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842-2011(2014)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pdf
《DB33 T 842-2011(2014)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842-2011(2014)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pdf(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020 Z52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8422011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village greening 2011 - 11 - 02 发布 2011 - 12 - 02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842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山市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国坚、陆献峰、陈林洪、杨华、陈卓梅、宋绪忠、宋其岩。 DB33/
2、T 8422011 2 村庄绿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村庄绿化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建立档案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行政村的绿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使用安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 ) DB33/T 379.4-2002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DB33/T
3、640-2007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村庄绿化 村域范围内栽种树木、花卉等绿色植物,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村民居住条件的措施。 3.2 村庄建成区 村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范围。 3.3 林木覆盖率 村域范围内 乔木、小乔木、竹林、经济灌木 的垂直投影面积占 该 范围总面积的百分比。 3.4 绿化率 某类用地已绿化的面 积(长度)占 该 类 用地 宜林总面积(长度) 的百分比 。 DB33/T 8422011 3 3.5 庭院绿化率 村域范围内庭院林木覆盖率达 25%以上的农户数 占 该村农户总数 的百分比 。 3.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4、公园 绿地面积 占该村常住人口总数 的 百分比 。 3.7 公园绿地 村庄建成区内,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 、健身 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包括山地公园、休闲公园、湿地公园等。 3.8 生产绿地 指村庄建成区内,提供花卉苗木的圃地、生产果品的经济林、竹园、茶园、桑园等。 3.9 道路绿地 村域范围内 主要道路两侧绿化用地。 3.10 河岸绿地 村域范围内 河 道两岸绿化用地。 3.11 庭院绿地 村域范围内 农户屋 前屋后的绿化 用地 。 3.12 其他绿地 以上绿地类型外的绿地,包括在村庄建成区内对环境改善和居民生产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如防护绿地、风景林地、湿地等;在
5、村庄建成区外的专类绿地,如河渠堤绿化、农田林网、山体绿化等。 3.13 河渠堤绿地 村域范围内的河流、大型沟渠、海堤坝等绿化用地。 DB33/T 8422011 4 3.14 农田林网 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农田的 机耕 路 及 沟、渠 、小河岸 绿化。 3.15 山体绿化 村域范围的山地绿化。 3.16 立体绿化 利用除地面资源以外的其他空间资源进行绿化的方式 。 包括棚 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 4 总则 4.1 村庄绿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整洁、美观、舒适、健康、自然。 4.2 村庄绿化理念应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景观效果,突出江南乡村的风貌,建设人与自然 和谐 的生态家
6、园。 4.3 村庄类型可根据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划分为山区村、半山区村、平原村、海岛村及城郊村 5 种类型。 4.4 村庄绿地类型可根据绿地的主要功能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河岸绿地、庭院绿地及其他绿地等。 5 规划 5.1 原则 5.1.1 整体协调,统一规划 村庄绿化规划 应 纳入 县 、镇 (乡) 、村等各层次的规划,村庄绿化用地 和 布局 应 与 其它 专项规划进行整体协调 ,统一规划 。 5.1.2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应根据村庄类型和经济水平,分类指导,并立足实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1.3 生态优先,兼顾经济 应优先考虑绿化的生态效益,营建以乔
7、木为主森林村庄;同时结合村庄特点建立小果园、小药园、小花园、小竹园、小桑园等,发挥绿化的经济和美化作用。 5.1.4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村庄绿化整体上应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相协调,保护、发掘、继承和发展各地村庄的特色,采用多样化的绿地布局,避免千村同面、千篇一律,充分体现乡村风光。 DB33/T 8422011 5 5.1.5 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应合理布局村庄 的生产、生活区绿地,形成分布均衡、富有层次的绿地系统;同时,应节约用地,见缝插绿。 5.2 技术指标 5.2.1 林木覆盖率 山区村和海岛村建成区 的 林木 覆盖率 应达 15%以上 ;半山区村建成区 的 林木 覆盖
8、率 应达 20%以上 ;城郊村和平原村建成区 的 林木 覆盖率 应 达 25%以上 。 5.2.2 公园绿地 村庄建成区范围内(或村庄周边)至少有一处不小于 300 m2供居民休闲的公园或广场绿地,村庄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 3 m2。 5.2.3 道路绿地 村庄建成区 内道路绿化率应达 100%, 村庄建成区外的 道路绿化率应达 90%以上。 5.2.4 河岸绿地 村庄建成区 内河岸绿化率应达 100%, 村庄建成区外的 河岸绿化率应达 90%以上。 5.2.5 庭院绿地 山区县农户庭院绿化率 应达 60%以上,半山区县和海岛县农户庭院绿化率 应达 70%以上,平原县和城郊型农户庭院绿
9、化率 应达 80%以上。 5.2.6 其他绿地 村域范围内,村庄建成区外的主要河、渠、堤的绿化率 应达 90%以上;距离村庄 500 m范围内第一层山脊面村坡的宜林山地,绿化率 应达 100%,火烧、采伐等迹地应及时更新,林分林相整齐;平原农田林网 化 率 应 大于 90%,网格面积小于 20 hm2。 6 设计 6.1 设计要求 6.1.1 调查了解村庄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绿化现状、植被与景观、相关规 划等。调查方法参见 DB33/T 640-2007。 6.1.2 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绿化方案。 6.1.3 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绿化总平面图、绿化栽植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地上地下管线
10、图等)、经费预算表和文字说明,并附植物品种名称、规格和数量。 6.2 地形设计 6.2.1 地形设计应尊重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地形的基本走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6.2.2 水体设计应以自然软底为主,保持水质清洁。水体的深度应结合功能并注意安全。水体的驳岸应因地制宜结合岸边绿化自然布置,宜采用植被或植物材料驳岸。 DB33/T 8422011 6 6.2.3 山石设计提倡以自然置石的土包石为主,可结合地形采用卧石与立石有机 结合的方式。 6.3 种植设计 6.3.1 树种选择 6.3.1.1 以体现地域性植被景观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 6.3.1.2 观花、观叶、观果植物
11、相结合,兼顾保健植物、鸟嗜植物、蜜源植物、固氮植物等。 6.3.1.3 河岸绿化应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 6.3.1.4 村庄内的 道路绿化 以落叶乔木为主,应选择冠大浓密、树干通直、养护管理便利的树种。 6.3.1.5 农田林网防护林应选择防护性强、树体高大、树干通直、树冠窄、少威胁地的树种。 6.3.1.6 山地绿化 采用 乡土珍贵 用材、 优良 经济林树种。 6.3.1.7 生产性绿化可根据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树种选择,宜选择对环境改善和村民生活有益的树种。 6.3.1.8 主 要 绿化 树种参 见 附录 A。 6.3.2 树种配置 6.3.2.1 合理 配置 不同植物类型
12、的比例,以快长树为主,速生树种 与 慢生树种 比例为 3:2,常绿乔木与 落叶乔木 比例为 1:2 1:3。 6.3.2.2 植物群落结构配置,以乔木为绿化骨架,乔木种植量 不少于 5 株 /100m2绿地 , 不 宜 大面积的草坪绿化。 6.3.2.3 乔木、灌木有机结合, 建立 合理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群落结构单层与复层的选择应以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为依据,复层的人工植物群落面积 不少于 40% 50%绿化 总 面积。 6.3.2.4 植物配植应合理组织空间,平面疏密有致,结合环境创造优美流畅的林缘线。立面高低错落,结合地形创造起伏变化的林 冠线。 6.3.2.5 建筑南面种植应保证建筑的通
13、风采光要求和创造自然优美的植物景观,选择喜阳、耐旱,花、叶、果、姿优美的乔灌木。建筑北面应布置防护性绿带,选择耐荫、抗寒的乔灌木。建筑的西面、东面应考虑夏季防晒和冬季防风的要求,选择抗风、耐寒、抗逆性强的常绿乔灌木。 6.3.2.6 高于 1 m 的各种隔离围墙或栏杆, 可 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攀援植物 ,开展 垂直绿化。 6.3.2.7 以活动、休憩为主的 绿地 ,宜采用乔木地坪的布置形式,以种植落叶乔木为主, 枝下 高应 大于 2.5 m。 6.3.2.8 行道树 配 植形式可规则种植,也可不等距自然种植 , 株行距 一般为 4 m 6 m,行道树之间宜种植花灌木,绿带的宽度 不少于 1 m
14、。 6.3.2.9 在道路弯道内侧栽植行道树不得影响行车的安全视线。 树木成型后, 分枝点的高度应 大于 3.5 m。 6.3.2.10 道路地坪设计应符合 GB 50445 要求。 6.3.2.11 村庄绿化植物配置具体内容参见附录 B。 6.3.3 种苗规格 6.3.3.1 应 控制大树移植 , 确属需要可少量点缀胸径在 20 cm 25 cm 的乔木 。 6.3.3.2 公园、道路、河岸、庭院绿化, 采用胸径在 10 cm 以下的苗木。 6.3.3.3 山地、农网、河渠堤绿化, 采用胸径在 5 cm 以下的苗木。 6.4 设施小品设计 6.4.1 设施小品造型应简洁大方、尺度宜人,与村庄
15、环境、住宅建筑相协调,应有地方特色。 DB33/T 8422011 7 6.4.2 设施小品应 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材料和节能、环保的 3R 材料。 6.4.3 凉亭、花架、棚架、长廊应注意结构牢固,体量合理,并设置休息座椅。 6.4.4 设置座椅、桌凳应选择适当的位置,即上有树木遮荫,前有宜人景观可赏,后有树丛依托。 6.5 绿化模式 6.5.1 公园绿地 6.5.1.1 山地公园 利用现有村头、村边森林植被较好的低山丘陵进行改建成山地公园。应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台等。步道两边补植乔木、花灌木。适用于山区、半山区、海岛村庄。 6.5.1.2 休闲公园 利用村庄现有的树林或空地修建公园,配备凳
16、椅、棋桌、棚架等,丛植、孤植乔木,配植花灌木,园路两边种植低矮地被植物,可选常绿藤本进行 棚架式绿化。 6.5.1.3 湿地公园 利用村头、村边河流、水塘、低洼地块改建湿地公园。修建步道、凳椅、棋桌、亭台、棚架等。步道两侧、河堤、塘堤栽植观赏植物。河坡、塘坡栽植耐水湿植物。河边、塘边栽种水生植物。适用于平原村庄。 6.5.2 生产绿地 生产性绿地 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科学经营。 6.5.3 道路绿地 6.5.3.1 乔灌型 采用常绿乔灌、落叶乔灌、常绿落叶乔灌等模式。一般选择 1 2个乔木树种栽植,灌木带状栽植或球状造型分球栽植。 6.5.3.2 小乔灌木型 对高压线下或空间窄小的道路绿
17、化,可选择 1 2种小乔木栽植,配植灌木。 6.5.3.3 灌木型 对村庄内空间窄小道路两侧绿化 ,可 选择 1 2种灌木进行绿篱型、球型栽植。 6.5.4 河岸绿地 6.5.4.1 生态经济型 结合原有的林业生产习惯,栽植经济树种或用材树种。 6.5.4.2 生态自然型 河道两侧植物相对较丰富,通过整理、修剪、补植等改造措施,提升河岸绿化水平。 6.5.4.3 休闲观赏型 DB33/T 8422011 8 选用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栽植, 修 建供人们散步、休息的步道、凳椅, 建成休闲观赏型绿地 。 6.5.4.4 桥头绿化小品型 桥头绿化宜栽种枝条柔软的乔木或 花 灌木 , 桥墩绿化可采用攀援植
18、物 ,桥旁设置棋桌、凳椅或亭台等 。适用 于 平原村庄。 6.5.5 庭院绿地 6.5.5.1 经济型 可 选择 1 3种经济果木,一般栽种 3株以上。 6.5.5.2 乔木观赏型 面积较大的庭院绿 化以乔木为主,配置观赏性强的花灌木。 6.5.5.3 灌木观赏型 面积较小的庭院绿化以观赏性强的灌木、花卉为主,可采用花坛、花池等方式。 6.5.5.4 立体绿化 选用攀援植物 对 庭院围墙、房屋墙面 进行 立体绿化 , 庭院内 采用 棚架式 绿化。 6.5.5.5 特色庭院 古建筑绿化应遵循严格保护、因地制宜、景观与古建筑相协调、人文与自然相统一原则。植物配置形式 采用 规则式布局、自然式布局,
19、树种选择要因建筑而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 6.5.6 其他绿地 6.5.6.1 名木、古树群 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古树群, 应 加强保护,禁止深挖深埋,尽量维持原有地际线。应通过设置护栏、树牌、砌石等方 法加以保护。配置灌、草、花,形成森林文化特色景观。 6.5.6.2 纪念林 城镇周围村庄,开辟专门的地块建立纪念林、纪念树,引导群众 栽 植 “ 三八林 ” 、 “ 共青林 ” 、 “ 结婚纪念林 ” 等。 6.5.6.3 防护绿地 提倡营建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海岛村宜营造防风林,平原村宜在西北侧、山区和半山区村宜在风口营建护村林,村庄周边有化工厂的宜营造卫生防护隔
20、离带等。 6.5.6.4 农田林网 选择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或用材树种营建农田林网,适当搭配早期速生树种与中期速生树种。主要模式有:单行林带、双行林带和多行林带。营造单行或双行林带时,提倡常绿树 种与落叶树种的株间混交模式、乔灌复层模式。营建多行林带时,在林带两侧可采用阳性树种,林带中间则采用阴性树种。 DB33/T 8422011 9 6.5.6.5 山体绿化 做好距离村庄 500 m范围内第一层山脊面村坡的宜林山地造林绿化。 具体要求 见 DB33/T 379.4-2002和 GB/T 15776-2006。 7 施工 7.1 前期准备 7.1.1 熟悉设计 了解掌握工程的相关资
21、料,熟悉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意图、设计的质量要求、设计的技术交底等。 7.1.2 现场勘察 组织有关施工人员到现场勘察,主要内容包括:现场周围环境、施工条件、道路交通、水源、电力与电讯等地上和地下管线。 7.1.3 施工方案 针对工程项目制定施工方案,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程序、进度计划、施工组织、安全措施、技术规范、质量标准、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和施工方案等各种附表。 7.1.4 材料准备 应了解绿化需要的苗木、材料的来源、质量、价格和供应情况。 7.2 施工放样 7.2.1 定点 根据项目规模和放样内容确定运用仪器法、网格法、交会法定点放样。 7.2.2 顺序 定点顺序为控制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 842 2011 2014 村庄 绿化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