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pdf
《GB 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020 Z 05 道昌中华人民主t/、和国国家标准GB/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Code of practice for computation on allowable permitted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water bodies 2010-09-26发布2011-01-01实施暂且E南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25173-2010 目次前言.m l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基本程序.25 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3 6 湖(库)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
2、算法.4 7 水域纳污能力污染负荷计算法.8 合理性分析与检验附录A(资料性附录)数学模型及参数I GB/T 25173-2010 目。吕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一平、程晓冰、袁弘任、石秋池、穆宏强、刘平、敖良桂、吴国平。阳山GB/T 25173-2010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技术要求、基本程序、方法以及成果的合理性分析与检验。本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己划定水功能区的地表水域有机污染物的纳污能力计算。尚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可参照执行。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SL 219-1998 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78-2002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 395-2007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水功能区water function zone 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
4、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域。注z水功能区采用一、二两级区划的分级分类系统。一级水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四级,二级水功能区在开发利用区中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3.2 水功能区水质目标water quality target of water function zone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水功能区的特点、水资源配置对水功能区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拟定的水功能区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的水质保护目标。3.3 水域纳污能力permi
5、ssible pollution bearing capacity of water bodies 在设计水文条件下,满足计算水域的水质目标要求时,该水域所能容纳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数量。3.4 水质目标法度值target concentration of water quality 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对应的某种污染物浓度限值,用C,表示。3.5 初始浓度值initial concentration 水功能区或计算河段起始断面的某种污染物浓度值,用Co表示。1 G/T 25173-2010 3.6 河流river 江河、渠道和运河的总称。3. 7 湖(库)lake 湖泊和水库的总称。3.8 污染
6、物入河量pollution load entering water body 直接或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进入河流、湖(库)的污染物数量。3.9 数学模型计算法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 根据水域特性、水质状况、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3.10 污染负荷计算法pollution load method 根据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经济社会状况,计算污染物人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4 基本程序4. 1 数学模型计算法程序宜按下列程序进行za) 水功能区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和分析整理;b) 根据规划和
7、管理需求,分析水域污染特性、人河排污口状况,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种类;c) 确定设计水文条件;d) 根据水域扩散特性,选择计算模型;e) 确定C.和C.值;f) 确定模型参数Fg) 计算水域纳污能力ph)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4.2 污染负荷计算法程序4.2. 1 分类污染负荷计算法可分为实测法、调查统计法和估算法。4.2.2 实测法宜按下列程序进行:a)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b) 根据入河排污口的排放方式,拟定人河排污口监测方案;c) 实测人河排污口水量和污染物浓度;d) 计算污染物人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Ee)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4.2.3 调查统计法宜
8、按下列程序进行za)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2 GB/T 25173-2010 b) 调查统计污染源及其排放量;c)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d)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e)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4.2.4 估算法宜按下列程序进行:a)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b) 调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人口、工业产值、第三产业年产值等;c) 调查分析单位人均、万元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系数;d) 估算污染物排放量;e)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f)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g)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5 河流纳
9、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5. 1 一般规定5. 1. 1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根据污染物扩散特性,结合我国河流具体情况,按计算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Q将计算河段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Q二三150m3/s的为大型河段;-一-15m3 /sO)CpQp _(U X x/1 1T C(x)= expl一一C1-N)l+C。( A. 14 ) r (Q+Qp)N-r2Ex ) 其中,N为中间变量,按式CA.15)计算zN=.j1十4KEx/u;CA. 15 ) 式中zCCx)上、CCx)f分别为涨、落潮的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相应的水域纳污能力按式(A
10、.1日计算:M=!Q上CC,- C(x) 1:) lQ下(C,一C(x)下), 工O ( A. 16 ) 式中zQ上、Q下一一分别为计算水域涨潮、落潮的平均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其余符号意义同前。A.2 湖(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A. 2.1 湖(库)均匀混合模型适用于污染物均匀混合的小型湖(库)。其计算模型为:a) 污染物平均浓度按式(A.17)计算:C(t) =旦土主立十Ic些土旦斗exp(-Kht) KhV飞bKhV) 、,月iTEA A ,、其中Kh=号+K C A. 18 ) mo =COQL . C A. 19 ) 式中:Kh一一中间变量,单位为负一次方秒O/s); Ch
11、一一湖(库)现状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o一一湖(库)入流污染物排放速率,单位为克每秒Cg/s);V一一设计水文条件下的湖(库)容积,单位为立方米(旷); QL一一湖(库)出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t-一一计算时段长,单位为秒(s); C(t)一一计算时段t内的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b) 当流入和流出湖(库)的水量平衡时,小型湖(库)的水域纳污能力按式(A.20)计算:11 GB/T 25173一2010M= (C, - Co)V . ( A. 20 )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A.2.2 湖(库)非均匀混合模型造用于污染物非均匀
12、混合的大、中型湖(库)。当污染物入湖(库)后,污染仅出现在排污口附近水域时,按式(A.21)计算水域纳污能力:IK品,2 M = (C, - Co ) exp 一一L1 Qp r飞2Qp p . ( A. 21 ) 式中z一一扩散角,由排放口附近地形决定。排放口在开阔的岸边垂直排放时,=;湖(库)中排放时,=2; hL一一扩散区湖(库)平均水深,单位为米(m); r一一计算水域外边界到入河排污口的距离,单位为米(m);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A.2.3 湖(库)富营养化模型12 适用于富营养化型湖(库)。其计算模型如下:a) 狄龙模型按式(A.22)计算:式中zL。(1-Ro) p=p, p( 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25173 2010 水域 能力 计算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