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1595-2016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技术规程.pdf
《Q GDW 11595-2016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 GDW 11595-2016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技术规程.pdf(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Q/GDW 115952016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技术规程 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solation design of electrical equipments 2017 - 06 - 16 发布 2017 - 06 -16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5952016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符号、代号 . 2 5 基本规定 . 3 5.1 一般规定 . 3 5.2 隔震设计要求 . 3
2、 6 地震作用及抗震验算 . 3 6.1 地震影响系数 . 4 6.2 地震计算 . 5 6.3 抗震验算 . 5 7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 . 6 7.1 一般规定 . 6 7.2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要点 . 6 7.3 电气设备隔震计算 . 7 7.4 隔震装置选型 . 8 7.5 隔震装置布置原则 . 8 7.6 隔震装置的连接 . 8 7.7 隔震装置的检验 . 9 7.8 隔震装置的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 10 8 隔震装置的安装、验收和维护 . 10 8.1 一般规定 . 10 8.2 隔震装置进场验收 . 10 8.3 隔震装置的安装 . 11 8.4 隔震装置的验收 . 11 8
3、.5 隔震装置的维护 . 1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底部剪力法 . 1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15 编制说明 . 17 Q/GDW 115952016 II 前 言 为规范电气设备隔震设计 ,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新疆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程永锋、 张福轩、 孙宇晗、 卢智成
4、、 黄宝莹、杨 小 光、郭东锋、张自平、张伯艳 、 朱祝兵 、 高坡、 刘振林、李圣、张谦、林森、钟珉、 朱照清、韩嵘 、 赵凤新、 张鹏、李论涛、申加峰、 冯自霞 。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5952016 1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110kV 1000kV、 11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 变压器、 高压电抗器 类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相关 技术要求和方法,包括 地震作用及抗震验算 、电气设备隔震 设计 、隔震装置 的 安装 、验收 与维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 9度中位于 I0 III
5、类场地区域的电气设备, 9度以上地区或 IV类场地区域中该类型电气设备进行隔震设计需要专门研究。 2 规 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688.1 橡胶支座 第 1部分:隔震橡胶支座试验方法 GB 20688.3 橡胶支座 第 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602013 电力设
6、施抗震 设计规范 JGJ 145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Q/GWD 11132 特高压瓷绝缘电气设备抗震设计及减震装置安装与维护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 一般情况,取 50年内超越概率 10%的地震烈度。 3.2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 动态作用,包括水平 地震作用 和竖向地震作用。 3.3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
7、und motion 50年内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Q/GDW 115952016 2 3.4 时程曲线 time history curve 物理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分别称为时程曲线。 3.5 反应谱 response spectrum 一定阻尼比的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最大响应曲线 。 3.6 隔震 装置 isolator device 起隔震作用的支座类装置 。 3.7 橡胶隔震 装置 elastomeric seismic-protection isolator 由多层橡胶和多层钢 板或其他材料交替叠置结合而成的隔震装置 。 3.8 电气设备隔震
8、层 isolation layer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电气设备用隔震装置及与之相连构件形成的层状结构 。 3.9 电气设备 隔震 结构 structure with isolator device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电气设备 及其 隔震 层 共同构成 的结构。 3.10 隔震效率 energy isolation efficiency 在相同地震作用下, 与未安装 隔震 装置的电气设备 相比, 电气设备 隔震 结构 减少的应力 与 未安装 隔震 装置电气设备 的应力比值 。 3.11 电气设备本体 electrical equip
9、ment body 电气设备 不含套管、储油柜等附属 部件 的 部分 。 4 符号、代号 下列符号、代号适用于本文件。 FEk: 设备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eq: 设备等效总重力荷载 代表值 SEk: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T: 结构自振周期 : 结构阻尼比 Q/GDW 115952016 3 5 基本规定 5.1 一般规定 5.1.1 按照本标准进行隔震设计的电气设备, 抗震设防目标 不应低于 GB 50260 2013 和 Q/GWD 11132 的 要求 。 5.1.2 一般电气 设备应采用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值 进行设 计 ;重要电气设备可 采用抗震设防烈度提 高
10、 1 度 或更严格的要求 设防 , 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及以上时不再提高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以及重要电气设备设计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抗震设防烈 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一般电气设备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重要电气设备设计 基本地震 加速度值 0.10g 0.20g 0.30g 0.40g 0.50g 注: 当设防烈度为 9度时,对于非特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基本地震加
11、速度值应符合 GB 50260 2013的要求,对于特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应单独研究。其中特高压电气设备指 10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 8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 5.1.3 当电气设备遭受设防 烈度及以上强度等级的 地震 作用 之后,应对 隔震装置 进行检查和维护。 5.2 隔震设计要求 5.2.1 进行电气设备隔震设计前应收集并熟悉设备图纸、材料及相应参数、几何尺寸、质量分布、安装条件和运行条件等资料。 5.2.2 电气设备隔震设计的抗震验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至少在 两个水平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隔震装置承担 ; b)
12、 抗震设防烈度 为 7 度 至 9 度时,大跨度设施和长悬臂结构应验算竖向地震作用。对于非特高压电气设备,地震动最大竖向加速度可取最大水平加速度的 65%;对于特高压电气设备,地震动最大竖向加速度可取最大水平加速度的 80%; c) 质量与刚度 非 对称 分 布 的设备,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5.2.3 电气设备隔震装置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隔震装置宜根据需要沿设备主轴方向设置,形成受力均匀、分布合理的结构体系 ; b) 隔震装置的设置, 应便于检查、维护和更换,设计文件中应注明隔震装置使用环境、检查和维护要求。 6 地震作用 及抗震验算 6.1 地震影响系数 6.1.
13、1 电气设备 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 2 采用。 Q/GDW 115952016 4 表 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一般电气设备 0.125 0.250 0.375 0.500 0.750 重要电气设备 0.250 0.500 0.750 1.000 1.250 注: 当设防烈度 为 9度时,对于非特高压电 气设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符合 GB 502602013的要求,对于特高压电气设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单独研究。 6.1.2 当场地条件
14、不明确或不充分时,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如图 1 所示 。 0.03 = 0.2- ( T - 4.5 ) m axT (s)0. 4 m ax6.04.50.90.10 m ax = ( 0.9/ T ) m ax图 1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分析方法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达式 按 公式 ( 1)公式( 4) 计算 : m a x2m a x2 m a x2 m a x2 1 m a x0.4 0 0.0 3- 0.4 0.4 ( 0.0 3 ) 0.0 3 0.1 0.0 70.1 0.90.9( ) 0.9 4.5 0.2 ( 4.5 ) 4.5 6.0TTTTTTTT ( 1) 0.050.90
15、.3 6 ( 2) 1 0.050.02 4 32 ( 3) 2 0.051 0.08 1.6 ( 4) 式中: Q/GDW 115952016 5 水平 地震影响系数 ; max 水平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T 结构自振周期 ( s) ;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 结构阻尼比; 1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当计算值 1 0时 , 1应 取 为 0; 2 阻尼调整系数, 当计算值 2 0.55时, 2应 取 为 0.55。 6.1.3 当场地特征明确时,计算地震作用的地震影响系数中的特征周期,应按照 GB 502602013 表5.0.3-2 中所示的特征周期基础上增加 0.05s
16、执行;计算地震作用的地震影响系数中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场地调整系数,应按照 GB 502602013 表 5.0.5 执行,其它参数取值依然按照本标准 第 6.1.2 条 取值。 6.2 地震计算 6.2.1 对高压电气设备进行抗震分析, 宜采用 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于以剪切变形为主或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电气 设备,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对于其他类型设备, 可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于特别不规则或有特殊要求的电气设备,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抗震计算。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参见附录 A 及附录 B。 6.2.2 进行 动力 时程分析法 计算时 ,可采用实际强 震记录或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作为地
17、震动输入时程,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输入 地震动时程不应 少于 3 条,其中至少应有 1 条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 ; b) 合成地震动时程相对应的反应谱曲线应包络本 标准第 6.1 条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两者之差应在 0 10%之间,时程的总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30s,其中时程波的强震 段不应小于 20s; c) 实际强震记录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 曲线应与本标准第 6.1条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d) 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6.3 抗震验算 6.3.1 电 气设备用于抗震承载力验算所取的荷载组合应包括结构的总重力、地震作用
18、、 0.25 倍设计风荷载、端子拉力、设备内部压力等,荷载组合如式( 5)所示: PDWEG 25.0 GGQAGA ( 5) 式中: A 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载的组合; GG 设备自重标准值,包括设备本体、连接软导线组合引下线、附属连接金具等重量; AE 地震作用标准值; QW 风荷载标准值,按照设备最大设计风速取值; GD 端子拉 力 标准值,当与端子连接的是具有足 够冗余度的软导线时,端子拉力取 0;当与端子连接的为硬导体(包括弯曲刚度较大的四分裂导线、管型母线),端子拉力取 0.75 倍的静态端子最大允许机械载荷值; GP 设备 内部 压力标准值。 6.3.2 抗震强度验算时,按照 所得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DW 11595 2016 电气设备 设计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