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中10月阶段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中10月阶段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中10月阶段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中 10月阶段测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 1所示; 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 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 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图示知, 60 年内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相互影响,发生了共同进化
2、,A正确。引进平底金苏雨树会与当地植物竞争, B正确。据图 1所示,引进平底金苏雨树之前,就存在短喙臭虫,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突变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C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在同一自然区域内,没有地理隔离,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 的能力。 蚕豆根尖细胞(未被标记)在含 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
3、单体都不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 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在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后,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但只有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单链含有标记。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标记,另一条不含。故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放射性标记,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单体与 DNA分子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下图表示一个 DNA分子的片段,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代表的物质中贮存了遗传
4、信息 B不同生物的 DNA分子中 的种类相同 C转录时该片段的两条链都可作为模板链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位点在 处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代表脱氧核苷酸,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A错误。不同生物的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都是四种, B正确。转录时是以 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的, C错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位点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为核苷酸内的化学键,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 DNA分子结构功能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 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 用 32
5、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标记的细菌; 用 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若子代噬菌体未释放,则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沉淀、上清液、沉淀 B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C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 32p标记噬菌体的 DNA,离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中,即沉淀的细菌中。 35S标记细菌中所有含 S部位,离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的细菌体内。 15N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离心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未释放)和留在细菌外的蛋
6、白质外壳中。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在艾弗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 DNA酶处理从 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并与 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 R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补充 R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B与 “以 S型菌的 DNA与 R型菌混合培养 ”的实验形成对照 C证明 R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 S型活细菌的 DNA D可以直接证明 S型菌 DNA不是促进 R型菌转化为 S型菌的因素 - 答案: B 试题分析:艾弗里设置 “用 DNA酶处理从 S
7、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并与 R型菌混合培养 ”,这一步骤的作用是与 “S型茵中完整的 DNA与 R型菌混合培养 ”的实验形成对照。 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性植株,其突变性状是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状性由一对等位基因 (A、 a)控制。为了进二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
8、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Y染色体上,则 Q和 P值分别为 1、 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和 P值分别为 0、 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X和 Y的同源区段,且 为显性,则 Q和 P值分别为 1、 1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和 P值分别为 1/2,1/2 答案: C 试题分析: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Y染色体上,则雄性植株全部表现为突交性状,Q和 P值分别为 1、 0, A正确。如果突变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 XAY,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 XaXa,则子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雄性全部表现为野生性状
9、, Q和 P值分别为 0、 1, B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 X和 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 XAYa或 XaY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 XaXa, Q和 P值分别为 0、 1或 1、 0, C错误。如果突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组成为 A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组成为 aa,子代中雌雄个体显隐性性状的比例都为 1:1,即 Q和 P值都为 l 2,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方式、个体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某种 XY型性
10、别决定的生物的交配结果如下,相关基因最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项是 A一只直毛雄性与一只卷毛雌性交配,产生 1只卷毛雌性和 1只直毛雄性 B一只长毛雄性与多只短毛雌性交配,产生 3只长毛( 1雄 2雌)和 4只短毛( 2雄 2雌) C一只白毛雄性与多只黑毛雌性交配,后代中雄性全部黑毛,雌性全部白毛 D一只花斑脚雄性与一只非花斑脚雌性交配,后代雌性与雄性全部为花斑脚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中交配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相关,可能是伴性遗传,但后代个体过少 ,说服力差。 B选项中一只长毛雄性与多只短毛雌性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可能为常染色体上基因决定。 C项多个杂交后代表现型
11、均与性别相关,为伴性遗传,控制毛色的基因最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 D项的后代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与性别无关,相关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如图为某种动物的一个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可以看成一个染色体组 B该种动物的体细胞中含有 4对同源染色体 C该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含有 8个 DNA分子 D该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能形成 4个四分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示卵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大
12、小各不相同,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A正确。该生物卵细胞中有 4 条染色体,则体细胞中有 4 对同源染色体, B 正确。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含有 8条染色体、 16个 DNA分子, C错误。该动物 1个初级卵母细胞的 4对同源染色体能形成 4个四分体,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与 DNA数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C1、 C2、 C3是某动物的 3个细胞 ,其染色体数分别是 N、 2N、 4N,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1、 C2、 C3都具有染色单体 B C1、 C2不一定是 C3的子细胞 C C1、 C2、 C3
13、可能存在于一个器官中 D C1、 C2、 C3的核 DNA分子比例可以是 1:2:2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题意知 C1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或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可能不具有染色单体, A错误。 C3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子细胞染色体数为 2N, C1不是 C3的子细胞, B正确。动物的精巢或卵巢中的细胞会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C正 确。若 C1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2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时, C1、 C2、 C3的核 DNA分子比例是 1:2:2,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图
14、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的示意图,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图中 P肽段)。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 P肽段功能缺失,将无法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B 的合成与细胞核有关,但 的合成与细胞核无关 C最终合成的肽链 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D 的结构与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呈唯一对应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 P肽段可以引导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所以当 P肽段功能缺失时,新生肽链无法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该蛋白质也无法被分泌到细胞外, A正确。 为 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 为核糖体,其合成与核仁有关, B错误。多个核糖体均结合在同一条 mRN
15、A( )上,以同一条mRNA( )为模板进行翻译,合成的多肽链是相同的, C错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同一种氨基酸有不同的密码,故 的结构与多肽链的结构的对 应关系不一定是唯一的,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过程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下列关于 “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对照实验 B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一定更明显 D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发
16、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均能复原 答案: B 试题分析: “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中,质壁分离前后可以对照,A错误。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正确。用龙胆紫对细胞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C错误。使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不会再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独立完成教材相关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 能力。 某小岛
17、上原有果蝇 20000只,其中基因型 VV、 Vv和 vv的果蝇分别占 15%、55%和 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 2000只基因型为 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 F1中 v的基因频率约是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题意从岛外入侵了 2000只基因型为 VV的果蝇之后,总数为22000只, VV型果蝇共 5000只,则 v的基因频率等于( 60002+11000) /( 220002) 52%,由于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种群不进化,基因频率不改变。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
18、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 0.36,则该种群 A显性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 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 0.32 D基因频率若发生变化,说明新物种已经产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题意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 0.36,隐性个体基因型频率为 0.64,可求得隐性基因频率为 0.8,显性基因频率为 0.2, A错误。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 20.80.2=0.32, C正确。由于随机交配每个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机会相等,故基因频率不变,
19、 B错误。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关系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 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了定向变异 B普通野生稻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基因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绝大多数是有利的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
20、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B错误。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 C错误。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培育抗虫水稻的有用资源,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关于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B基因突变只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 C染色体数量变异不属于突变 D基因重组只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 A正确。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B错误。突变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 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
21、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会发生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以及基因工程均可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科学家用 32p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 32p约占初始标记 T2噬菌体放射性的 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 100%。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B搅拌使吸附的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C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 D在 T
22、2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 DNA起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主要是质量较轻的T2 噬菌体, 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的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B正确。据题意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 100%,故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 C正确。 T2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后,以自身 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进行复制,产生子代 T2噬菌体,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将洋葱根尖细胞放在含 3H标记的胸 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上培养,让其
23、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子细胞至分裂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C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不被标记 D有半数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 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在有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后,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但只有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单链含有标记。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标记,另一条不含。故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放射性标记,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单体与
24、DNA分子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如图为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数字代表反应发生的场所,字母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所含成分最多的是水 B.E可以参与 中发生的生理过程 C.A、 C、 F、 B分别代表丙酮酸、 CO2、 H、 ATP D.F能进入其他各种细胞器参与细胞代谢 答案: B 试题分析: 依次表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所含成分最多的是水, 主要的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A错误。 E物质为水,可以参与细胞呼吸第二阶段,该反应场所在线粒体基质, B正确。 A、 C、 F、 B分别代表丙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河南省 新野县 第三 高中 10 阶段 测试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