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3013-2023 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技术规程.pdf
《DB51 T 3013-2023 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3013-2023 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技术规程.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01 CCS P 57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30132023 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fficient rainwater collection and precise irrigation of fruiter in hilly area 2023-02-07 发布2023-04-08 实施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51/T 30132023 I 目次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雨水高效集蓄系统.2 5 输配水系统
2、.5 6 精量灌溉系统.5 7 精量灌溉技术.6 附录 A(资料性)雨水集雨区面积.8 附录 B(资料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蓄水容积典型年和长系列资料计算方法.12 附录 C(资料性)主要果树不同生育期的灌水上下限.14 DB51/T 3013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宁博、侯艳、朱彬、陈曦、郑顺生、宋培、姜守政、王智慧、赵璐、舒章康、温圣林、
3、王明军、查宇璇、张艺璇、刘泉杉、冯禹、谢锐敏。本次为首次发布。DB51/T 30132023 1 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系统建设的相关术语和定义,雨水高效集蓄系统建设、输配水系统建设、精量灌溉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行政范围内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系统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202
4、0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0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标准 GB/T 50596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600 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雨水高效集蓄系统 efficient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 综合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构建的各类小微型雨水集蓄设施,实现雨水的高效收集、存蓄和利用。3.2 精量灌溉技术 precise irrigation techn
5、ique 实时监测作物全生育期土壤墒情、气象参数及生长状况,根据作物的生理需水特征,实时精准预报作物不同生长时段的生理需水量,并采用喷灌、微灌及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补充灌溉的一种灌溉技术。3.3 集雨效率 rainwater harvesting efficiency 单位时段内集雨区上的实际集雨量与该时段内该集雨区上总降雨量的比值。3.4 雨水集蓄效率 rainwater storage efficiency 单位时段内集雨设施的有效储水量与该时段内集雨区上的实际集雨量的比值。DB51/T 30132023 2 3.5 蓄水有效利用率 effective utilization
6、 of water storage 年内雨水集蓄工程供给作物灌溉水量与有效储水总量的比值。3.6 山丘区 hilly regions 海拔一般不超过500m,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的低山区与丘陵区。4 雨水高效集蓄系统 4.1 组成和布置原则 4.1.1 雨水高效集蓄系统由集雨工程和蓄水工程两部分组成。4.1.2 集雨工程和蓄水工程的布置应在地质勘察基础上结合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环境影响、工程投资和运行管理等,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两者宜统一布置,并与田间工程和灌区农业措施相结合。4.1.3 集雨工程的雨水集蓄能力应与蓄水工程有效容积相匹配,集雨工程雨水集蓄能力不
7、宜小于蓄水工程有效容积。4.1.4 设置补充水源的蓄水工程,除满足本规范 4.1.2 条规定外,其位置还应根据集雨区和补充水源位置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4.2 集雨工程 4.2.1 集雨工程由集雨区、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组成。当集雨区较大时,应分区修建截流沟将降雨径流引入汇流沟。集雨系统类型包括公路山地复合集雨系统、单坡汇流型集雨系统、冲沟集蓄型集雨系统、坡耕地集雨系统、丘陵平坝囤水田集雨系统和屋面集雨系统等。选用系统时应满足下列要求。a)公路山地复合集雨系统。以自然坡地和公路(土质、混凝土及沥青)为集流面,瞬时汇流量较大,需设计排水设施与输配水渠(管)道系统。b)单坡汇流型集雨系统。
8、以自然单一坡地(土质、林草地)为集流面,设计蓄水工程时需考虑其他水源作为补充。c)冲沟集蓄型集雨系统。以自然坡地(土质、林草地)为集流面,瞬时汇流量大,需设计排水设施与输配水渠(管)道系统。d)坡耕地集雨系统。以自然坡地(农用地、林果地)为集流面,集蓄雨水宜于就地作为灌溉用水利用。e)丘陵平坝囤水田集雨系统。以丘陵平坝农田为集流面,适用于丘陵平坝缺水区,水田囤水后既能满足上部水田抽水灌溉,又能满足其下部水田自流灌溉,囤水田面积一般不宜小于 1 亩。f)屋面集雨系统。以建筑物屋面、场院、晒坝等为集流面;水源来自人工建筑物集雨区,适合房前屋后园地灌溉。4.2.2 集雨区面积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
9、)集雨区面积应根据相应灌溉设计保证率下的灌溉需水量、年降水量、集雨区下垫面和集雨效率按公式(1)计算确定,也可按本文件附录 A 计算,当具有长系列降水资料时可按本文件附录 B 确定集雨区面积,但集雨区面积的计算结果不应小于本条计算结果的 0.9 倍。(1)DB51/T 30132023 3 式中:W灌溉设计保证率条件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年供水量(m3);Si第i种下垫面的集雨区面积(m2);ki第i种下垫面的集雨效率(%),应根据各种材料在不同降水特性下的试验观测资料确定,若灌区范围内已建有集雨工程,应对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修正集雨效率,当缺乏资料时可按照GB/T 50596的规定取
10、值;PP不同设计保证率下的年降水量(mm),应根据工程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资料和多年平均年蒸 发量资料分析计算得出,无实测资料地区可参考四川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和CV等值 线图确定;n 集雨区下垫面分区数。b)集雨区选址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并应避开污染源,宜充分利用自然坡面、透水性较低的已有工程设施(硬化路面、路边排水沟和塑料大棚等)进行集雨,减少环境扰动,水源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c)集雨区的纵横向坡度应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土质集雨区纵向坡度宜为 1/201/30,硬化集雨区纵向坡度不宜小于 1/10。4.2.3 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应符合下列要求。a
11、)利用道路、自然坡面作为集雨区时,可利用道路排水沟、坡面截排水沟作为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当无上述设施时,应修建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b)汇流沟和输水渠(管)道断面尺寸应通过加大流量计算确定,在满足过流能力要求的同时需具备一定的安全超高,安全超高可按公式(2)计算确定,根据工程经验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 0.1m。(2)式中:Fb沟渠安全超高(m);hb沟渠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深(m)。c)汇流沟和输水渠道可采用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片)石衬砌结构或土渠,断面形式可采用矩形、U 型或宽浅式,也可采用 PE 管或 PVC 管输水,并应符合 GB/T 50596 的规定。d)汇流沟和输水渠
12、(管)的纵向坡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确定,衬砌渠(沟)或管道不宜小于1/150,土渠(沟)不宜小于 1/300。e)汇集水流含沙量超过沟渠允许携沙能力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在沟渠汇入蓄水设施前的适当地点设置沉沙池,引水管道应在集水沟前布置沉砂池和拦污栅。4.3 蓄水工程 4.3.1 蓄水工程选址和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蓄水工程选址应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移民占地、环境影响、工程投资、工程效益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b)蓄水工程总体布置应满足各建筑物在设计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主要建筑物布置紧凑、美观,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并应在满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工
13、程总投资和年运行费较低,施工条件好、工期短,运行管理方便。DB51/T 30132023 4 c)蓄水工程建设地点应避开填方或滑坡等不良地质条件地段,宜利用自流灌溉,当不具备自流灌溉条件时,应配备提水设施。d)蓄水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容积大小、地质条件、建筑材料、施工条件和工程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单个蓄水工程容积不宜大于 0.1 万 m3,超过 0.1 万 m3应进行地质勘察,当单个蓄水工程容积大于 1 万 m3时宜采用山坪塘,无条件布置时宜减小容积增加数量。e)蓄水工程应做防渗处理,并采取防蒸发措施,提高雨水集蓄效率和蓄水有效利用率。f)利用公路路面集雨时,蓄水工程的布设位置应符合交通运输管
14、理部门的有关规定。g)蓄水工程的进水口前应设置拦污栅。利用天然土坡、土路集雨时,应在进水口前设置沉沙池,沉沙池尺寸应根据集雨区大小和来沙情况确定。h)蓄水工程进水口应设置堵水设施和泄水道,进水管出口应设置缓流设施。在蓄水工程正常蓄水位处应设置溢流管(口),出水管应高于底板 0.3m。4.3.2 蓄水工程容积可按以下方法确定。a)蓄水工程容积可采用容积系数法按公式(3)计算,当具有长系列降水资料时,可按本文件附录 B 确定蓄水工程容积,但蓄水工程容积的结果不应小于本条计算结果的 0.9 倍。-(3)式中:V 蓄水工程容积(m3);W 灌溉设计保证率条件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年供水量(m3);蓄水
15、工程蒸发、渗漏损失系数,可取0.050.10;K 蓄水容积系数,可按表1的规定取值,当实际集雨区面积大于本条计算结果的50%以上时,蓄水容积系数可按表2的规定取值。蓄水容积系数见表1。表1 蓄水容积系数 供水用途多年平均降水量(mm)250mm500mm 地区500mm800mm 地区800mm1200mm 地区1200mm 地区旱作大田灌溉0.830.860.750.850.750.800.700.75温室、大棚灌溉0.550.600.40.50.350.450.300.40实际集雨区面积较大条件下蓄水容积系数见表2。表2 实际集雨区面积较大条件下蓄水容积系数 供水用途多年平均降水量(mm)
16、250mm500mm 地区500mm800mm 地区800mm1200mm 地区1200mm 地区旱作大田灌溉0.710.750.600.650.530.600.430.50温室、大棚灌溉0.500.550.320.400.260.350.200.30b)当具有可靠资料来确定复蓄系数时,也可根据复蓄系数法按公式(4)确定蓄水工程容积。(4)式中:V蓄水工程容积(m3);Y 灌区多年平均径流深(mm);DB51/T 30132023 5 W 灌溉设计保证率条件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年供水量(m3);F 集雨面积(m2);复蓄系数,受降水、产汇流、用水过程影响显著,应根据调查分析结合地方经验或参照
17、类似地区的成果确定。一般来说,1 万 m3以上蓄水工程复蓄系数采用 1.1;1 万方以下塘坝一般年份取2.0,中等干旱年份取 1.5,干旱年份取 1.0;蓄水池一般取 2.03.0。c)应按最不利设计原则确定蓄水工程容积,取 4.3.2 条 a)款和 b)款计算结果的较大值为设计蓄水工程容积。5 输配水系统 5.1 输配水工程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气象、蓄水工程位置、田间工程衔接和施工等条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状况等,经方案比选后,择优选用渠道、管道或组合形式。5.2 输配水工程设计应采取相应防渗措施以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断面形式、防渗材料和防冻胀措施,并应符合 GB/T
18、 50600 有关规定。5.3 当采用管道输水时,宜利用地形落差布置自压输水系统。5.4 输配水设施纵、横断面尺寸应根据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等因素确定,各级输配水设施间和同级输配水设施各分段间水面应平顺衔接,设计流速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5.5 需配置加压设施的输配水工程,应对方案的合理性做技术经济论证。5.6 输配水工程宜与灌区范围内的可靠水源互联互通。5.7 输配水工程设计应符合 GB 50288 和 GB/T 20203 的有关规定。6 精量灌溉系统 6.1 系统组成和布置原则 6.1.1 精量灌溉系统由灌溉首部系统、田间管网系统、灌溉控制系统、灌溉预报系统四部分组成,充
19、分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精量灌溉技术对果树进行适时适量精准灌溉。6.1.2 系统布置应充分搜集掌握灌区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质条件、土壤、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等资料,了解当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并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相适应,做到因时因地制宜、统筹兼顾。6.1.3 应将雨水高效集蓄系统与精量灌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布置,系统各部分布置应根据雨水高效集蓄系统位置、地形地貌、灌溉区域和配套设施情况,通过方案比较确定。6.1.4 系统布置应与田间道路、林带、供电、通信以及居民点相协调,并充分利用已有水利设施。6.2 灌溉首部系统 6.2.1 灌溉首部系统包括管理房、加压设施、过滤设施、施肥设施、
20、加药设施等。6.2.2 灌溉首部系统应以雨水高效集蓄系统为水源,根据选择的灌溉方式及灌溉需求配备相应设施,首部系统布置应符合 GB/T 50363 和 GB/T 50485 的有关规定。6.3 田间管网系统 6.3.1 田间管网系统的布置应根据选取的灌水方法结合灌溉区域实际地理条件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DB51/T 30132023 6 a)灌水方法应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果树类型、水源、土壤、社会经济以及地形等因素,采用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及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和小管出流)。b)在地形复杂、坡度较陡且土壤透水性大的果园,优先采用喷灌。c)对于水资源匮乏区域的果园,优先采用滴灌;对
21、于高含砂水源区的果园,优先采用小管出流。d)对于满足自流灌溉要求且面积不大于 80hm2的果园,优先采用低压管道灌溉。e)不同灌水方法下的设计保证率应符合 GB/T 50363 和 GB/T 50485 的有关规定。6.3.2 田间灌溉系统布置应收集灌区地形地质条件、水源、气象、土壤、植物、灌溉试验、果树类别、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并与集雨工程、蓄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等统筹协调。6.4 灌溉控制系统 6.4.1 灌溉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灌溉决策和反馈等过程应采用自动化控制。6.4.2 数据采集包括作物信息采集、土壤信息采集、气象信息采集及水情信息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 3013-2023 山丘区果树高效集雨精量灌溉技术规程 3013 2023 山丘 果树 高效 集雨精量 灌溉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