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中考冲刺系列】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七).doc
《2012届【中考冲刺系列】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中考冲刺系列】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七).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 届【中考冲刺系列】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七) 其他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分)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 jin,以免重蹈覆 zh。一个人惟有敢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 sh。 答案:鉴 辙 蚀 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 ) 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答案:第 句 将 “提升自我 “与 “增长
2、知识 ”位置对调 ; 第 句删去 “和生活 ” 近日,学校组织一次 “走近新词语 ”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写出下列句中划线新词语的意思。(任选一个)( 3分) “十二五 ”规划明确居民收入增幅超 GDP,这个消息真是太 给力 了。 【小题 1】什么都是 浮云 ,健康最重要。 活动二:新词语的出现,有些现象让人深思。比如:( 3分) 2010年一段时间集中出现了一批肉络流行语: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油你涨、糖高宗、豆你玩、棉里针、鸽你肉 请 你探究: 【小题 2】这些网络流行语是利用什么方法构成的? 【小题 3】这些网络流行语反映怎样的一种社会现状? 【小题 4】这些词语能迅
3、速流行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态? 【小题 5】活动三:新词新语利弊谈。( 4分) 近年来,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对于新词新语的使用,有人主张从严治理,也有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应该鼓励;也有人主张顺其自然,让社会检验。你赞成哪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小题 1】带劲 虚无缥缈,不值得一提。 【小题 1】谐音 【小题 1】食品接力涨价 【小题 1】民面对食品疯狂涨价的无奈和抗议 【小题 1】如:我 赞成第一种看法。新词新语不伦不类、晦涩难懂,阻碍着语意表达和信息交流,应该从严治理,特别要禁止在正规媒体、学校大量使用。 我赞成第二种看法。新词新语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力,有些新词新语
4、已被编入现代汉语词典便是明证。 我赞成第三种看法。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些合理和看似不合理的新词语,随着运用它的人的增多,逐渐会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主流词汇。这正如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而一些不合理,没有生命力的新词自然会被淘汰。 选择题 根据下面语境,请选择合适的答案:填空:( 3分) ,如春天的花儿一般自然绽放; ,如夏天的热风自然奔放; ,如秋天的稻谷自然成熟。 A、中年的稳重 B、孩子的笑脸 C、青年的激情 答案: B C A 现代文阅读 ( 14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
5、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
6、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 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
7、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 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摘自百科知识, 2009年第 12期,有删改) 【小题 1】本文围绕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谈了哪几个方面
8、?请简要概括。( 3 分) 【小题 2】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 “更多的 ”?( 3分) 【小题 3】第 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从全文看,文章 主要内容是介绍 “低碳生活 ”,但为什么还要谈 “高碳生活 ”?( 4分) 答案: 【小题 1】( 3分)谈了三个方面:( 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 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 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每点 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 【小题 1】( 3分)两个 “更多的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9、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1】( 4分)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 2分)。 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 1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 1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 1】 4分) 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 2分) 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
10、有助于加强对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这一认识的理解。( 2分)(语意相近即可) ( 16分) 三袋米的故事 儿子刚上小学时, 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 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 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 庭来说
11、,无疑是雪上加霜。 没多久,母亲一瘸 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 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不敢吱
12、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 “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 “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 讨饭得来的啊! ”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 “我得了晚 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 掌打到了学校 ” 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中考 冲刺 系列 语文 模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