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1337-2023 河湖水库清淤技术规程.pdf
《DB33 T 1337-2023 河湖水库清淤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1337-2023 河湖水库清淤技术规程.pdf(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3.020 CCS P 55 33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13372023河湖水库清淤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redging of rivers and lakes 2023-11-14 发布2023-12-14 实施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3/T 13372023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3 4.1 清淤工作阶段和内容.3 4.2 清淤与处置.3 4.3 轮疏机制.4 5 调查、测量、勘察和检测.4 5.1 一般规定.4 5.2 调查.4 5.3 测量.5 5
2、.4 勘察.5 5.5 检测.6 6 淤泥分类与环境质量.6 6.1 淤泥分类.6 6.2 环境质量.6 7 清淤方式.8 7.1 基本原则.8 7.2 清淤规模.8 7.3 清淤方式类型.9 7.4 清淤方式选择.9 7.5 清淤时间和空间安排.9 7.6 清淤施工安全要求.10 8 淤泥处置.10 8.1 减量化处理.10 8.2 无害化处理.10 8.3 资源化利用.10 8.4 填埋.11 9 环保与安全.11 9.1 堆场安全要求.11 9.2 余水排放.11 9.3 施工环境保护.12 9.4 环境监测要求.12 10 工程计量.12 10.1 一般规定.12 10.2 方量计算.
3、12 DB33/T 13372023 II 10.3 计量换算.13 11 工程质量检验评定.17 11.1 项目划分.17 11.2 质量检验与评定.17 12 工程验收.17 12.1 验收要求.17 12.2 工程验收内容.18 12.3 验收资料.18 附 录 A(资料性)淤泥状态分类.19 附 录 B(资料性)河湖水库主要清淤方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20 附 录 C(资料性)河湖水库淤泥减量化处理主要方式、机理、特点和适用条件.22 附 录 D(资料性)河湖水库淤泥无害化处理主要方式、机理、特点和适用条件.23 附 录 E(资料性)河湖水库淤泥资源化利用主要方式、基本要求和适用条件.
4、24 附 录 F(规范性)各类清淤设备最大允许超宽、超深值.25 附 录 G(规范性)清淤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26 DB33/T 13372023 III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浙江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高新区围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
5、公司、浙江省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根泉、吴文华、孙蕾蕾、张超杰、鲍玲、史燕南、黄海珍、王长智、王卫平、王立文、李庆孟、洪春来、江晓益、俞元洪、罗显文、翁浩轩、陈通、吴雄伟、徐栋。DB33/T 13372023 1 河湖水库清淤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河湖水库淤泥的勘察与分类、清淤与处置、计量与验收等主要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山塘、池塘等工程性清淤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
6、单)适用于本标准。GB 508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891820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25031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制砖用泥质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CJ/T 314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水泥熟料生产用泥质 CJ/T 340 绿化种植土壤 HJ/T 298 危险废
7、物鉴别技术规范 HJ/T 299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 SL 17 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 SL 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淤泥 sludge 长期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在河湖水库等水体底部沉积形成的泥状土层,土层颗粒组成以粘粒和粉粒为主。淤泥状态分类见附录 A。3.2 清淤工程 sludge dredging 为恢复防洪排涝、供水灌溉、航运等水体功能或实现水环境改善目的,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将淤泥清除至水域外,并对淤泥进行科学合理处置的工程项目。DB33/T 13372023 2 3.3 排水作业 dry water d
8、esilting 采取临时围堰等挡水措施将清淤范围与其他水域隔开,排除围堰内水体进行清淤的作业方法,包括湿土挖掘和水力冲挖等。3.4 带水作业 underwater desilting 在清淤区域不排水或部分排水的情况下,利用清淤机械在水面上进行清淤的作业方法,包括普通绞吸式、环保绞吸式、斗轮式、链斗式、抓斗式、铲斗式、气力泵式等。3.5 淤泥处置 sludge disposal 根据淤泥的理化、生物特性和污染程度进行科学处理和合理利用的综合过程,包括对淤泥进行干化或固化、无害化、稳定化处理以及在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合理填埋等。3.6 稳定化 stabilization 将淤泥中有害
9、物质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的物质,以降低淤泥对环境的影响。3.7 固化处理 curing process 为提高淤泥土体强度和承载力,改善其变形特性或渗透特性,或稳定污染物质而采取的一种处理方式,一般采用固化剂(材料)进行加固处理。3.8 机械脱水 mechanical dehydration 采用离心机、压滤机等机械设备,对土体进行高速旋转、挤压等措施,促使淤泥中大部分水体和土颗粒分离,使得淤泥体积大幅度减少的强制脱水方式。3.9 真空预压脱水 vacuum preloading dehydration 根据土体能够渗透排水并固结的物理原理,采用减少排水距离,施加真空荷载加速排出土体中大部
10、分自由水的一种排水方式。3.10 电渗脱水 electroosmosis dehydration 通过在淤泥中插入阴、阳电极并通以直流电,在电场作用下,自由水及部分弱结合水产生电渗流从阳极流向阴极,并经阴极排出,从而快速降低含水率的排水方法。3.11 堆肥 composting 通过堆积淤泥,必要时增加有机质原料,利用多种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淤泥中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并矿质化和腐殖化,使各种复杂的有机态的养分,转化为可溶性养分和腐殖质,同时利用堆积时所产生的高温(60 70)来杀死淤泥中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达到无害化的处置过程。来源:CJJ 1312009,2.0.2,有修改 3.12 建材
11、利用 building materials utilization 经处理后的淤泥用于制作水泥添加料、制砖、制轻质骨料等的利用方式。3.13 农业利用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DB33/T 13372023 3 经处理后的淤泥或淤泥制品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材料、基质、营养土、种植土,用于农林作物的利用方式。3.14 填埋 landfill 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含量高的淤泥经脱水后,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场地进行填埋,使有害物质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二次环境污染的过程,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来源:GB/T 234842009,2.7,有修改 3.15 清淤工程量 dredg
12、ing amount 按设计要求完成的水下淤泥自然方量。3.16 处置工程量 resource utilization amount 完成淤泥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等处理后进行消纳和利用的方量。3.17 水下自然方 underwater natural amount 水下自然沉积的原状淤积方量,可按清淤前、后测图计算得到。3.18 含水率 moisture content 淤泥单位土体中水的质量与固体颗粒(干土)质量之比。3.19 功能性清淤 functional desilting 以恢复水域防洪排涝、交通航运、灌溉、供水等功能为主要目标的清淤。3.20 环境性清淤 environmenta
13、l dredging 以清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等可能污染水质的物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清淤。4 总体要求4.1 清淤工作阶段和内容河湖水库清淤按照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工作阶段:a)淤泥勘测:对淤泥进行调查、测量、勘察和检测,并根据检测指标进行淤泥分类;b)工程设计:根据清淤目的,合理确定清淤规模和范围。对清淤方式和处置方案进行研究和技术经济比较,评估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明确技术和验收要求;c)施工与验收: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工程量进行计量,按照程序和规定开展质量检验评定与验收;d)后评价:完工验收后,根据运行期检测和监测成果,评估清淤成效,
14、提出合理的清淤轮疏机制。4.2 清淤与处置清淤与处置应满足下列要求:DB33/T 13372023 4 a)清淤应明确清淤目的,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清淤方式和清淤规模,避免清淤过度。功能性清淤,应以恢复或满足水域原有设计断面、面积和容量为要求;环境性清淤,应以清除可能造成水质污染的淤泥为主,减少淤泥中物质释放对水质的影响;b)清淤方式要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环境保护、科学有序,宜安排在非汛期施工,且不应影响河湖水库工程的安全;c)淤泥处置方式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根据淤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确定合理的淤泥处置方式,处理后有害物质仍然超标的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置;d)淤泥中混有砂
15、石料的,清淤过程中应进行筛分,对砂石的级配和成分进行检测,符合天然建筑材料级配和成分要求的,可作为建筑材料利用;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的,可作为回填材料利用;清淤工程涉及砂石资源开采的,应满足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4.3 轮疏机制除山区、丘陵区河道外,河湖水库应建立清淤轮疏长效机制,明确清淤轮疏厚度、淤积监测、保障机制等要求。5 调查、测量、勘察和检测5.1 一般规定5.1.1 清淤项目应进行淤泥勘察、测量和检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5.1.2 清淤项目可在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等前期阶段进行调查。直接进行初步设计的清淤项目,相关调查内容可结合淤泥勘测和检测进行。5.2 调查5.2.1 污
16、染源调查5.2.1.1污染源调查应查明清淤项目及周边当前和历史上是否存在重大污染事件,对于较大规模的清淤工程宜在项目立项阶段开展污染源调查。5.2.1.2宜以县域或小流域为单位开展区域性污染源现状调查。5.2.1.3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等方式对清淤范围内及其周边污染源进行现场调查,必要时通过采样检测判断淤泥污染状况。5.2.1.4重点排查清淤影响区域的重污染行业,包括电镀、铅蓄电池、电子拆解、化工、制革、印染、造纸和冶炼等工矿企业,确定污染源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状况和污染途径等,在污染源调查基础上制定采样布点和检测方案。5.2.2 调查检测方案结合污染源调查情况确定淤泥样品的检测因子
17、,调查中发现有较大环境风险的污染源,应对GB 36600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和特征污染物进行检测,排除重大环境风险隐患。在淤泥样品检测结果超GB 36600中第二类用地管制值的,根据污染源调查的情况,应按照GB 5085和HJ/T 298的规定进一步开展危险污染物鉴别试验。5.2.3 淤泥环境调查采样5.2.3.1淤泥环境调查采样宜结合勘察进行,也可单独实施。采集样品为柱状样或浅表层混合样。5.2.3.2根据污染源调查情况编制淤泥采样布点方案,并结合水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点位布设:DB33/T 13372023 5 a)对于河流按照河道流向线性布点,一般要求在河流上、中、下游布点,断面间距不宜大于
18、1 km,对于长度小于 1 km 的河道可选取一个断面采样,长度大于 10 km 的河道可采用均分法增加采样断面;对河面宽度小于 100 m 的河道,每个断面设置 1 个采样点,超过 100 m 以上的河道,每个断面至少布设 2 个采样点;b)对于湖泊和水库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将水域面积通过网格化均分为若干份,在每个网格内设置 1 个采样点,每个水域至少布设 3 个采样点;c)对于山塘或池塘等小微水体,每个水域布设 2 个采样点。5.2.4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区域污染现状、淤泥基本情况、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污染物检测结果分析、清淤工程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针对调查区域存在一定环境污染
19、的淤泥,需根据调查情况提出重点检测项目,并为设计阶段测量、勘察和检测的重点工作提出建议。5.3 测量5.3.1 平面地形测量5.3.1.1平面地形测量包括岸上及水下地形测量,其范围应满足设计与施工总体布置需要,精度与比例尺应满足设计、施工阶段工程量计算和验收的要求。5.3.1.2河道或湖泊岸上测量范围应测至堤岸(脚)外5 m15 m,当考虑施工安全要求,可由设计单位提出适当加大范围;水库或山(池)塘测量范围应测至坝顶高程,并包括相关水工建筑物。初步设计阶段测图比例尺宜为1:1 0001:2 000,可研阶段测图比例尺宜为1:2 0001:5 000。5.3.1.3为便于清淤工程计量和验收,水库
20、、山塘、湖泊、池塘等块状水域清淤前后宜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测图比例尺为1:5001:2 000,施工前后测图比例尺应保持一致。5.3.1.4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坐标系统宜采用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基准点精度应达到四等以上测量技术标准。5.3.2 断面测量河道在清淤施工前后应进行断面测量,湖泊、水库或山(池)塘块状水域宜进行断面测量。断面测量边界覆盖清淤水域范围。初步设计阶段横断面测量间距宜为100 m200 m,清淤前后横断面测量间距宜取50 m100 m。制图比例尺不低于1:200。5.3.3 测量成果要求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a)测量技术设计书;b)测量地形图和索
21、引图;c)控制测量、断面测量成果表;d)测量断面位置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e)测量技术总结报告。5.4 勘察5.4.1 基本要求工程设计阶段应查明淤泥淤积厚度及方量、土质类型,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作为清淤和处置设计、施工、工程计量和验收的依据。DB33/T 13372023 6 5.4.2 勘察布置5.4.2.1地质勘探剖面的布置宜与地形测量横断面相协调。5.4.2.2勘探点布置规定:河道沿河流方向按100 m200 m布置一个勘探断面(宜与断面测量位置一致),每个断面不少于2个勘探点;湖泊、水库或山(池)塘采用网格化布点按10 000 m240 000 m2为勘察单元布置1个勘探点,且每
22、个项目不少于6个勘探点。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加密断面或勘探点。5.4.3 勘察方法5.4.3.1 勘察方法的选择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测杆、柱状采样、钻探或者其他方法,也可结合使用。5.4.3.2 测杆法 适用于探测规模较小、污染程度较轻且水深不超过3 m水域的淤积厚度。5.4.3.3 柱状采样法 适用于探测淤泥的垂直分布与淤积厚度。5.4.3.4 钻探法 适用于探测淤泥和水体底部原状土的垂直分布与淤积厚度。5.4.3.5 其他方法 浅地层剖面法、触探法等测量淤泥淤积厚度,可根据工程需要在试验效果可靠的前提下采用。5.4.4 勘察取样要求取样要求如下:a)样品应有代表性;b)
23、各勘察孔需按淤泥实际淤积厚度分层取样,并根据污染程度加密取样;c)样品重量视试验内容确定,一般不少于 1 kg;d)每个勘察取样孔应保留淤泥原状样品照片。5.4.5 淤泥的现场描述及鉴别淤泥的现场鉴别可用尺量、目测、手感等方法,以确定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现场描述包括土的颜色、气味、状态、湿度、颗粒形状、包含物的成分及分布状况等。5.4.6 勘察成果要求编制成果报告,分析淤泥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提出分段、分区、分层淤积范围和分层厚度,绘制平面图、剖面图。5.5 检测5.5.1 一般规定淤泥检测为淤泥分类提供依据,检测结果纳入勘察成果报告。DB33/T 13372023 7 5.5.2 检测内
24、容检测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指标,各指标检测方法参照建设、环保和农业相关标准:a)物理指标:天然密度、天然含水率、土粒比重、颗粒级配、孔隙比、界限含水率等;b)化学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有毒有害指标。基础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pH、EC、TN 和 TP。有毒有害常见指标包括重金属(八种)、滴滴涕、六六六、苯并a芘,指标限值见表 1;其余指标按污染物性质依据 GB 36600 和 GB 15618 中规定的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c)生物指标:大肠菌值、蛔虫卵死亡率等,指标限值见表 2。5.5.3 检测数量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物理特性:每区、段、层试验组数不宜少于 6 组,按照 GB 5012
25、3 规定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b)化学特性:每区、段、层试验组数不少于 2 组;c)生物特性:每区、段、层试验组数不少于 2 组。6 淤泥分类与环境质量6.1 淤泥分类根据淤泥中污染物含量和处置要求,将淤泥分为 5 类:a)类淤泥适用于农用地,熟化和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营养土、基质辅料或土壤改良剂等,可用于栽培农作物。淤泥中污染物含量应低于 GB 15618 的最低限值;b)类淤泥适用于园林绿化,可用于非食用林地、苗木园地、非牧草地、道路边坡绿化等,淤泥中污染物含量应低于 CJ/T 340 中级种植土的最低限值;c)类淤泥适用于筑堤、市政道路、商业和工业用地回填等,淤泥中污染物含量应低于 GB 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 1337-2023 河湖水库清淤技术规程 1337 2023 湖水 清淤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