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
《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pdf(4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1.120.25 P 15 号E3和国国家标准11: /、中华人民G/T 18208.3一20门代替GB/T18208.3-2000 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Post-earthquake field works Part 3: Code for field survey 2011-12-30发布2012-03-01实施、量生饲防fJ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18208.3-2011 目次前言. . III 引言.N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人员伤亡调查5 现场地震及强震动观测.3 6 地震烈度调查7
2、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48 场地震害调查9 房屋震害调查.10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11 重大工程、构筑物、工业设备震害调查.8 12 地震次生灾害调查13 地震地质调查14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915 社会影响调查1016 照片拍摄、图纸收集和调查报告编写.四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表四附录B(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 . . . 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震时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14附录D(规范性附录)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震烈度调查表.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附录G(规范性附录)房屋结构类型四附录H(规范性附录)典型房屋调查表四附
3、录川规范性附录)抽样点各类房屋破坏汇总表附录J(规范性附录)各类房屋破坏比汇总表24附录K(规范性附录)生命线工程设施破坏调查表.附录L(规范性附录)设施破坏调查汇总表m附录M(规范性附录)各类管道调查表.27 附录N(规范性附录)管道破坏调查汇总表28附录。(规范性附录)储气(油)罐调查表mGB/T 18208.3-2011 附录p(规范性附录)储气(油)罐破坏调查汇总表.30 附录Q(规范性附录)道路调查表.附录R(规范性附录)道路破坏调查汇总表.32 附录s(规范性附录)桥梁调查表.33 附录T(规范性附录)桥梁破坏调查汇总表.34 附录U(规范性附录)地震次生灾害调查表.附录V(规范性
4、附录)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表.36 附录W(资料性附录)地震现场调查报告内容. 37 参考文献.39 H GB/T 18208.3-2011 前言GB/T 18208(地震现场工作分为四个部分:一一第1部分:基本规定;一一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一一第3部分:调查规范;一一第4部分z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本部分为GB/T18208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8208. 3一2000(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本部分与GB/T18208.3-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za) 增加了人员伤亡调查、场地震害调查、地震次生灾害调查和照片拍摄、图纸收
5、集和调查报告编写四章内容;b) 将工程结构震害调查一章拆分为房屋震害调查和重大工程、构筑物、工业设备震害调查二章;c)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定义;d) 增加、删除和修改了部分条款;e) 修改和补充了规范性附录中的调查表格。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z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孙景江、袁一凡、孙柏涛、苗崇刚、李山有、张令心、郭恩栋、周光全、林均歧、戴君武、景立平。本部分于2000年10月17日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1次修订。皿GB/T 18208.3-2011 引GB/T 18208. 3-200
6、0实施以来,对地震现场调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次修订是基于GB/T18208.3-2000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及近年来地震、特别是汶川地震的现场工作经验,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地震现场调查工作,提供能反映地震灾情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为防震减灾工作积累震害基础资料。N GB/T 18208.3-20门1 范围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GB/T 18208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现场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现场调查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7、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740-1999 地震震级的规定GB/T 17742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24335-2009 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GB/T 24336-2009 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3 术语和定义3. 1 3.2 3.3 3.4 3.5 3.6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等震线isoseismal contour 不同地震烈度或地面震动强度的分界线。极震区meizoseismal area 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GB/T 18207.1-2008,定义3.8J烈度异常区
8、intensity anomaly area 在同一烈度区内,烈度高于或低于本烈度区且有一定面积范围的局部区域。地震宏观异常macroscopic pre-earthquake anomaly 非仪器观测到的异常现象。GB/T 18207.2一2005,定义4.6.7J地下流体异常subsurface fluid anomaly 钻孔、井、泉、油气井等中的地下流体(液体或气体)出现的各种物理、化学动态异常变化现象。1 G/T 18208.3-2011 3. 7 3.8 3.9 3. 10 3. 11 动植物习性异常animal and plant behavior anomaly 动物一反常态
9、的行为和植物反常的生态现象。气候异常climatic anomaly 人们直接观察或感受到的气候宏观异常现象。地象异常natural phenomena anomaly 人们观察到的声、光、电、气、火、磁等自然奇异现象。发震构造seismogenic structure 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GB/T 18207.2-2005,定义3.3.3J地震地表破裂带回rthquakesurface rupture zone 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形变的总称,由地震断层、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沟槽等组成。3. 12 3.13 GB/T 18207.2-2005,定义3.3.5J
10、地震断层earthquake fault 震源错动在地表形成的断层。GB/T 18207. 2-2005J 地震次生灾害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例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区的破坏。3. 14 GB/T 18207.12008,定义5.3J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GB/T 18207.2-2005,定义6.1. 7J 4 人员伤t调查4. 1 调
11、查因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设施破坏和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数,包括死亡原因、地点、时间、性别、年龄。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2 统计不能准确确定是否已经困地震致死的失踪人员的数量。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3 统计需住院治疗的重伤人数。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4 统计元需住院治疗的轻伤人数。注明统计截止日期。4.5 调查人员应与医疗、民政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认真核对数据。按附录A填写人员伤亡调查表,并按附录B填写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GB/T 18208.3-2011 5 现场地震及强震动观测5. 1 地震观测5. 1. 1 在地震现场应布设测震网(点)和前兆流动观测网(点)。主
12、要工作内容如下za) 测定余震分布范围、余震震源参数,编制相应的地震目录;b) 观测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5. 1. 2 测震网(点)和前兆流动观测网(点)的数量、布设和仪器等技术要求见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规程)(JSGC-Ol)和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震级测定技术要求应符合GB17740-1999 的规定。5.2 强震动观测5.2.1 地震发生后,应汇总强震动固定观测台的记录,并根据需要补充布设流动观测台阵,获取强余震的地震动记录。5.2.2 宜根据地震现场的场地情况和技术条件,布设场地影响观测台阵、建筑或桥梁等结构反应观测台阵。5.2.3 根据强震动观测记
13、录,宜绘制以地面运动加速度等为参数的等震线图。5.2.4 应测定观测站(点)经度、纬度和高程。宜采用1: 50 000的地形图和GPS技术对经度、纬度和高程进行核定。5.2.5 在台站强震动仪取得强震记录后,且强震记录加速度峰值大于或等于100cm/s2时,宜对强震动仪的仪器特性进行标定,并记录在案。5.2.6应观察、搜集、记录每个观测站(点)的地质、地貌资料,调查场地条件。必要时,可进行钻探测试。6 地震烈度调查6. 1 应按照GB/T17742的相关内容进行烈度调查。6.2 在V度及V度以下地区,重点调查地面上以及底层房屋中人的感觉,并调查器物反应等其他相关现象;在M度X度区,重点调查房屋
14、震害,并调查其他相关震害现象;在E度和盟度区,重点调查房屋震害和地表震害现象。6.3 农村和城市应分别进行调查。农村宜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进行调查;城市宜以居民小区或若干街道围成的区域进行调查,调查面积宜为1km2左右。在震中区及地震烈度回度及回度以上地区,调查点的密度宜包括所有自然村和城镇小区;其余地区可采用抽样调查;人口稀少地区宜调查到所有居民点。6.4 进入现场后应首先核定极震区,确定极震区的地震烈度。6.5 进行人的感觉调查时,一个调查点(自然村或小区)被调查的人数不应少于5人,并按附录C填写调查表。6.6 房屋震害调查,应按房屋结构类型,将房屋的破坏程度按GB/T24335-2009划
15、分的五个等级进行评定,统计各破坏等级的房屋数量和所占房屋总数的比例:一个抽样点中破坏与未发生破坏的房屋均应调查,并同时调查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准。6.7 在调查房屋破坏的同时,宜根据每栋房屋的破坏等级按GB/T17742确定其相应的震害指数,并计算该调查点各种类型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和不同类型房屋的综合平均震害指数。6.7.1 一个调查点内某一类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d,可按式。)计算:3 GB/T 18208.3-2011 式中tdij一一第i类房屋破坏等级为j级的震害指数znij一一第i类房屋破坏等级为j级的房屋栋数。. ( 1 ) 6.7.2 一个调查点内综合平均震害指数D宜以砖砌体结构为准,把其
16、他类型结构的震害指数折算为砖砌体结构的震害指数,可按式(2)计算:. ( 2 ) 式中zdbi一第i类房屋平均震害指数折算为砖砌体房屋震害指数值,下标b指砖砌体房屋zNi 第i类房屋的栋数;N一全部统计房屋的栋数。6.7.3 按附录D填写房屋震害指数调查结果和调查点的综合平均震害指数或同种类型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6.8 调查水塔、烟囱、大型水利工程、桥梁和管线等震害,根据GB/T17742,作为评定地震烈度的参考指标。6.9 调查地面变形和破坏情况,根据GB/T17742评定高烈度区的地震烈度。6.10 调查在同一地震烈度圈内高于或低于本区烈度的区域,当该区域面积相当或大于一个县城的区域且M?
17、6.5级时,或者面积相当或大于一个乡镇的区域且M6.5级时,应圈定为烈度异常区。6. 11 调查点的地震烈度经综合评定后,应将地震烈度值标明在大比例尺(1: 500 0001 : 100 000) 底图上,由极震区到外围,按等烈度值的外包线依次绘出地震烈度等震线。6.12 每一个地震烈度调查点的调查结果应填人附录E。7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7. 1 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7. 1. 1 出现各类宏观异常现象的异常程度、时间序列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范围。重点是震前异常,重视调查宏观异常现象发生的准确时间。7. 1. 2 宜进行震区异常现象普查,并选择一批异常突出、干扰较小、信度较高的灵敏点,建立临时性
18、的观测点或观察哨,并定时监测。7. 1. 3 对主震发生后新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应进行调查落实,及时将落实结果通报地震现场调查指挥部。7. 1. 4 应对可观测到的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地象现象留下的痕迹等进行拍摄,并附文字说明。7. 1. 5 宜从当地气象、水文、农业等部门收集有关气温、气压、降水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潜水面高低和物理化学的动态变化、动植物生长和发育习性等日变、月变或年变观测数据,量化地下水、气候和动植物习性等异常信息。7.2 调查内容7.2.1 地下流体异常现象7.2. 1. 1 调查钻孔、水井、泉水等的水位、流量、水温、水色、水昧、透明度等异常变化的量值,或翻花、
19、冒4 G/T 18208.3-2011 泡、出油、打站在等异常现象出现和恢复正常的时间。7.2. 1. 2 调查油气井油气量变化的幅度、规模和持续时间等。宜对地下流体,特别是地下气体异常采集必要的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判定异常成分的来源(深部成因、浅部成因)。7.2.2 动植物习性异常现象调查动物一反常态的行为和植物反常的生态现象。7.2.3 气候异常现象调查震前、震时或震后反常的烈日、闷热、气压、大风、大雨、大雾、云彩、冰雹等异常值及其持续的时间。7.2.4 地象异常现象地象异常现象(声、光、电、气、火、磁)出现的准确时间、地点和留下的痕迹等。重点调查通信中断、广播电视信号受干扰等电磁异常
20、。7.3 调查结果按附录F填写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8 场地震害调查8. 1 液化调查调查液化场地的地下水埋深、液化和地基流滑的强弱程度E初步判别液化土层类别;调查液化区域的分布;详细调查液化对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的破坏影响。8.2 震陆调查调查软土震陷地点、沉降幅度(震陷量、震陷区域分布和对房屋以及其他工程结构破坏的影响。8.3 地形影晌调查调查地形变化,如突出的陡崖、山梁、山包、谷地和河流等对房屋和工程结构破坏的影响。8.4 场地资料搜集和记录调查点的地质、地貌资料,调查场地条件。必要时可进行钻探和波速测试。9 房屋震害调查9. 1 调查方法9. 1. 1 房屋震害调查应区别结构类型,并按
21、附录G进行分类。9. 1. 2 房屋的破坏程度应按GB/T24335-2009进行评定。9. 1. 3 宜按照典型房屋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房屋进行单体详细调查和群体房屋统计调查方法进行。9. 1. 3. 1 选择具有代表性破坏的典型房屋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房屋(医院、学校等)进行单体详细调查。调查房屋的结构类型、层数、建筑年代、是否设防、震前状况、场地条件等,详细调查并记录破坏的构件、部位、程度、特征和倒塌形式以及后果等,并收集相关图纸和场地资料。注意调查本次震害中特殊的破G/T 18208.3-2011 坏形式。调查结果按附录H内容填写,并附调查房屋结构简图(或图纸资料)和破坏状态照片。9. 1.3
22、.2 群体房屋震害调查时,宜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样点以自然村或城镇中若干相邻街道组成的调查点为单位。城镇调查点的分布应考虑到覆盖整个城区。统计各类型房屋的不同破坏等级的数量和比例,结果填人附录I和附录J的汇总表内。9. 1. 4 宜采用对比调查方法,对比不同结构类型、建筑年代、场地条件、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对比相同条件下破坏程度差异明显的房屋;对比设防与否房屋破坏的差别,考察抗震构造措施的效果;注意总结当地传统房屋的震害经验,调查抗震能力较强房屋的特点。9.1.5 调查房屋震害时,应区分强地震动作用影响还是地面破坏(如地基液化、沉降、滑坡、崩塌等)影响。9.2 调查内容9.2. 1 钢筋混凝
23、土框架结构重点调查梁、柱、节点破坏情况,破坏处显露出的实际配筋情况;调查填充墙、楼梯、电梯间、楼板、玻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坏情况。9.2.2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筒体结构调查框架与剪力墙(或筒体)间的连梁破坏和剪力墙破坏;调查梁、柱、节点破坏情况,破坏处显露出的实际配筋情况;调查填充墙、楼梯、电梯间、楼板、玻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坏情况。9.2.3 砌体结构调查房屋主要破坏发生楼层,墙体裂缝的走向(竖向、横向、斜向),预制楼板与现浇楼板房屋的破坏差异,圈梁与构造柱或芯柱的设置情况和破坏形式。区分承重墙破坏和非承重墙破坏。9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8208.3 2011 地震 现场 工作 部分 调查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