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 T 6643-2006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pdf
《SY T 6643-2006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Y T 6643-2006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pdf(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75. 180. 10 Ell 备案号:18076一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T 6643-2006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ultiwave and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on land 2006-07-10发布2007-01-01实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SY /T 6643-2006 目次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_, . . . . . . . . . rr 1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 . 4任务及可行性论证,咱.I ot . . . . I . 5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2 6 地震资料采集施工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7 原始资料质量检验与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8 资料交付及采集工作验收. .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l . . . . . . . . ,. 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折射、三分量微测井仪器班报格式. . . . . . I .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震仪器班报格式.16 I SY/T 66
4、43-20师前宫同为规范陆上多被多分量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工作,特制定本标准。在编制本标准时,参考和引用了巳制定的SY/T5314-2004 (地震勘探资料来集技术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曲石油物探专业部准化委员会提出井归-口E本标准起草单位z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东部勘探事业部e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志文。H SY!T 6643-2006 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抖采集技术规程1范围本桶准规定了陆上棋世震帽、或横波震掘撒发、三分量检披器接收的多世多分量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竟是集的设计编写飞野外施工、质量检验与评价等工序的技本要求司本标准适用于陆地使用纵被震
5、掘散发、三分量植被器接收和横世震掘撒皮、三分量幢幢器接收的二唯和三撞地震资料来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汀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由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际准。SYjT 5171石抽物探测量规拖SY/5314-2004地震资料果集技术规程SYjT 6290陆上三撞地震勘探辅助数据格式3 术语和定义3.1 3.2 3.3 3.4 3.5 3.6 3.7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挥睦。自队波P - wave
6、, prim町wave, compressional Wave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致的弹性波。横谊.S - wave sh即wave, tr阻sversewave 匮点的报动方向与传播方M垂直的弹性披。SH横遭SH- wave ,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any s - wave 偏振方向垂直于射线平面的横披。sv横谊SV- wave , the vertical oomponent of any s -wa啊偏报方向位于射钱平面内的横搅P-sv转换班P-svnvertedwave 由纵披(p投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产生,偏振方尚在射线平面内的横披。P-S
7、H转换班P - SH converted. w盯e由纵披(P披)在地层界面上反射或透射产生,偏振方向垂直于射线平面的横脏。三分量抽谴器接收three component g崎phonereceiving 用三分量幢幢器(通常为一个垂直分量和两个水平分量接收纵拢。世)、横披(SV幢幢、SY/T 6643-2006 SH横披),通常称为Z、X、Y三个分量。3.8 多搜多分噩地震勘探multi wave & muIti component seismic exploration 包括纵被震惊或横披震游、激发、三分量检波器接收的地震勘探方法;三分量地震勘探记录为用三分量检披器接收的地震勘探方法;四分量
8、地震勘探是在三分量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水中压电检披器接收;丸分量地震为五个相互垂直的震掘激发、三分量检披器接收。4 任务及可行性论证4.1 可行性论证根据地质任务,对存在的问题、应用多波多果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要根据4.2 任务确定地质目标确定后应下资料采集要求、5 地震资料来靠技术5. 1. 1 自然地理、人文,主要论证点为分析纵披勘探的效果与任务的能力、预期的效。积、工作量、施工期限、a) 自然地理资料:地播喇蜘二白、动蛐翩翩蜗撞撞掏撬型二分布围;b)人文地理资料:翻麟黯蠕嫌如嚼蜡蹦蹦罐麟翻麟工业电网、地下设施、农团分布、文c) 气象资料:气d)测绘资料:与勘嘲醺醺槽的大比翻翻鞭朦G嗨
9、黯罐黯赞成果、地形图、地表高程数据、5. 1. 2 油气地质资料a)区域地质资料:罐黯躏l、地麟嫌勒造斗嘴翻翻盼和主要探井资料(综合完井图); b) 主要目的层c) 抽气井d) 探区以往的勘探5. 1. 3 地球物理资料a)表层资料:表层遗憾醺罐罐跚跚波黯攘攘攘醺酣睡重高速层及其他地质、水文资料,小折射、b) 干扰波调查资料:类型、速度、频率、波长、分布的范围及能量变化情况;c) 地质、地球物理参数:最旗和最深主要目的层深度、双程施行时、最大倾角;纵披和横波的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主要反射目的层的纵波和横披的主频、最高频率;地层厚度、地质体单元的最小宽度;d) 以往地震资料:地震测线位
10、置圈、典型的水平叠加和偏移剖面、地震工作总结报告及主要附图;的测井资料:包括横被测井在内的常规测井和VSP测井资料等。5. 1. 4 其他有关资料地震采集设计前还应收集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及要求等。2 SY!T 6643-四20065.2 工区调查设计前要对工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工区地表情况,对激发方式分区、纵植和横波接收条件分区预测;对不同近地表岩性、纵波和横波速度、厚度等参数进行调查。5.3 采集参数设计应考虑纵波、横披(特别是转换披)的特点,分别进行设计,然后综合考虑。5.3.1 地质模型建5.3. 1. 1 地质模型建立根据地震、地质、铺满翻翻蹦翻翻料建立工区典型的地质模型,其参数应包
11、括地层深度、地层最大倾角、地层的纵波和蠕嫌蹦黯黯J气层厚度及纵波和横披速度、桐树水饱和度、储层孔隙度等。5.3.1.2 模型正演分析依据地质模型参数,应用Zoe薛蘸罐罐罐罐黠戴藤据翻翻罐罐黯乡且波、PSV转换披或SH横波的反射系数随人射角变化的关系,横罐罐描辅耀蹦蹦攥P翻腾翻翻l田等来确定实施多波地震的可行性及观测系统参数。5.3.2 观测系统5.3.2. 1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论证时首嬉囊髓疆蘸蹦黯黯翻转换波或SH横波的观测系统参数,因为如果这些参数满足P-sv转换波或S镰醺醺躏瘸献了则它们对纵波也是完全满足的。5.3.2.2 二维地震观测二维地麓观测系统掰圣要参数包括道间距、覆盖次数、最小炮
12、检距、最大炮舰、延长附加段长度。(1) 式中:.6.X一一道间距,反射波的视擅长r、3/叮,飞飞i,单位为米/秒(rn/s); (Hz) ; 土一+表示上惯鞭攒鞠啊睫攒鞭静鹏吻表群带懒鞭赞机f顿接收。5.3.2.2.2 覆盖次数应根据研究的主要地质目标、任务要求、以往三维纵披地震资料品质和多分量地震勘探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5.3. 2.2.3 最小炮检距的选择要考虑最精目的层的埋深和有效覆盖次数。5.3.2.2.4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要满足最深目的层深度的要求;有效地压制多次被;保证有足够的叠加速度精度;使动校正拉伸产生的畸变较小;还要考虑在接收排列内使反射系数相对稳定;主要目的层反射应尽量避
13、开直达波、初至折射波的干、涉;应小于最深目的层临界折射炮检距;在进行AVO分析时应满足其分析要求。5.3.2. 2. 5 设计测线长度系指满覆盖的剖面长度。为了满足偏移效果,施工测钱需要延长附加段。SY/T 6643-2006 纵搅和SH横涯的附加段长度可以按下两种方式之一处理1P-SV转换波的附加段长度可以依据模型正演结果来确定aa)覆盖次数渐瞄带长度不小于最深目的层埋深的1/5;b)山公式方法计算其长度。附加段长度缸在发炮端,且式(3)。L. =; (_1 -1) d + Xma - CNuN -1) AX!2 . 1. (3) 附加段长度加在跚线两端,见式(功。L口=;O. 5 UV -
14、1) d + Xrr.ax - CNc/1V -1) b.X/2 . (4) 式中:L,一一单边放炮附加段长度,单位为米(m); Lm一中间放炮附加段长度,单位为米(m); Xm剧一一最大炮检距,单位为主/(m); Nc-接收总道数,单位为道;N一覆盖次数,单位为次;b.X-道间距,单位为米(m); d一炮点距,单位为米(m)回5.3.2.3 三雄地震现测系统设计5.3.2.3.1 三维地震现削系统设计原则上果用规ma现四系统,其主要参数为面元边长、覆盖吹散、最大的最小姐检距、最大炮检距、偏移孔径、纵横比等。5.3.2.3.2面元边长(b):应满足横向分辨率及防止产生偏移假颇(揭叠频率)要求;
15、一般情况下道间距是接收钱方向面元边长的2倍;在多分量地震中,原则上采用正方形面元;面元边长的计算可用下面公式求取:a)满足横向分辨率的要求:根据经验法则,每个优势频率的故长至少保证取2个来样点,这样才能得到良好横向分群率。面元边长经验公式见式(5)。J卫巳. . . . . , . . . . . .川.,_.I.(5) 2F dcm 式中:扣一一面元边长,单位为米(m); Fdcm一-目的层的优势频率(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波的频率),单位为主事兹(Hz)j Vint一一目的层的上一层层速度(分别对应于纵波、横撞的层速度),单位为米/秒Cm/s)。b)满足最高元1昆叠频率的要求:保证最高无混叠经
16、验公式见式(的。式中:b.电p 0. 式中:tops一-P-sv转换披双程垂直旅行时间,单位为秒(s); dtop-一纵波的单程垂直传播时间,单位为秒(s); dtos一一-SH横披的单程垂直传播时间,单位为秒(5)。(11) b)依据地质模型参数,应用Zoeppritz方程等,分析目的层顶、底纵放、SH横披、Psv转换坡的反射系数随人射角变化的关系,选择合理的最大炮检距使反射系数相对稳定。c)根据最大炮检距的实际试验资料,包括炮集记录、共深度点记录及不同偏移距叠加剖面等资料,纵合选取最大炮检距。5.3.2.3.6 偏移孔径:在设计时应考虑大于第一菲涅尔带半径。5.3.2.3.7 纵横比:观测
17、系统纵横比要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勘探环境、采集仪器设备和资料处理能力来选择,原则上应采用宽方位观测。5.3.3 激发因素5 SY/T 6643-2006 a)井中爆炸的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或横坡的高速层中,选择合适的岩性,减少面波和声被干扰,考虑表层的虚反射,使原始记录有较高的信噪比;b)药量的选择,应使激发的频带较宽、高颜成分有足够能量、目的层反射有较高的信噪比;c)采用可控震惊激发时,扫描颇带宽度要适应地层反射的响应,扫描长度、震动台次要有利于改善于世颇带宽度和提高信噪比;d)炸药撒发和可控震晦撒友联合施工时,可控震掘的扫描频带宽度要与炸药撒发接收到的频带宽度相匹配。5.3.4 接收
18、国囊原则上使用单个三分量数字检植器接收。5.3.5 仪器因素a)记录长度:应根据目的层反射时间确定,井满足偏移孔径的要求;b)采样间隔:要满足来样定理的要求,原则上不大于lms;c)其他仪器因素的选择应以仪器的模数转换器(AC)不撤出且有最佳的瞬时动态斑围为宜。5.4 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5.4.1 表层结构调查采用三分量傲地震测井等方法橱查表层低阵速带的纵技、横世速度及厚度。5.4.2 野外静校正a)基准面的确定:一一一般庸况下,二拖垦准面为接近地表的水平面,但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是斜商或浮动的圆滑面;一一三维静校正选择水平基准面,其选取可以参考以往三维的静校正基准面,其纵拢的替换速度可以
19、与该区以在纵披的替换速度一致,横坡的替换速度可根据表居资料和试验确定。b)静校正量计算t一一根据表层调查数据,建立近地表结掏模型,计算炮点和检披点的纵波、横披静校量;一一静校正量变化大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基于初至世或反射波的静校正方法。5.5 技术设计编写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地震地质条件及地球物理参数、来集方法设计、项目管理及施工队伍安排、主要施工设备、技术质量保证措施、工程进度计划及完成任务保证措施等。6 地震资料来集施工要求6.1 施工前验收工作在项目投产前,项目主管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单位前期工程质量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合格后才能允许施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仪器及震掘系统的
20、检查、仪器系统极性检查h测量仪器合格证、设备配备、工区踏勘、施工设计、擂准及基础资科准备、主要技术人员配备、质量管理及保证系统、施工前技术培训11、HSE管理等。6.2 测量工伟测量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SYjT5171的规定执行。6.2.1 测线(束)命名。6.2. 1. 1 二维地震测绒的命名z测线的命名应由测结所在地区、施工年份、测结编号和三分量标识C四部分组成。命名形式举例如节:QY2005一356.5C气11QYj为某地区名拼音的头-个字母组合,由2个-4个字母组成;2005为施工年份,由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356.5为恻钱编号,由2个7个字符组成,削缉捕号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
21、在规则测网情况下,制缉捕号尽可能以千米为单位;C表示为三分量地震。6.2. 1. 2 棚钱桩号编排: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并以米为单位eSY /T 6643-2006 6.2. 1. 3 三维地震接收点、线和激发点、线的编排z接收点、线和激发点、线以及CMP(或CCP)点钱按由西向东、由南南北递增的原则编排。线号、点号的编排按SYjT6290的规定执行。线柬编号用3C/3D-Swath No. X X X表示,其中3CJ为三分量地震,3D为三维地震Swath No. X X x为结束编号。如3Cj3D-SwathNo. 123表示三分量三堆地震的第123结束。6.2.2 测结(柬)实测:按S
22、Y/T5314-2004中5.3.2的规定执行。6.3试验工11=6.3.1 试验工作目的和内容。6. 3. 1. 1 野外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调查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正确选择最佳工作方法和采集参数提供依据,以取得最好的地质效果F试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因素单一。6.3.1.2试验内容应根据试验目的、地质目标、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以往存在的问题拟定;基本内容包括表层结掏纵波和横植参数调查、干扰搅和环境噪声调查、能取得完成地质任务的组坡和横披的撒发因素、观测系统参数(能取得完成地质任务的棋坡和横肢的排列长度、覆盖决数、道间距等等;施工方法成熟地区可针对性选择部分项目试验。6.3.2 试验设计
23、。6.3. 2. 1 试验技计编写盯主收集桔化日在贤和,充分分析工区存在耐地贯和地球物理可睡E6.3. 2. 2 系统试验点位置应分布在具有地表及地下等具型ft表性问地段:荐核试验点是对系统试验点结果的考核和补充,其位置选择也应具有代表性;剖面段(结束)试验位置应选择在能确定全区来集参数的有代表性的测线(束)上。6.3.2.3 试验设计编写的内容包括试验的任务、目的,工区的地震地质情况、地震勘探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试验方案及工作量,试验资料分析项目及要求。6.3.3 试验资料的分析和总结。6.3.3.1 近地表资料分析:根据多被微测井等近地表资料,分析低降速带的厚度、速度、潜水面(或高速
24、层)探度等纵披和横技参数,分析表层时棋搅和横波的吸收与衰捕、虚反射的出现情况及对纵搅和横搅静校正的影响等。6.3.3.2 干扰披分析ta)分析干扰波的各种特征参数:类型、视速度、视披长、颇率、出现时间、方向及影响范围等zb)分析干扰榄能量脏国检距及时间的衰减情况。6.3.3.3 有敢披分析:a)通过颇谱分析,了解各目的层自从反射坡和横反射披的频率特征zb)利用分频扫描,分析各目的层自从反射披和横反射技的优势频带;c)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各目的层纵反射植和横反射披的能量变化情况。6.3.3.4试验单结及采集参数的晴定E根据系就试验、剖面段(结束试验结果,并结f!-技术设计中酌市正结果,进行试验分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Y 6643 2006 陆上 多波多 分量 地震 资料 采集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