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 Z 268-2002 潜艇操纵性水动力模型试验方法.pdf
《CB Z 268-2002 潜艇操纵性水动力模型试验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B Z 268-2002 潜艇操纵性水动力模型试验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FL 1905 CB/Z 268-2002 潜艇操纵性水动力模型试验方法Method for performing captive-model test of submarine maneuverability 2002-11-20发布2003-02-01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发布Z 268一2002刚昌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提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菌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归口。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0二研究所、海军驻七0二所军事代表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宝山、何春荣、马向能、李斌。CB/Z 2钮,一2
2、0022 潜艇操纵性水动力模型试验方法建国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潜艇水下(深水状态)操纵性水动力的拘束模试脸方法。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潜艇水下(深水状态)操纵性水动力拘束模试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GJB/Z 110 潜艇操纵性预报指南3 符号GJB/Z 110确立的符号适用于本标准。4 般要求4.
3、 1 试验坐标系模型试验坐标系取右手直角坐标系。xyz,坐标原点O取在艇体全排水量重心或艇体轴线上重心(浮心)所处的横截面处,X轴平行于艇体基线、指向艇脯,y轴指向艇体右舷,Z轴指向艇体底部。4.2 潜艇模型标准空间运动方程描述潜艇模型空间六自由度运动的标准数学模型,一般采用艇体坐标系描述,具体表达形式见GJB/Z 110。4.3 测量参数4.3. 1 水动力分量模型试验测量作用于潜艇模型的六个水动力分量,ttP沿x轴的纵向力X、沿y轴的横向力Y、沿z轴的垂向力Z、绕x轴的横滚力矩K,绕y轴的俯仰力矩M,绕z轴的转精力矩N,并按公式(1)进行无量纲化:X tPLU Y PLzuz Z tPLU
4、I. K tpeu M一旦pCU N tPLjl尸. (1) clJ/Z 268-2002 4.3.2 水动力系搬潜艇水下操纵性拘束模试验测定标准空间运动方程中除阻力系数(x:,)、推力系数(ai、鸟、C;)和附加质量系数之外的各项水动力系数。阻力系数和推力系数可由快速性水下模型试验确定:附加质量系数可由势流理论方法计算确定或由拖曳水池中平面运动机构拘束模试验确定。4.4模型试验模型根据原型型线图按比例制作,长度一般应不小于4m。模型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应能承受水下试验。模型艇体及附体可采用优质木材、玻璃钢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作,螺旋桨模型一般用铜、铝合金、巴氏合金等金属材料制作。试验模型一般采用
5、单支杆和双支杆两种腹支撑方式,支杆对模型试验结果的影响应加以扣除。4.5试验相似律一般要求进行带螺旋桨模型试验,应满足试验速度的雷诺数ReL大于1.0107,螺旋桨进速系数J与实船设计工况点或模型自航点相等。当采用代用桨模型时,代用桨模型与设计桨模型的推力应相等。4.6 模型试验状态参数范围4.6. 1 模型试验可分为水平面运动水动力试验、垂直面运动水动力试验和空间运动水动力试验三类。4.6.2 模型试验的状态参数范围宜涵盖潜艇正常机动条件下的各种工况。一般情况下,模型试验的攻角变化范围为12。运运12,漂角9变化范围为12主三三12。:对于“十”字型艇布局的潜艇,模型试验的围壳舵(或腊升降舵
6、)角ob变化范围为25b25。,艇升降舵角os变化范围为35乓os运35。,方向舵角r变化范围为35。or三35。,。模型试验的横倾角变化范围与艇型有关,可取为16。运16。,。模型试验的回转角速度和纵倾角速度变化范围由艇型和试验设备的试验能力确定,但角速度上限应接近或大于潜艇正常机动的上限值。4. 7 试验设备用于操纵性模型试验的实验设备主要为低速风洞、旋臂水池、拖曳水池、平面运动机构等。对于操纵性预报用的水动力系数的测量按表1的规定选取相应的试验设备进行模型试验。水动力分量可用六分力天平测量。表1水动力试验设备水动力试验设备备注序号系数(其他方法)风洞(拖曳水池)旋臂水池平面运动机构1 纵
7、向力系数1.1 x qq 一./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1.2 x ./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 1.3 x P 一./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1.4 X . 一一理论计算1.5 x 一./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Yr 1.6 X 明./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1.7 x:. 一快速性试验1.8 x ./ 一一vv 1.9 x ./ 一WW 1.10 x 6,6, ./ 一2 Z 268-2002 表1(续)水动力试验设备备注序号系数(其他方法)风洞(拖曳水池)旋臂水池平面运动机构1.11 Xs,s, ,/ 一1.12 xbbob ,/ 一1.13 a; 快速性试验1.14 bi 一快速性试验1.15 C; 快速性试验
8、2 侧向力系数2.1 y ,/ 理论计算2.2 r,. It ,/ 理论计算2.3 YPIPI ,/ 2.4 yp q ,/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2.5 Yqr ,/ 2.6 Y叫rJ,/ 2.7 y ,/ 理论计算2.8 r;q ,/ 2.9 Ywp ,/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2.10 Y, ,/ 2.11 r; ,/ 2.12 yp ,/ ,/ 2.13 Ir ,/ 2.14 fvlrl ,/ 2.15 Y+I ,/ 2.16 瓦,/ 2.17 r; ,/ 2.18 YV:, ,/ 2.19 r;, ,/ 2.20 Yvs, ,/ 3 垂向力系数3.1 z 一一,/ 理论计算3.2 z pp ,/
9、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3.3 z;, ,/ 3.4 z ,/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3.5 z qlql ,/ 3.6 z .& 理论计算3 Z 268-2002 表1(续)水动力试验设备备注序号系数(其他方法)风洞(拖曳水池)旋臂水池平面运动机构3.7 z;, 一.j 一一3.8 z. p .j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3.9 z; .j 一3.10 21q1.s, .j 3.11 Z叫qi.j 3.12 z: .j 一一一3.13 z: .j 一3.14 Z叫叫.j 一一3.15 21w1 .j 一一3.16 z WW .j 3.17 z. v .j 3.18 z, .j 3.19 Zw.s, .j 一3
10、.20 z .Sb .j 3.21 z w.Sb .j 一一4横倾力矩系数4.1 K 一一.j 理论计算4.2 K A 一一.j 理论计算4.3 Kqr 一.j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4.4 K” .j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4.5 K巾一.j 一4.6 K .j 4.7 直p 一.j .j 一4.8 K: 一.j 一4.9 K乌一一.j 理论计算4.10 K咱 一.j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4.11 Kw p .j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4.12 K ” ,. 一.j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4.13 K; .j 4.14 K; .j 一4.15 K制.j 4.16 K:.,. .j 一4.17 K, .j 一一4.1
11、8 K .s, .j 4 CB/Z 268-2002 表1(续)水动力试验设备备注序号系数(其他方法)风洞(拖曳水池)平面运动机构5 纵倾力矩系数5.1 M I-./ 理论计算5.2 M pp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5.3 M ./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5.4 M rp ./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5.5 Mqlql 一./ 5.6 M 叫k一一理论计算5.7 M, ./ 一5.8 M p ./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5.9 M q 一./ 5.10 Mlqlo, 一./ 一5.11 Ml叫q./ 一5.12 M; 一一5.13 M: ./ 5.14 M叫叫5.15 Ml叫一5.16 Mww ./ 一一5.17
12、M w ./ 5.18 M o, ./ 5.19 M wo, 5.20 M ob ./ 5.21 M wSb ./ 6 转精力矩系数6.1 N -/II. ./ 理论计算6.2 N , ./ 理论计算6.3 N pq ./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6.4 N qr ./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6.5 N,1,1 一./ 6.6 N乌一./ 理论计算6.7 N - ./ 一wr 6.8 N wp 一./ 用理论计算值近似6.9 N vq ./ 一用理论计算值近似6.10 N p ./ ./ 5 CB/Z 268一2002表1(续)水动力试验设备备注序号系数风洞(拖曳水池)旋臂水池平面运动机构(其他方法)6.
13、11 N; 6.12 NlrlB, 6.13 Nlvlr 6.14 N: 6.15 N; 6.16 Nvlvl 6.17 N vw 6.18 N, 6.19 NvB, 5 凤洞模型试验方法5. 1 试验模型的安装./ ./ 一./ ./ ./ 一./ 一./ ./ 一./ 一试验模型通常采用双支杆支撑的安装方式,前支杆一般位于试验坐标原点处,见图1。应通过调节模型配重的方法使模型的重心靠近试验坐标系的原点。一般情况下应在支杆外加装导流罩减小支杆对模型水动力的干扰。u a) 模型正装5.2 模型姿态的控制b) 模型反装图1凤洞模型安装示意图c) 模型反装假支架5. 2. 1 模型的姿态可由支杆运
14、动控制。通过后支杆上下移动使模型绕前支杆转动设定模型的攻角,通过后支杆绕前支杆水平转动设定模型的漂角p。5.2. 2 模型相对运动速度在艇体坐标系的三个分量按公式(2)计算,其无量纲表达式由公式(3)表述:u = u cos /3 cos1 v = -u sin /3 r . (2) w = U cos f3 sinJ 6 Z 268一2002u cos /3 cos v =*=-sin/3 w = = cos /3 sin ) 式中:L一风洞中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5.2.3 测力传感器通常为外置的塔式机械六分力天平或内置的盒式六分力应变天平。试验前后应对测力天平进行静校验或标定,确
15、保测试数据有效可靠。5.3 标准试验工况5.3. 1 水平面试验水平面试验包括单独变漂角试验、单独变方向舵角试验和藕合变漂角变方向舵角试验,试验工况及试验测定的水动力系数见表2。鹅合变漂角变方向舵角试验可固定舵角变漂角,也可固定漂角变舵角。表2风洞模型试验测定的水动力系数序试验工况测定的水动力系数号线性系数非线性系数水平面变漂角y: , K;, N; X y:ivl Z K:lvl M N:jvj ” 2 水平面变方向舵角Y;, , K, , N, x ; ,6, 3 水平面糯合变漂角变方向舵角Y斗rKs, N vs_ 4 垂直面变攻角Z M x:., z:1w1 z队z:_,M:lwl M归
16、” w w , M ”明F5 垂直面变围壳舵角z M xb blib 15b , ;b 6 垂直面变艇升降舵角(膊升降舵)z. M x , 15, 15,15, 7 垂直面搞合变攻角变围壳舵角(ii一Z M 升降舵)w/ib , wlib 8 垂直面糯合变攻角变艇升降舵角一Z wli, M wo, , 9 空间稿合变漂角变攻角Y, w KV w NV w , 5.3.2 垂亘面试验垂直面试验包括单独变攻角试验、单独变围壳舵角踏升梅舵)试验、单独变艇升降舵角试验及藕合变攻角变舵角试验,试验工况及试验测定的水动力系数见表2o稿合变攻角变舵角试验可固定舵角变攻角,也可固定攻角变舵角。5.3.3 空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B 268 2002 潜艇 操纵性 动力 模型 试验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