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76-19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pdf
《GB 50176-19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50176-19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pdf(9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建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发布实施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 年 月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的通知建标 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要求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 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编
2、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要求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 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 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建筑热工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 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最后 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 在执行过程中 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 注意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地址 北京车公庄大街 号 邮政编码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3、设部年 月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室外计算参数第三章 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一节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二节 冬季保温设计要求第三节 夏季防热设计要求第四节 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四章 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第一节 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第二节 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第三节 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第四节 窗户保温性能 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第五节 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第五章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第一节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第二节 围护结构隔热措施第六章 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第一节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二节 围护结构防潮措施附录一 名词解释附录二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附录三
4、室外计算参数附录四 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附录五 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传热阻的对应关系附录六 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评价附录七 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八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 插附录九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主要符号室外计算温度波幅室内计算温度波幅内表面温度波幅导温系数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地面吸热指数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比热容热惰性指标采暖期度日数传热面积蒸汽渗透阻太阳辐射照度传热系数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热阻传热阻最小传热阻经济传热阻外表面换热阻内表面换热阻材料蓄热系数室外计算温度室内计算温度露点温度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室外综合温度室内空气与内
5、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外表面蓄热系数内表面蓄热系数采暖期天数外表面换热系数内表面换热系数表面温度 内部温度内表面最高温度材料蒸汽渗透系数衰减倍数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延迟时间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材料干密度空气相对湿度材料湿度或含水率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允许增量材料导热系数第一章总则第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 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 提高投资效益 制订本规范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 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 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 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第条建筑热工设计 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 尚应符合国家
6、现行的有关标准 规范的要求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第条围护结构根据其热惰性指标 值分成四种类型 其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应按表 的规定取值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表类型 热惰性指标 值 的取值注 热惰性指标 值应按本规范附录二中 二 的规定计算和 分别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累年最低一个日平均温度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应取整数值全国主要城市四种类型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 值 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 采用第条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 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确定 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 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确定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波幅值 应按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 与室外计
7、算温度平均值 的差值确定注 全国主要城市的 和 值 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 采用第条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取各地历年七月份最大直射辐射日总量和相应日期总辐射日总量的累年平均值 通过计算分别确定东 南 西 北垂直面和水平面上逐时的太阳辐射照度及昼夜平均值注 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 采用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条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应符合表 的规定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本规范附图 采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表分区名称分区指标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设计要求严寒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的天数必须充分满足冬
8、季保温要求 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的天数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 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夏热冬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的天数日平均温度的天数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 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夏热冬暖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的天数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 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温和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的天数部分地区应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第条建筑物宜设在避风和向阳的地段第条建筑物的体形设计宜减少外表面积 其平 立面的凹凸面不宜过多第条居住建筑 在严寒地区不应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敞式外廊 在寒冷地区不
9、宜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敞式外廊 公共建筑 在严寒地区出入口处应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 在寒冷地区出入口处宜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第条建筑物外部窗户面积不宜过大 应减少窗户缝隙长度 并采取密闭措施第条外墙 屋顶 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不采暖楼梯间的隔墙等围护结构 应进行保温验算 其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第条当有散热器 管道 壁龛等嵌入外墙时 该处外墙的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传热阻第条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验算 并采取保温措施第条严寒地区居住建筑的底层地面 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保温措施第条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第三节夏季防热设
10、计要求第条建筑物的夏季防热应采取自然通风 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第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 单体的平 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 应有利于自然通风 并尽量避免主要房间受东 西向的日晒第条建筑物的向阳面 特别是东 西向窗户 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 在建筑设计中 宜结合外廊 阳台 挑檐等处理方法达到遮阳目的第条屋顶和东 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 应满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第条为防止潮霉季节湿空气在地面冷凝泛潮 居室托幼园所等场所的地面下部宜采取保温措施或架空做法 地面面层宜采用微孔吸湿材料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条空调建筑或空调房间应尽量避免东 西朝向和东 西向窗户第条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 上下
11、对齐 温湿度要求相近的空调房间宜相邻布置第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有两面相邻外墙的转角处和有伸缩缝处第条空调房间应避免布置在顶层 当必须布置在顶层时 屋顶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第条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空调房间的净高宜降低第条空调建筑的外表面积宜减少 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第条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 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 当采用双层窗或单框双层玻璃窗时 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第条向阳面 特别是东 西向窗户 应采取热反射玻璃 反射阳光涂膜 各种固定式和活动式遮阳等有效的遮阳措施第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规定的 级水平第条建筑物外部窗户的部
12、分窗扇应能开启 当有频繁开启的外门时 应设置门斗或空气幕等防渗透措施第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规定的要求第条间歇使用的空调建筑 其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轻质材料 连续使用的空调建筑 其外围护结构内侧和内围护结构宜采用重质材料 围护结构的构造设计应考虑防潮要求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第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 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且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要求 其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确定式中 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冬季室内计算温度 一般居住建筑 取高级居住建筑 医疗 托幼建筑 取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
13、算温度 按本规范第 条的规定采用温差修正系数 应按表 采用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 应按本规范附录二附表 采用室内空气与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应按表 采用温差修正系数值表围护结构及其所处情况温差修正系数值外墙 平屋顶及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楼板等带通风间层的平屋顶 坡屋顶顶棚及与室外空气相通的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等续表围护结构及其所处情况温差修正系数值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墙层建筑层建筑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有窗户时外墙上无窗户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上时外墙上无窗户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下时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房间相邻的隔墙与无外门窗的不采暖房间相邻的隔墙伸缩缝 沉降缝墙抗震缝墙室内空气与
14、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表建筑物和房间类型 外墙平屋顶和坡屋顶屋顶顶棚居住建筑 医院和幼儿园等办公楼 学校和门诊部等礼堂 食堂和体育馆等室内空气潮湿的公共建筑不允许外墙和顶棚内表面结露时允许外墙内表面结露 但不允许顶棚内表面结露时注 潮湿房间系指室内温度为 相对湿度大于 或室内温度高于相对湿度大于 的房间表中 分别为室内空气温度和露点温度对于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 当有人长期停留时 取允许温差 等于 当无人长期停留时 取允许温差等于第条当居住建筑 医院 幼儿园 办公楼 学校和门诊部等建筑物的外墙为轻质材料或内侧复合轻质材料时 外墙的最小传热阻应在按式 计算结果的基础
15、上进行附加 其附加值应按表 的规定采用轻质外墙最小传热阻的附加值表外墙材料与构造当建筑物处在连续供热热网中时当建筑物处在间歇供热热网中时密度为 的轻骨料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密度为 的轻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 外侧为砖或混凝土 内侧复合轻混凝土的墙体平均密度小于 的轻质复合墙体 外侧为砖或混凝土 内侧复合轻质材料 如岩棉 矿棉 石膏板等 墙体第条处在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 且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和医院 幼儿园 办公楼 学校 门诊部等公共建筑 当采用 型和 型围护结构时 应对其屋顶和东 西外墙进行夏季隔热验算 如按夏季隔热要求的传热阻大于按冬季保温要求的最小传热阻 应按夏季隔热要求采用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
16、施第条提高围护结构热阻值可采取下列措施一 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与砖 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二 采用密度为 的轻混凝土和密度为的轻骨料混凝土作为单一材料墙体三 采用多孔粘土空心砖或多排孔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四 采用封闭空气间层或带有铝箔的空气间层第条提高围护结构热稳定性可采取下列措施C20C20a)b)(c)(d)(e)不小于10mm iiii一 采用复合结构时 内外侧宜采用砖 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重质材料 中间复合轻质保温材料二 采用加气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等轻混凝土单一材料墙体时 内外侧宜作水泥砂浆抹面层或其他重质材料饰面层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第条围护结构
17、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第条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均应按 采用第条围护结构中常见五种形式热桥 见图 其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列规定验算图 常见五种形式热桥一 当肋宽与结构厚度比 小于或等于 时式中 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室内计算温度室外计算温度 应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中 型围护结构的室外计算温度采用非热桥部位的传热阻热桥部位的传热阻内表面换热阻 取修正系数 应根据比值 按表 或表采用二 当胁宽与结构厚度比 大于 时修正系数值表热桥形式肋宽与结构厚度比修正系数值表热桥形式肋宽与结构厚度比注 的中间值可用内插法确定第条单一材料外墙角处的内表面温度和内
18、侧最小附加热阻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 外墙角处内表面温度内侧最小附加热阻室内计算温度室外计算温度 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 中型围护结构的室外计算温度采用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外墙角处内表面换热阻 取外墙传热阻比例系数 根据外墙热阻 值 按表 采用比例系数值表外墙热阻 比例系数第条除第 条中常见五种形式热桥外 其他形式热桥的内表面温度应进行温度场验算 当其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 应在热桥部位的外侧或内侧采取保温措施第四节窗户保温性能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第条窗户的传热系数应按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提供的测定值采用 如无上述机构提供的测定值时 可按表采用窗户的传热系数表窗框材料窗户类型空气层厚度窗框
19、窗洞面积比传热系数钢 铝单层窗单框双玻窗双层窗单层 单框双玻窗木 塑料单层窗单框双玻窗双层窗单层 单框双玻窗注 本表中的窗户包括一般窗户 天窗和阳台门上部带玻璃部分阳台门下部门肚板部分的传热系数 当下部不作保温处理时 应按表中值采用 当作保温处理时 应按计算确定本表中未包括的新型窗户 其传热系数应按测定值采用第条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外部窗户的保温性能 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严寒地区各朝向窗户 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规定的 级水平二 寒冷地区各朝向窗户 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 级水平 北向窗户 宜达到上述标准规定的 级水平第条阳台门下部门肚板部分的传热系数 严寒地区应
20、小于或等于 寒冷地区应小于或等于第条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窗户的气密性 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在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 的地区 对于层建筑 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规定的 级水平 对于 层建筑 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 级水平二 在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 的地区 对于 层建筑 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 级水平 对于 层建筑 不应低于上述标准规定的 级水平第条 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当外墙传热阻达到按式 计算确定的最小传热阻时 北向窗墙面积比 不应大于 东 西向 不应大于单层窗 或 双层窗 南向 不应大于二 当建筑设计上需要增大窗墙面积比或实际采用
21、的外墙传热阻大于按式 计算确定的最小传热阻时 所采用的窗墙面积比和外墙传热阻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五的规定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第条采暖建筑地面的热工性能 应根据地面的吸热指数 值 按表 的规定 划分成三个类别采暖建筑地面热工性能类别表地面热工性能类别 值注 地面吸热指数 值应按本规范附录二中 三 的规定计算第条不同类型采暖建筑对地面热工性能的要求 应符合表 的规定不同类型采暖建筑对地面热工性能的要求表采暖建筑类型 对地面热工性能的要求高级居住建筑 幼儿园 托儿所 疗养院等 宜采用 类地面一般居住建筑 办公楼 学校等 可采用 类地面临时逗留用房及室温高于 的采暖房间 可采用 类地面第条严寒地区采
22、暖建筑的底层地面 当建筑物周边无采暖管沟时 在外墙内侧 范围内应铺设保温层 其热阻不应小于外墙的热阻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第条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 建筑物的屋顶和东 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 应满足下式要求式中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 应按本规范附录二中 八 的规定计算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 应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 采用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第条围护结构的隔热可采用下列措施一 外表面做浅色饰面 如浅色粉刷 涂层和面砖等二 设置通风间层 如通风屋顶 通风墙等 通风屋顶的风道长度不宜大于 间层高度以 左右为宜 基层上面应有左右的隔热层 夏季多风地区 檐口处宜采用兜风构造三 采
23、用双排或三排孔混凝土或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四 复合墙体的内侧宜采用厚度为 左右的砖或混凝土等重质材料五 设置带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 当为单面铝箔空气间层时铝箔宜设在温度较高的一侧六 蓄水屋顶 水面宜有水浮莲等浮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 水深宜为七 采用有土和无土植被屋顶 以及墙面垂直绿化等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条外侧有卷材或其他密闭防水层的平屋顶结构以及保温层外侧有密实保护层的多层墙体结构 当内侧结构层为加气混凝土和砖等多孔材料时 应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条采暖期间 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湿度允许增量 应符合表 的规定采暖期间保温材料重
24、量湿度的允许增量表保温材料名称重量湿度允许增量多孔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等水泥膨胀珍珠岩和水泥膨胀蛭石等沥青膨胀珍珠岩和沥青膨胀蛭石等水泥纤维板矿棉 岩棉 玻璃棉及其制品 板或毡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矿渣和炉渣填料第条根据采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重量湿度的允许增量 冷凝计算界面内侧所需的蒸汽渗透阻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冷凝计算界面内侧 所需的蒸汽渗透阻冷凝计算界面至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蒸汽渗透阻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根据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确定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 根据本规范附录三附表 查得的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温度确定冷凝计算界面处与界面温度 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采暖期天数 应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0176 1993 民用建筑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