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云南省大理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云南省大理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云南省大理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云南省大理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 名( n) 锃 亮( cng)深恶痛疾诚惶诚恐 B 诘 责( ji)阴 翳 ( y)油光可鉴广袤无垠 C宽 恕 ( sh)山 肴 ( yo)翻来覆去暗然失色 D禁 锢 ( g) /u然( y)正襟危坐冥思遐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道题对字音、字形进行了综合考查。对于字音,多考查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是中考字音题的常考内容;对于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 A中锃亮( cng)应为锃亮( zng); C项中 “暗然失色 ”应为 “黯然失色
2、 ”; D项中 倘挥 弧 br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 项是( ) A公路上煤渣满天飞 ,遇到雨水天更是泥泞不堪 ,让人 深恶痛疾 。 B 2014央视 315晚会曝光老年代步车 粗制滥造 ,无人监管,不用上牌,导致事故频发。 C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 期期艾艾 了。 D在这次演讲比赛中,他才思敏捷、 夸夸其谈 ,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交口称赞。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的题型。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成语,有一个使用对
3、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 ;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这是一个贬义词,与这个句子的感情色彩不合,因此选 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B加强对青 少年的教育,增强青少年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能力,是目前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C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D大理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 8
4、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 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辨析、纠正句子的常见毛病。病句的识别与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地判断病句的类型 ;二是对病句进行修正。病句识别题是中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语感、熟悉病句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必要的语法和逻辑知识这些能力,才能找到破解病句题的钥匙。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用词不当、语序不当、前后矛盾、不合事理、产生歧义、表意不明等。 【答题策略】 (1)从结构上判断:先把句中的附加成分 (定语、状语和补语 )都去掉,紧缩出主干 (主
5、谓宾 )。第一步主谓宾部分检查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或赘余的情况。第二步,检查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是否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的情况。是否存在句式杂糅。 如果主干没问题,再进行第三步,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的固定搭配是否正确,关联词的位置是否恰当,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 (2)从表达上判断如果句子的结构没有问题,辨析病句就要从语句的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前后顺序、句间关系等方面考虑是否合适。逐一分析句子是否存在用词不当、前后矛盾,不合事理、表意不明等问题。 (3)造句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捏不准时,按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
6、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 A项: 传授 ”和 “能力 ”不能搭配, B项:目前 ”和 “当务 ”用语重复, C项:是否 ”两面不能和 “是 ”一面搭配。故选 D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踏浪亭地处崖边,进入亭中,峡谷美景一览无余。 离石马上方不远处,有一座玲珑的观景亭,唤为踏浪亭。 在这深山之中,赏石浪,观石马,确实别有一番风情。 此区域奇石众多,其中多有形似浪花者,猜想此亭因此而得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排序题是一道比较难的题型,往往学生失分很高。排序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从哲学联系及
7、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排序题。具体来说,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主要看三方面:一是话题是否同一;二看句式(短语结构)是否同一;三看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主要看三方面:一是整体语段是否呼应;二是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 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 3是否协调。主要看两方面的协调:一是整体情境是否协调;二看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13分) 母 亲 莫言 我 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 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 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
9、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 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
10、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 “孩子 ,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
11、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 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 个民族能够
12、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小题 1】文章第 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3 分) 【小题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任选一题, 2分) 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小题 3】第 段中,画曲线句子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2 分) 【小题 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 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少于 40 字)( 2分) 【小题 5】文章结尾说 “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
13、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对 “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 ”的理解。 (100字左右 )( 4分) 答案: 【小题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小题 2】( 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小题 3】照应前文 “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
14、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小题 4】内容要围绕 “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 ”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分) 【小题 5】结合生活实际,谈理解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分析作品描写手法的题型。描写的角度,通常表现为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觉嗅觉听觉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要边读边思考,根据句子的意思作出判断。从段中很多描写颜色、气味、动作的词句、不仅可以看出是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来描写的,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主旨、
15、人物的精神品质等来考虑。本题的两句话都与刻画母亲的形象有关。好的外貌语言不只是告诉读者人物长什么样子,说什么,往往表现的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文意,准确把握人物 所处的环境,比如语言的描写,要弄明白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什么话,以此来揣摩人物的思想、心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的题型。因为题干中点明了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解答,就要考虑这句话所在的位置,并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考虑。正因为当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才会有村子里的女人自杀的情景,从下文的叙写看,母亲与村里的女人不同
16、,她不但坚强的活下来,还教育我,安慰我。只要熟悉情节的来龙去脉,明确本文重点表现的人物,就不难理解句子在内 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说话的训练,在规定字数内,只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体现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5】 试题分析:这道题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考虑。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 “母亲 ”不屈不饶生命意志的敬重与赞扬,及对父亲,爷爷对于生命尊严的维护的认同,其实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珍惜。最后作者之所以说 “
17、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 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这种保障来源于普通人,来源于 “母亲 ”,来源于生命本身的尊严与高贵。 “母亲 ”是生命世界的灵魂,是精神世界的核心,亦是文学保持生命力的根本。还要注意解答此题要联系实际生活,要有理有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10分) 植物的意识 2009年 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小城附近的树林里,一个伐木工被一棵突然倒下的树砸死。警察找不到这棵树倒下的原因,因为伐木尚未开始。有一位植物学家指出,这是树林在反击,树林里 的树木不愿再受到砍伐,它们形成了一个
18、警报链。伐木队一开进树林,这一报警链便活跃起来,最后有一棵树会以一种自杀行为对伐木工实行报复。这样的解释尽管让人费解,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发现每 10万名伐木工中便有81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伐木这一行当已经成为世界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植物还能感觉到温度的波动、重力、紫外线、地磁场和电磁场。植物根尖的某些细胞能分析土壤的质量、侦查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必要时还会给别的植物发一个信号,让它们往别处长。据报道,植物最多可 “测出 ”22种参数。 植
19、物也有脑,长在根部,称 “根脑 ”。一棵黑麦有 600千米长的根系和 140亿条根须,根脑处理来自感觉器官和根尖细胞的数据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玉米的根发现土壤中有毒,在几秒钟内便会改变生长方向。 有意思的是,要是植物在自己身上 “诊断出 ”病毒感染,会分泌出制备阿司匹林的原料 水杨酸。 植物的信号是溶于水的物质,它们随着植物汁水一起从下往上输送(比如从地下 14米的根尖一直送到 40米高的树冠)。 作为个体,每一棵植株的智能不会很高,但植物善于发挥群体智能,也就是说,它们习惯于互相沟通。沙漠地区的植物在非常干旱的时候会发出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进行植株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研究者认为,植株根系间
20、的信息传递受到土壤中真菌丝的支持和牵系,如果没有海洋的话,植株间的通讯网就像一个万维网。 植物是有意识的,但它们的意识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明显,所以被称为 MC(微意识)。某些玉米品种用一种有意识的杀灭方法对付它们的第一号敌人玉米螟。只要有第一条玉米螟的幼虫啃咬某一植株,该植株便会进行唾液分析,确定敌人的种类,然后释 放一种气味,向整片玉米地发出警报。其他植株纷纷响应,玉米地于是笼罩着这种气体,引来大群马蜂。马蜂在螯刺玉米螟虫茧时同时送进一枚卵,接着从茧内长出一只马蜂,关起门来吃掉玉米螟。最多两个星期,玉米地里所有的玉米螟幼虫便死于这场 “血洗 ”。 种种研究和结果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伐木工被树木
21、压死的原因正是树木的反击。 【小题 1】 依据文章第 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完成填空。(分) 某一植株玉米被咬 、 、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 【小题 2】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 有一种会长红浆果的泻根植 物,能感觉到一根重量不到百万分之一克重的线,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头动物能感觉到这么细微的线。 说明方法: 作 用: 【小题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 ,发现每 10 万名伐木工中便有 81 名死于与此相同的原因。 【小题 4】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植物的意识?(分点概括,分) 答案: 【小题 1】某
22、一植株玉米被咬 分析唾液 、 确定敌人 、 释味报警 其他植株引来大群马蜂 血洗幼虫 。 【小题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列举一种长红浆果的泻根植物,列出百万分之一克的重量,再与世界上的一个人、一头动物相比较,从而有力地说明了植物感觉的敏锐。 【小题 3】 不能,因为 “便 ”强调死于这种原因的伐木工人人数之多,如果去掉则没有这种强调意味。 不能,因为 “便 ”不仅强调玉米的根很快改变生长方向( 1分),而且表明这种行为是在假设的前提下产生的( 1分),这种假设是为了突出了植物有 “脑 ”这一点的( 1分)。 【小题 4】 遇到危险,植物群体中某一个体会做出自杀式的报复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云南省 大理市 年级 下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