子质量为 55,则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 A 25 B 30 C 55 D 80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该锰原子核内含有 25个质子,则其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25,所以该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5。故选 A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
4、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g 3 5 20 7 反应后质量 /g 10 5 8 待测 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得反应后丁物质的质量为 10g B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反应前与反应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甲的质量是 3g,反应后是 10g,则说明反应生成了 10g-3g=7g;反应前丙的质量是 20g,反应后是 8g,则说明反应消耗了 20g-8g=12g;而乙在反应前后都是 5g(没变),说明乙要么没参加反应,要么就是催化剂; 由于反应生成的甲的质量为 7g,反应掉的
5、丙的质量是 1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应为生成物,且反应中生成的质量为 12g-7g=5g,则反 应后丁的待测值应为 7g+5g=12g。故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丙 甲 +丁。 A、由于反应后丁的待测值应为 7g+5g=12g,错误; B、由于乙在反应前后质量没变,说明乙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错误; C、由反应的表达式丙 甲 +丁可知,该反应是丙物质分解生成了甲和丁两种物质,故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D、由反应的表达式丙 甲 +丁可知,该反应是丙物质分解生成了甲和丁两种物质,故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
6、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 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则 X 的化学式为 ( ) A NaCl B H2 C HCl D HclO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 + 2NaOH = X + NaClO + H2O 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氯原子 2 1 钠原子 2 1 氢原子 2 2 氧原子 2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 X分子中含有 1个钠原子和 1个氯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 NaCl。
7、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物质不能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是( ) A澄清石灰水 B稀硫酸 C燃烧的火柴 D紫色石蕊试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判断。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所以能区分; B、二氧化碳与氧气都不能与硫酸反应,所以不能区分;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烧的火 柴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使燃烧的火柴熄灭,所以能区分;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氧气不能
8、,所以能区分。故选 B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区分或鉴别物质时,所选取的试剂或方法应能与待区分的物质发生变化而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才可以区分。 小明同学从 S + O2 SO2中获得以下信息: 该反应反应物是硫和氧气; 反应发生条件是点燃;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2:1。 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 A B C D .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S + O2 SO2可知,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和氧气,正确; 反应条件是点燃,正确; 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反应前的 S和 O2都是单质,故
9、化合价为 0;而反应后的 SO2中,硫的化合价为 +4价,氧的化合价为 -2价,由此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错误; 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 =32:( 162) =1: 1,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点评: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方化学程式的读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可从化学方程式中获得的信息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量的关系。 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20 B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
10、来 D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种类、结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A、 C60的相对分子质量 =1260=720,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则结构不同,错误; C、木炭具有还原性,在高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常温下不能反应,错误; D、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石墨电极,错误。故选 A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种类、结构、性质及用途,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明矾
11、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种氧化物 C水汽化时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D在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水的构成和水的净化分析判断。 A、用肥皂水能区分软水和硬水,但明矾不能,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正确; C、水汽化时,由液体变成气体,故分子间隔变大,正确; D、蒸馏操作所得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故净化程度最高,正确。故选 A 考点:硬水与软水,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水的净化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水的净化以及水的构成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
12、能正确做出解答。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磷、硫、铁等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以及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 味的气体产生,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正确; D、电解水时,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氧体积比为 2
13、: 1,错误。故选 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 B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水蒸气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是化学变化 D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分析判断。 A、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正确; B、由于饼干疏松多孔,易吸收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
14、而变软,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正确。故选 C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及用途,同学们需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要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错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
15、密性良好,正确; C、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错误; D、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要先将试管平放,再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部,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来,让块状固体滑到试管底部,如图示放入,则可能会砸碎试管,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填空题 (14分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 ; b 。 ( 2)写出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16、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 3)某同学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 ( 4)写出实验室用 A装置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氧气选用的装置是 或 。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 ,气体的下列性质 : 颜色 密度 溶解性 可燃性 ,必须考虑的 是 (填序号 )。 答案:( 1)试管 集气瓶 (2)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E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3)C (4) 2KClO3 2KCl + 3O2 E
17、或 F 试题分析:( 1)根据实验常用仪器回答,图中仪器分别是 a试管和 b集气瓶;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水和氯化钙,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E;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如果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 3)由于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的速度较快,故可通过控制盐酸的加入量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C装置上的注射器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 4)氯酸钾在加热和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四川省 成都 九年级 模拟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