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676-2008 香菇安全生产技术规范.pdf
《DB33 T 676-2008 香菇安全生产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676-2008 香菇安全生产技术规范.pdf(3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B 31 备案号: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DB33/T 6762008香菇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Safe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Shiitake mushroom 2008-02-25 发布 2008-03-25 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 6762008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G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附录E和附录F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浙江省农业厅归口。 本标准提出起草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
2、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丹萍、刘璇、王小骊、姚晗珺、陈俏彪、刘若微、董国堃。 DB33/T 6762008 2 香菇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香菇基地环境条件和各生产环节及采收、脱水、包装、运输和贮存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代料香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 5010-2002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5-2006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直接使用 直接接触香菇菌棒、培养基质、菌丝体、子实体,包括但不限于此的农药的使用方法。 3.2 间接使用 在接种、培菌阶段及菌棒排场前,对接种室、培菌室、生产基地环境、菇棚使用农药、消毒剂等的方法。 4 质量安全要求
4、 安全要求应符合NY 5095-2006的规定。出口 的香菇同时符合进口国 和地区对香菇的农药残留要求,如出口日本香菇的农药残留要求同时参见附录A,出口欧盟参见附录B的要求,出口韩国参见附录C的要求等。 5 基地选择和管理 5.1 基地选择 生产用水、空气质量、土壤按照 NY 5010-2002, 应达到表 3-2、表 3-3 的要求。 5.2 基地管理 DB33/T 6762008 3 5.2.1 工作室 基地应建有工作室,用于生产办公。室内桌椅、资料橱配备齐全,水、电、通讯配套;放置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 5.2.2 基地仓库 仓库应符合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等要求。化学
5、用品仓库应与菇品仓库有50m以上的间隔距离。 5.2.3 盥洗室 基地应设有盥洗室。 5.2.4 废物与污染物收集设施 基地应设有收集垃圾、受污染菌包等污染物的设施,受污染菌包应及时处理,废容器和废包装处理参见NY/T 1276- 2007的9.3。 5.2.5 灌溉系统 香菇生产应有洁净水源。并建有灌溉系统。 5.2.6 植保员 基地应配备植保员,每百万袋生产规模应配备1名专职植保员,负责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的调查、防治指导等。 5.2.7 环境条件监测 新建基地应进行环境条件监测。以后每2年3年,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及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5.2.
6、8 档案 基地每个地块(片)、棚室应建立独立的、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具体按附录D记录。 5.2.9 记录的保留 种植者应保留香菇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记录,必要的记录应至少保留两年。 5.2.10 标志标示 基地有关的位置、场所,应设置醒目的标志、标示。 6 生产技术 6.1 栽培模式 香菇的主要栽培模式以层架栽培、半地下式栽培、露地栽培为主,避免采用可能接触不洁净土壤、水源的栽培模式。 6.2 品种的选择 应选择抗逆性强、易于管理、产量高并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审定委员会认定的香菇品种,如“庆科 20”、“庆元 9015”(“花菇 939”)、“241-4”、“L135”、武香 1 号等。 6.
7、3 培养料配方 杂木屑73%80%、麦麸15%25%、红糖1 %、石膏1%,含水量58%65%,具体视品种而定。 7 栽培季节 根据不同的栽培品种选择不同的接种期。 8 原辅料要求 原料要求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 不应使用工业级硫酸镁, 可用白糖和葡萄糖替代红糖。 9 菌棒制作与管理 9.1 拌料 DB33/T 6762008 4 原料与辅料充分混合均匀,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适宜。提倡使用拌料机械。 9.2 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应及时装袋灭菌。栽培筒袋一般采用折角规格为 15cm长(5258) cm厚0.005cm的聚乙烯筒袋, 每袋装干料0.85kg1.1kg, 加水后湿料为1
8、.6kg2.2kg。袋口应清理干净并扎紧。 9.3 灭菌 菌棒应彻底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灭菌灶“上汽”后,料温在达 97100的状态下保持 10h12h 。 9.4 冷却 灭菌结束后,待灶内温度自然降至 5060时,将料棒搬到冷却室,待料温降到自然温度,用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 9.5 接种 9.5.1 消毒:接种室、接种箱的空间消毒选用经登记的气雾消毒盒,接种室消毒时间为25min30min。 开放式接种箱为3h以上。 接种用具、 菌袋外表处理及接种者双手应采用75%78%的酒精或 0.2%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 9.5.2 打穴接种:在菌棒上用接种打孔棒均匀地打三个接种穴,其中一穴尽可
9、能靠近扎袋口。接种口直径 1.5cm 左右,深 2cm2.5cm。打穴应与接种相配合,打一穴,接一穴。 9.5.3 封口:接种穴封口采用纸胶封、封口膜、套袋封口。 9.6 培菌管理 9.6.1 接种后的菌棒移至清洁、干燥、适温、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进行培菌管理。培菌管理主要是根据菌丝生长和菌棒的变化情况,做好刺孔通气、翻堆及发菌检查、通风降温等工作。 9.6.2 刺孔通气 室温超过30不应刺孔, 在气温较高时分批刺孔, 刺孔的部位不应触及未发菌的培养基,不应在料与袋壁脱空和已污染部位刺孔,刺孔后应减少单位面积的堆放量。整个培养过程需进行(23)次刺孔通气,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刺孔通气技术要
10、求 品种 刺孔次数 发菌程度 刺孔部位 深 度 (mm) 孔 径 (mm) 孔 数 (个) 第一次 (可免) 菌丝圈直径10cm 菌丝圈内侧2cm 15 2 46 第二次 菌丝刚发满全袋 全袋 1015 34 4060 中 晚 熟 品 种 第三次 菌丝基本生理成熟 全袋 25 34 60100 第一次 接种孔菌丝相连 菌丝圈内侧2cm 10 2 46 第二次 菌丝发满后有缺氧表现 全袋 1015 34 3040 早 熟 品 种 第三次 (可免) 排场时 全袋 20 34 4060 9.6.3 适温培菌:菌丝培养采取自然温度发菌,当温度在 5以下时,应采取必要的加热保温措施。温度高于 25则需及
11、时散堆、降温。 9.6.4 翻堆及发菌检查:待菌丝长到直径 6cm8cm 大小时进行翻堆(不宜过早翻堆)。翻堆后的菌棒改“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堆高降低为 6 层8 层,堆间应留空隙及操作道。 9.6.5 通风降温:每天应通风 1 次2 次,气温在 25以上时,应昼夜打开门窗降温,有必要时,还需进行强制通风。培菌室应保持弱光条件,避免阳光直射菌棒。 DB33/T 6762008 5 9.7 转色管理 转色管理见表2。 表2 转色管理要求 菇床环境条件 脱袋后天 数 菌棒表现 操作要点 温度 () 湿度() 每天通风 注意事项 13 表面布满白色绒毛菌丝 罩紧薄膜 1823 8090 25以下不
12、揭膜通风 超过25揭膜通风, 但必须与喷水、降温、 保湿相结合。46 菌丝逐渐倒伏开始分泌色素 掀动薄膜 1822 8085 通风(12)次,每次0.5h 防止温度偏高菌丝陡长不倒伏,通风要与降温,保湿相结合。 78 开始吐出黄色液滴 每天喷水 (12)次 1820 8590 菌棒表面无水珠盖膜。 黄水少、轻喷、黄水多,要重喷、防止积黄水。 912 粉红色变为红棕色 每天喷水1次1820 8090 通风1次 每次0.5h 控温在(1520)范围。 1315 棕褐色有光泽树皮状 调节温、湿差促发菇蕾 1525 8090 白天罩膜,晚上通风1h 防止、清除杂菌 9.8 越夏管理 9.8.1 越夏期
13、以通风降温、防止烂棒为主。越夏场所以室外菇棚为宜,菌棒移至室外菇棚越夏的时间宜为 5 月份6 月份,菌棒经最后一次刺孔通气后一周左右即可进棚。菌棒进棚前,应全面加厚棚顶部及四周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并对各个菇棚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做好消毒灭菌杀虫工作。 9.8.2 应通过外棚喷水、内棚灌跑马水等措施调节棚内温度,加强通风,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防止菌棒受淹,并加强通风管理。 10 出菇期管理 10.1 菌棒含水量管理 10.1.1 出菇时菌棒适宜的重量因品种而异, 如果出菇时偏重, 可再进行一次刺孔通气排湿;如果菌棒偏轻,应及时补水。冬菇补水应用水温低于 15的清洁水。
14、补水不宜过多,且气温应在 20以下。 10.1.2 补水措施有浸水、 注水和喷水三种。 由于注水补水法常因压力过大损伤菌丝和菌棒,在生产中宜选择浸水补水法。 10.2 催蕾措施 10.2.1 温差刺激法:白天将菇棚内塑料簿膜紧盖,使温度升高至 1820,夜间掀开薄膜。 10.2.2 补水(湿差)刺激法:对水分偏低的菌棒进行浸水或注水。补水应用水温低于 15的清洁水。 10.2.3 振动催蕾法:此法最适用于“L135”、“庆元 9015”和“花菇 939”等品种,在实际操作时不宜过重拍打。“庆科 20”等品种不宜振动。 10.2.4 蒸汽催蕾法:利用蒸汽发生炉等设备向菇棚内通入蒸汽,提高温度、湿
15、度,刺激菇蕾发生。 DB33/T 6762008 6 10.2.5 叠堆盖膜法:在低温季节将菌棒移至棚外阳光充足处叠堆盖膜,白天使堆内温度升至 20左右,夜间掀膜降温,经连续 3d5d 的处理可刺激菇蕾发生。 10.2.6 上述各种催蕾方法应根据不同品种和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10.3 出菇管理 10.3.1 普 通 菇模式出菇管理 10.3.1.1 菌棒可斜放在畦面上出菇,也可排放在层架上出菇。 10.3.1.2 脱袋出菇适期的选择 脱袋在日最高气温连续三天降至 20以下,菌棒出现零星菇蕾时进行脱袋,应选择在晴天的早上或阴天进行。 10.3.1.3 脱袋 脱袋时,应边脱袋边盖膜,以免菌棒变干不
16、利出菇。脱袋后应适时适量喷水,使棚内湿度保持 80%90%,并注意通风换气。脱袋后遇到高温天气应及时揭膜通风、喷水。 10.3.1.4 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 10.3.1.4.1 控温:主要通过调节遮阴度、盖膜情况、排灌水等措施来控制温度。气温较高时,应防止阳光直射菇棚,加厚遮荫物,并采取揭膜通风降温、棚内灌水喷水降温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 30以下。 10.3.1.4.2 控湿:棚内湿度应保持 80%90%,采菇前两天不宜喷水。 10.3.1.4.3 光照调节:在秋菇管理期内,光照应遵循先弱后强的原则,冬菇管理期间应逐渐增强棚内的光照,进入春菇管理阶段后随着气温回升光照则应由强渐弱。 10
17、.3.2 花厚菇模式出菇管理 10.3.2.1 排场上架适期 10.3.2.1.1 排场上架时间应视品种特性、场地条件而具体确定。 10.3.2.1.2 一般花菇品种可选择越夏前或菌棒越夏后,在始菇期来临之前一个月排场上架。“L135”在零星菇蕾发生后排场上架。 10.3.2.2 适时割袋、合理疏蕾 当菇蕾长至 2cm 前进行疏蕾,每个菌棒每次留分布合理的 6 只10 只菇蕾。 10.3.2.3 保湿育幼菇 刚割袋的菇蕾应盖膜保湿,菇棚内宜保持 75%85%的空气相对湿度。 10.3.2.4 催花管理 当菇蕾培育至直径 2cm3cm 大小时需加强揭膜通风,进行催花管理。 10.3.2.5 春菇
18、管理 早春应注意保温控湿和适当通风换气;晚春应严防高温,加强通风降湿,适当控制空气相对湿度。 10.4 养菌 每潮菇采收后,应将菌棒置于较“干”的提交下养菌 7d 左右,再进行补水,催蕾和下潮菇的管理。 11 病虫害防治 11.1 防治原则 采用以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1.2 主要病虫害 11.2.1 常见杂菌:木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 11.2.2 主要虫害:蕈蚊、瘿蚊等。 11.3 农业防治 DB33/T 6762008 7 11.3.1 选用抗逆性强的香菇品种和选用标准的香菇胶囊菌种。 11.3.2 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特性确
19、定,原则上生产季节的安排应紧凑,在培菌时间充足的前提下,接种越靠后越好。 11.3.3 严把培养料原料质量、配制、灭菌关,规范生产操作程序。 11.4 物理防治 11.4.1 隔离保护:在菇房门口、窗和通气口安装 60 目纱网,阻止害虫入内。 11.4.2 提倡在培菌场所和出菇场所悬挂粘虫板(纸),粘杀菇蚊和菇蝇的成虫,减少着卵量。 11.4.3 诱杀和驱避害虫。 11.5 化学防治 11.5.1 药剂:应符合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在香菇子实体生长和出菇期间,不应“直接使用”农药;在接种与培菌阶段及菌棒排场前,必要时可“间接使用”农药。常用农药间接使用指南
20、见附录 E,应回避使用的农药见附录 F,国家和部分进口国禁用的剧毒、高残留农药,见附录 G。 11.5.2 净化生产环境:菌种保存室、接种室、菌棒培养室应进行严格消毒,出菇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及时进行地表消毒和除虫处理,搞好仓贮场所的环境卫生,减少病虫栖息及越冬场所。 12 适时采收 按不同的市场销售需求和产品加工质量要求,确定适时采收时间和标准。如鲜销,应在子实体未开膜前采收;干销,则应在菌盖尚未全展开,仍保持内卷即七八分成熟时采收。同时还应结合市场行情、天气状况等因素来适时采收。 13 脱水(制干) 嗮干法:先将鲜菇晒至半干,再以热风强制脱水,摊晒场所远离马路、 “三废” ,脱水空间要求密
21、闭,严防废气进入。 烘干法:采用烘干箱作为香菇的烘干设备。对采收的鲜菇要及时整理,并在 3h4h 内移入烘箱。据菇体大小厚薄、开伞与不开伞分类上筛,菌褶统一向上或向下均匀整齐排列,把大、湿、厚的香菇放在筛子中间,小菇和薄菇放在上层,质差菇和菇柄放入底层。 14 标志 包装上的标志和标签应表明产品名称、生产者、产地、净含量和采收日期等,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 15 包装、运输和贮存 15.1 包装 外包装(箱、筐)应牢固、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毒、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内包装材料卫生指标应符合 GB 9687 或 GB 9688 规定。 15.2 运输 15.2.1 运输时轻装、轻卸,避免机械
22、损伤。 15.2.2 运输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杂物。 15.2.3 防日晒、雨淋,不应裸露运输。 15.2.4 不应与有毒有害物品、鲜活动物混装混运。 15.2.5 鲜香菇宜用可调温冷藏车运输。 DB33/T 6762008 8 15.3 贮存 15.3.1 干香菇:在避光、阴凉、干燥、洁净处贮存,注意防霉、防虫,夏季要求在冷藏库内贮存。 15.3.2 鲜香菇:在 14的冷库中贮存。 DB33/T 6762008 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肯定列表中香菇的农残限量 日本肯定列表中香菇的农残限量参见表A.1。 表 A.1 日本肯定列表中香菇的农残限量 序号 药品通用名 药品中文名
23、 最大残留限量MRLs(mg/kg) 标准 除草剂 1 2,2-DPA 茅草枯 0.1 暂定 2 2,4-D 2,4-滴 0.05 暂定 3 2,4,5-T 2,4,5-涕 不得检出 原有 4 Amitrole 杀草强 不得检出 原有 5 Asulam 磺草灵 0.2 暂定 6 Atrazine 莠去津 0.02 暂定 7 Azimsulfuron 四唑嘧磺隆 0.02 暂定 8 Barban 燕麦灵 0.05 暂定 9 Bensulfuron-methyl 苄嘧磺隆 0.02 暂定 10 Bensulide 地散磷 0.1 暂定 11 Bentazone 灭草松 0.05 原有 12 Bil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 676 2008 香菇 安全生产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