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50655-2011 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pdf
《GB T 50655-2011 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50655-2011 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pdf(4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S/N: 1580177.696 统一书号:1580177 696 定价:15.00元911158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P GB/T 50655 - 2011 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eam system in chemical plant 2011 - 02 -18 发布2012 - 03 -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eam system in chemical plant GB/T 50655
2、 - 2011 主编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2 年3 月1 日J A Ali-vt!AI!-eli-i!1lJTi 中国计划出版社原北2012 iloll-f1Li-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GB/T 50655-2011 女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4层)(邮政编码:100038电话:639064336390638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世界知识印刷厂印刷850 X 1168毫米1/32 2.5印张61千字l插页2012年1月第1版2012年1月第1次
3、印刷印数1-6000册食统一书号:1580177 696 定价:15.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934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655-2011,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一千丁。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一一年二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7J126号)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和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
4、,编制组对国内部分化工厂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国化工工程设计和运行经验,并吸收国外引进项目工程设计经验,广泛征求制造、设计、生产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对主要问题反复进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10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系统类型及规模、系统组成、系统拟定及蒸汽平衡图、系统内主要设备选择、系统控制、余热利用、系统优化等。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及时将具体意见反馈到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规范编制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279号;邮政
5、编码:61004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参编单位:全国化工热工设计技术中心站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五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轻工业长沙工程有限公司中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设计院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能汽轮动力有限公司北京中能环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常熟市华能水处理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陈部夏敏文马记明彭祖兰彭京明
6、陈晓雄张兴春李先旺司克强李文刚张俊祥唐会权章增明牟显民蔡国红傅强宋冬根周明正杨宇程俞蓉主要审查人:刘燕儒俞向东许颖赵云狄炳琪孙国成孙惠山陈雅芬张磊程链汪宇安马爱东洪浩 2 一二一一十目次1总贝。(1 ) 2术语(2 ) 3 基本规定( 4 ) 4 系统类型及规模( 5 ) 4. 1 系统类型( 5 ) 4. 2 系统规模.,. ( 5 ) 5 系统组成( 6 ) 6 系统拟定及蒸汽平衡图( 8 ) 6.1 拟定的依据( 8 ) 6. 2 系统拟定( 8 ) 6. 3 纯供热系统拟定.6. 4 热电(功)联产系统拟定(9 ) 6. 5 带燃气轮机的系统拟定(11) 6. 6 蒸汽平衡图( 1 1
7、) 7 系统内主要设备选择(1 3 ) 8 系统控制(1 5 ) 8.1 系统控制分类和要求8.2 系统内压力控制.(1日8. 3 系统内温度控制门7) 8.4 系统内流量控制(17)8.5 系统内水、汽品质的控制(18) 9 余热利用( 2 1 ) 10 系统优化(22) 附录A条件表(24) 1 附录B典型蒸汽平衡图(插页)附录C热耗数据表及供热系统煤耗.本规范用词说明. (30) Contents 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 2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 2 Terms ( 2 ) 3 Basic requirement . ( 4 ) 4 System typ
8、es and rating ( 5 ) 4. 1 System types ( 5 ) 4. 2 Steam system rating ,. ( 5 ) 5 System makeup . ( 6 ) 6 System framing and steam balance diagrams ( 8 ) 6. 1 Basis for system framing ( 8 ) 6.2 System framing ( 8 ) 6. 3 Framing of heat-supply-only system ( 9 ) 6.4 Framing of heat and electricity (powe
9、r) cogeneration system ( 9 ) 6. 5 Framing of the system with gas turbines (1 1 ) 6. 6 Steam balance diagrams . (11) 7 Main equipment selection (1 3 ) 8 System control (1 5 ) 8. 1 System control classification and requirements (1 5 ) 8.2 System pressure control (1 5 ) 8. 3 System temperature control
10、(17) 8. 4 System flow control (17) 8. 5 Steam and water quality control ( 18) 9 Residual heat utilization ( 2 1 ) 10 System optimization ( 22) 3 Appendix A Steam system design condition sheets ( 24) App巳ndixB Typical steam balance diagrams (nsert) Appendix C H巳atconsumption data sheets and heat supp
11、ly coal consumption ( 29)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 30)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3 1)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33) 1总-HHHlv m贝1. 0.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落实国家能源产业政策,降低蒸汽系统总能耗,提高蒸汽系统设计水平,保证系统安全可靠i、运行灵活、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1. O. 2 本规范适用于化工厂纯供热蒸汽系统、单机容量100MW及以下热电(功)联产蒸汽系统的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蒸汽
12、系统的设计。1. O. 3 化工厂蒸汽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 1 2术语2.0.1 蒸汽系统steam system 化工厂生产过程中,担负蒸汽生产、输送,回收及利用凝结水以及工艺余热,提供热能动力,以蒸汽或热能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装置和设备,并借助各种仪表所组成的统一、协调、平衡的系统。2.0.2 耗汽户steam users without used steam return 取自系统的蒸汽,经使用后不能以蒸汽的形态返回系统的用户。2.0.3 用汽户steam users with used steam return 取自系统的蒸汽,经使用后参数
13、改变,仍能以蒸汽的形态返回系统再次利用的蒸汽用户。2. O. 4 热用户heat users 耗汽户和用汽户的总称。2.0.5 汽源steam sources 燃料锅炉、余热锅炉、闪蒸扩容器以及其他蒸汽发生设备等,包括外来蒸汽。2. O. 6 燃料锅炉fueHired boilers 指燃烧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产生蒸汽的锅炉。2.0.7 余热锅炉heat recovery steam generators 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燃气透平(发电或做功)排气热量,废气和废料燃烧等产生蒸汽的设备。2. O. 8 开工锅炉start-up boilers 为工艺装置开车提供蒸汽的锅炉。2. O
14、. 9 副产蒸汽b)叩roducedsteam 工业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的蒸汽或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2.0.10 工艺余热process residual heat 工艺装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裕热量。2.0.11 做功热耗heat consumption for power supply 系统内以蒸汽为动力直接驱动汽轮机或往复机等设备输出每,千瓦小时功所消耗的热能(kJ/kW.h)。2.0.12 发电热耗heat consumption for electricity gener t10且系统内由汽轮机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发电机端子上输出每千瓦小时电能(kW.h)所消耗的热能(kJ/kW.h)。
15、2.0.13 供热热耗heat consumption for heat supply 供热系统每提供lGJ热量所消耗的燃料折算为标准煤的数量。2.0.14 年利用系数annual utilization ratio 设备年利用小时数与全年统计总小时数之比。 3 3基本规定3.0.1 系统设计应根据工艺装置等的各种生产情况,做到运行安全、节能、环保、控制灵活、检修维护便利。3.0.2 系统参数、等级应根据工艺蒸汽负荷、参数、汽动机泵和副产蒸汽等设计条件,贯彻执行能量梯级利用的原则,结合化工生产各种工况的要求,并兼顾动力设备参数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3.0.3 驱动机泵的汽轮机类型、台数、参数、
16、容量应根据蒸汽平衡的要求确定,并应计算其汽耗量。3. O. 4 系统中所需采用的蒸汽锅炉及开工(辅助)锅炉的参数及容量应根据蒸汽平衡计算选择和确定。3.0.5 余热利用应根据化工厂蒸汽系统的经济、合理需求,确定工艺装置中的余热利用方式及途径。3. 0.6 系统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和利用方式应根据化工厂蒸汽系统的需要和可能确定。 4 4 系统类型及规模4.1系统类型4. 1. 1 当不能实行热电(功)联产时,应采用纯供热系统。4. 1. 2 在热电(功)联产供热系统中,供热蒸汽应主要由汽轮发电机组及(或)驱动工艺机泵的汽轮机的抽、排汽供给。4. 1. 3 含燃气轮机的供热系统,燃气轮机驱动发电机或驱
17、动压缩机,燃气轮机排气应供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进入系统或作为工艺加热炉燃烧用空气。4.2系统规模4.2.1 系统按容量分类:1 蒸汽系统总蒸汽负荷小于等于60t/h,宜为小型系统;2 蒸汽系统总蒸汽负荷为61t/h200t/h,宜为中型系统;3 蒸汽系统总蒸汽负荷大于200t/h,宜为大型系统。4.2.2 按系统最高级母管的公称压力等级分类,宜符合下列要求:1 蒸汽压力小于2.5MPa,宜为低压系统;2 蒸汽压力为2.5MPa6. 4MPa,宜为中压系统;3 蒸汽压力为6.5MPa13. 7MPa,宜为高压系统;4 蒸汽压力大于13.7MPa,宜为超高压系统。 5 5系统组成5.0.1 系统主要组
18、成应包括锅炉房或热电站,辅助锅炉或开工锅炉,余热、废气回收、蒸汽过热装置,蒸汽输送、分配及平衡设施,蒸汽热用户,工业汽轮机、供热汽轮机,给水除氧及凝结水回收系统,燃气轮机等。5.0.2 耗汽户应包括下列种类:1 工艺生产过程反应用汽;2 真空喷射或物料雾化用汽;3 隔离及消防用汽;4 直接加热用汽;5 间接加热用汽;6 汽轮机排汽的冷凝蒸汽;7 采暖及生活用汽;8 向系统外供出的蒸汽;9 物料的保温、伴热;10 蒸汽往复机;11 管网损失。5.0.3 用汽户应包括下列种类:1 背压式或抽汽背压式汽轮机;2 抽汽凝汽式汽轮机的抽汽部分;3 蒸汽蓄热器;4 其他用汽户。5.0.4 蒸汽发生设备应包
19、括下列类型:1 燃料锅炉应包括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开工锅炉、辅助锅炉和蒸汽过热炉;2 余热锅炉;3 闪蒸扩容器。5. O. 5 外来蒸汽应为从本蒸汽系统以外来的蒸汽。5.0.6 给水系统应包括下列内容:1 补给水、给水加热;2 补给水、凝结水除氧,给水加药。5.0.7 凝结水、排水回收系统及汽水质量监测设施应包括下列内容:1 凝结水的回收、闪蒸和降温;2 锅炉排污水的闪蒸、回收及降温、排放;3 汽水质量监测和取样;4 疏水。5. O. 8 系统平衡设施应包括下列内容:1 蒸汽分配器;2 减压装置;3 减温装置;4 减温减压装置;5 再循环装置,安全装置;6 放空装置。5. O. 9 燃气轮机及
20、其排气利用系统应包括下列方式:1 燃气轮机排气进工艺加热炉;2 燃气轮机排气进余热锅炉。 7 6 系统拟定及蒸汽平衡图6.1 拟定的依据6. 1. 1 系统设计应取得本项目己审批的有关文件。6. 1. 2 系统设计已落实的外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燃料、交通运输、水源、电力、地质、气象、化学药品、安全卫生、节能及环保要求等资料;2 系统的负荷条件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艺蒸汽负荷及参数,可按本规范表A.O. 1填写;2)汽动机泵特性数据,可按本规范表A.O. 2填写;3)副产蒸汽数据,可按本规范表A.O. 3填写;4)耗汽、用汽设备的年利用系数;5)原有汽源情况;6)工艺余热数据,可按本规范表A
21、.O. 4填写;7)凝结水回收数据,可按本规范表A.O. 5填写;8)与外部协作的蒸汽负荷和凝结水回收与否等情况的协议。6. 1. 3 系统设计应取得系统内主要热力设备的特性数据、图表。6.2系统拟定6.2.1 系统中宜配置参数及容量相同的蒸汽锅炉,余热锅炉参数宜与系统参数相匹配。6.2.2 除余热锅炉及开工锅炉外,系统中设置的蒸汽锅炉宜产生系统内最高压力等级的蒸汽。6.2.3 对连续生产的工艺装置供汽时,汽源不宜设置单台燃煤锅炉,应根据用汽需要设置检修用炉。6.2.4 系统内各压力等级蒸汽母管之间应统一设置减压减温装置。减温器出口蒸汽温度应有适当的过热度,调节用测温点宜设置在喷水点后大于或等
22、于10m位置,减温喷水的给水压力应满足雾化压力要求,喷水水质应满足诫温后蒸汽品质的要求。经常运行的减压减温装置或减压阀,应设一套备用。6.2.5 耗汽户的凝结水应充分回收,并应按压力等级进行梯级闪蒸做多次利用。6.2.6 对于热力式除氧器,其进水温度上限应低于除氧器操作压力下的饱和温度150C250C。6.2.7 第一级除氧器宜采用大气式除氧器。除氧器排汽管宜设置汽水分离器。6.2.8 系统设计应充分利用中、低温位的余热加热除氧器补水和(或)锅炉给水。6.2.9 供汽、给水及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单母管系统。6.2.10 系统内各压力等级的蒸汽母管上应设置安全排放装置。6.2.11 减压减温装置应采
23、用热备用。6.3 纯供热系统拟定6.3.1 对主要耗汽户应取得负荷条件,并应核实其可靠性。6.3.2 系统蒸汽参数应根据工艺蒸汽负荷、参数,并结合汽源设备的蒸汽参数以及工艺余热条件确定。6.4 热电(功)联产系统拟定6.4.1 .系统设计应根据系统内各用户蒸汽负荷及参数的要求和最大容量机泵的单机功率,结合汽源设备的蒸汽参数以及工艺余热条件,合理地确定系统的蒸汽参数。6.4.2 在确定新蒸汽参数时,宜采用较高参数的新蒸汽。6.4.3 系统的各压力等级,应按工艺要求并根据汽轮机抽、排汽压力调整范围和至蒸汽用户的管路损失确定。应减少系统的压力等级数,新蒸汽压力为中压的系统不宜超过三级,新蒸汽压力为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0655 2011 化工厂 蒸汽 系统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