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 T 1609-2022 润滑油导热系数测定法.pdf
《DB61 T 1609-2022 润滑油导热系数测定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1 T 1609-2022 润滑油导热系数测定法.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75.100 CCS E 30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16092022 润滑油导热系数测定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lubricating oil 2022-10-12 发布 2022-11-12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1/T 1609202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原理.1 5 仪器设备.2 6 试剂与材料.4 7 试样.4 8 测试准备.4 9 试验步骤.4 10 数据处理.5 11 重复性.6 12 试
2、验报告.6 附录 A(规范性)热线几何尺寸测量、标定.7 附录 B(资料性)理想导热段的选取.9 附录 C(资料性)甲苯、无水乙醇、纯水导热系数.10 DB61/T 16092022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西安夏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江涛、高建民、孟现阳、张晓露、王会
3、娟、李晓静、付文强、王鹏、高辉。本文件由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联系信息如下:单位: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电话:029-82666875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DB61/T 16092022 1 润滑油导热系数测定法 警告:使用本文件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文件的使用可能涉及某些有危险的材料、设备和操作,本文件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采用瞬态热线法测定润滑油产品导热系数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导热系数在0.05 W
4、m-1K-11.0 Wm-1K-1之间且在测定条件下为均相的润滑油产品。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 单位时间内在单位温度梯度下沿热流方向通过材料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W/(mK)或Wm-1K-1。4 原理 瞬态热线法的测定原理是将一根细金属丝置于待测液体中,
5、等其与待测液体达到热平衡后,对金属丝施加恒定功率加热,金属丝的温度很快升高,其电阻随之不断增大;此过程最初阶段的热量传递是金属丝向周围的液体通过热传导作用实现的,因此热量传递的快慢与液体的导热系数有关,通过记录金属丝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可知金属丝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计算得到待测液体的导热系数。DB61/T 16092022 2 5 仪器设备 5.1 测定系统 测定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测定装置、电源、电阻、采集模块、恒温系统、电脑等。标引序号说明:1热线;2样品容器;3恒温系统;4标准电阻;5电源;6采集模块 1;7采集模块 2;8开关系统;9数据采集线;10数据采集电脑。注:压力控
6、制系统和采集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套。图1 测定系统示意图 DB61/T 16092022 3 5.2 测定装置 测定装置主要包括热线、支撑杆、容器腔等,如图2所示。标引序号说明:1支撑杆;2热线;3容器腔;4外部引线。图2 测定装置示意图 5.2.1 热线 5.2.1.1 热线材料电阻温度关系线性度好,宜选用铂丝、钽丝等,直径一般在 5 m50 m,长度在30 mm100 mm,长径比200。5.2.1.2 热线几何尺寸的测量、电阻-温度关系式的标定应符合附录 A。5.2.2 支撑杆 支撑杆宜选用和热线具有相近膨胀系数的材料。5.3 标准电阻 标准阻值为5 10,等级为0.02级。5.4
7、数据采集系统 5.4.1 采集模块 1 测量热线两端的电压。5.4.2 采集模块 2 测量标准电阻两端的电压。5.4.3 采集模块的分辨率不低于六位半,采集速率不低于 30 次/秒。5.5 电源 采用可调式稳定电源,在测量过程中输出值的变化应小于0.1%。DB61/T 16092022 4 5.6 恒温系统 温度波动度需满足不确定度0.02/15 min。注:压力控制和测量系统需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配置。5.7 测试仪表 本文件规定的测试仪表和测量方法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并不限制使用其他等同或更高精度的仪表和方法。测试仪表应在检定周期内使用。6 试剂与材料 6.1 清洗试剂 石油醚、无水乙醇、丙酮或
8、其他常用清洗试剂,分析纯。警示:石油醚易挥发和着火,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汽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无水乙醇易燃,具有刺激性;丙酮极度易燃,可导致闪燃,易挥发,易制毒。6.2 标准试剂 甲苯(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纯水(符合GB/T 66822008中二级水的要求)。警示:易燃,远离热源、火花和开放火焰。蒸汽有害。甲苯有毒,应特别注意,防止呼吸到蒸汽和保护眼睛。盛放甲苯的容器应当保持密闭。使用时保证通风。应避免皮肤与其长期和反复接触。7 试样 7.1 取有代表性样品测试。样品应干净纯净、不能含有颗粒等杂质。7.2 防止样品中任何挥发组分
9、的损失,应尽可能在同一容器中进行样品的吸取、转移和存放。7.3 注入测定装置前,通过震动、搅拌使样品充分混合均匀。7.4 为防止样品吸潮,样品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应尽可能短,使用完毕后,对样品进行密封保存。8 测试准备 8.1 仪器清洗 8.1.1 清洁试剂对测定装置内部清洗 23 次。8.1.2 待测试样润洗测定装置 3 次。8.2 仪器检查 采用标准试剂对测定装置进行检查,参考附录C进行数据对比,偏差不超过3%。9 试验步骤 9.1 将试样注入测定装置,试样液面没过热线 2 cm 以上。9.2 调节恒温系统到测定温度,等待温度达到后,稳定 15 min 以上。DB61/T 16092022
10、5 注:如需加压测试,等温度达到后,即可调节加压系统到实验所需压力值,等待温度和压力值达到平衡。9.3 不同压力导热系数测量时,压力控制精度不低于0.25%FS。9.4 利用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9.5 连续测量三次,每次间隔 3 min 以上,测量结果取其平均值。10 数据处理 10.1 热线电阻的计算按公式(1)进行。ststlURUR1=.(1)式中:Rl 热线电阻阻值,单位为欧姆();Rst 标准电阻阻值,单位为欧姆();U1热线两端的电压,单位为伏特(V);Ust标准电阻两端的电压,单位为伏特(V)。10.2 根据标定的热线电阻和温度的关系式,将热线电阻随时间的变化转化为热线温升 T
11、exp 随时间的变化(保证实验数据点在 100 个以上)。10.3 以 Texp 为纵坐标,时间的对数 lnt 为横坐标,绘制实验曲线,热线的加热过程分为:热线自身物性影响段、理想导热段和自然对流段。在理想段时,实验过程最接近瞬态热线法的实验模型,从曲线中可以看出这一段内 Texp-lnt 基本呈直线关系。图3 实验数据曲线图 10.4 在 Texp-lnt 曲线中,计算出理想导热段的斜率(参见附录 B),根据公式(2)、(3)计算得到试样的导热系数。()()tdTdqidln4=.(2)DB61/T 16092022 6 式中:试样导热系数,单位为瓦每米每开尔文(Wm-1K-1);Tid导热
12、过程阶段的热线温升,单位为摄氏度();q单位长度热线加热功率,单位为瓦特每米(Wm-1);t加热时间,单位为秒(s);其中q的计算见公式(3)。ststLRUULIUq11=.(3)式中:q单位长度热线加热功率,单位为瓦特每米(Wm-1);U1热线两端的电压,单位为伏特(V);I热线两端的电流,单位为安培(A);L电压表两端接线点间热线的长度,单位为米(m);Ust标准电阻两端的电压,单位为伏(V);Rst 标准电阻阻值,单位为欧姆()。10.5 测定结果对应的温度按照公式(4)确定。idTTT+=210实.(4)式中:T实实验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0热线未加热前样品的平衡温度,单位为摄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1 1609-2022 润滑油导热系数测定法 1609 2022 润滑油 导热 系数 测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