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 T 3596-2023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pdf
《DB23 T 3596-2023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3 T 3596-2023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91.020CCS P04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 23/T XXXXXXXX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Guidelines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Urban Desig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2023-08-28 发布2023-09-27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 23/T XXXXXXXXI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定位.2编制原则.25国土空间城市设计体系.2体系构建.2基本要求.36国土空间总体设计.3跨区域国土空间总体设计.3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设计.67国
2、土空间详细设计.9城市片区设计.9城市街区(地块)设计.108国土空间专项设计.11特定自然及景观要素专项设计.11特定人工要素专项设计.12特定地域空间专项设计.12特定场景营造专项设计.129设计管控与实施.12国土空间城市设计管控内容.12国土空间城市设计实施.1310成果要求.14设计成果形式与内容.14设计成果数字化要求.15参考文献.16DB 23/T XXXXXXXX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本文件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
3、草单位: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文件参编单位: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远景、姜 宇、魏文琪、王天奇、赵春黎、马 和、罗娇赢、马 力、田雪娇、高春义、刘东亮、薛滨夏、戴 锏、董 慰、王 涛、邹海利、朱 锋、李同予、刘鹏跃、费 腾、曲仓健、王春龙、宿晨鹏、李啸冰、孙英博、李艳杰、季虹光、杨美娟、王 雪、穆伟东、李淑清、王云鹏、万华园。DB 23/T XXXXXXXXIII引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报批稿),指导和规范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
4、划编制和管理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与实践。针对国土空间全域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构形态、空间风貌、管控传导,进行层次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协调安排。在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管控城镇空间开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下,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主要内容包括10部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国土空间城市设计体系、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国土空间详细设计、国土空间专项设计、设计管控与实施、成果要求。DB 23/T XXXXXXXX1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1范围本文件确立了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内各设区市、县(市)、镇单独
5、编制的国土空间城市设计,对应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涉及空间设计的内容可参照借鉴。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D/T 1065-2021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黑龙江省城市设计及建筑风貌管理导则(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国土空间城市设计 territorial spatial urban design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自然山水、城乡风貌、城镇空间、人居环境等
6、内容进行系统的构思与安排,推动生态、景观、建筑、文化等多领域设计在国土空间中综合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愿景,塑造空间形态,关注系统关系,提升空间品质,体现美学价值,彰显地域特色。国土空间总体设计 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design国土空间总体设计是指针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运用空间设计思维,对大尺度自然山水、特色资源、历史文脉、整体空间秩序等全域、全要素内容进行的整体统筹与安排。国土空间详细设计 territorial spatial detail design国土空间详细设计是指在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及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三维形
7、态模拟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区域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景观风貌、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以及建筑体量、界面、风格、色彩、第五立面、天际线等方面的设计要求而展开的具体工作。国土空间专项设计 territorial spatial special design国土空间专项设计是指围绕特定目标、特定需求、特色场景,对国土空间特定区域、特定问题、特定要素进行专项设计,通过分级、分类、分区的系统化设计,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和相关规划的重要补充,有效指导具体方案设计和建设实施。DB 23/T XXXXXXXX24总则定位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推动国土空间品质提升和城乡环境改善、保护自然山水
8、格局和景观风貌要素、传承历史文化特质、彰显空间风貌特色、优化城乡空间形态、提升公共空间美学价值,实现“设计-实施-评估”一体化管控的技术工具,贯穿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修复、管理的全过程。编制原则4.2.1以人为本,品质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公众对于国土空间的认知、审美、体验和使用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人性化的美丽宜居空间环境。4.2.2尊重自然,传承文脉尊重地域特点,严格保护生态景观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结合时代特征,创造体现自然山水格局、延续历史人文、凸显区域辨识度的城乡风貌。4.2.3彰显特色,面向未来突出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尊重地域特色,营造城市生
9、活美好、乡韵乡愁浓厚的空间风貌体系,着眼未来,体现低碳、生态、数字化等先进发展理念。4.2.4系统构建,整体统筹从人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出发,坚持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协调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系统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4.2.5全域设计,突出治理在全域尺度下强化形态与功能、业态、交通、设施等方面的空间联系,增强设计要素与管控要求的传导落地,保障设计实施,强化空间治理。4.2.6问题导向,科学规划分析城市功能、空间形态、风貌与品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标定位、空间组织、实施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措施。5国土空间城市设计体系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土空
10、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体系构建DB 23/T XXXXXXXX3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及黑龙江省自然与人文资源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用途管制全面衔接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城市设计分为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国土空间详细设计和国土空间专项设计三个类别。三个类别在设计目标、编制要点等方面的侧重各有不同。每个类别国土空间城市设计逐级制定管理工作、目标与工作范围,通过导引或导则(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导引)的方式向下传导。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包括跨区域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和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两部分内容。其中,跨区域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包括省际协同区域、省域重点区域两个层面;市县国土空间总体
11、设计包括市县(镇)域、中心城区、镇区三个层面。国土空间详细设计包括城市片区设计和街区(地块)设计两部分内容。国土空间专项设计包括特定自然及景观要素专项设计、特定人工要素专项设计、特定地域空间专项设计和特定场景营造专项设计四部分内容。基本要求5.2.1公众参与充分了解公众需求,践行公众参与,体现公众意愿。5.2.2设计内容本文件对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起到衔接和补充作用,设计内容明确表达国土空间城市设计的意图与管控要求,简洁明了,便于规划管理和实施。5.2.3成果交付通过形象易懂的图、文、表格、三维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展示。6国土空间总体设计跨区域国土空间总体设计6.1.1省际协同区域层面落实国
12、家重大战略,明确冰雪、极光等特色风貌及边境等特殊区域的风貌管控内容与要求。与相邻省份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协商对接,确保省际之间生态格局完整、环境协调共治;明确省际之间风貌特色定位与景观格局、提出自然与人文遗产保护范围和相应策略、划定省际景观联系通道(生物迁徙走廊、人文遗产廊道);落实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区域协同规划,促进多产业优势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共建。重点围绕大兴安岭区域、小兴安岭区域、长白山脉区域、松花江沿线流域、嫩江沿线流域以及哈长城市群等区域建立生态空间、景观格局、环境治理以及城镇空间的共建共享机制。围绕黑龙江省边境城镇风貌“三级两带八组团”的规划结构推动边
13、境区域风貌示范工程的建设。6.1.1.1明确自然山水环境开发的整体要求明确省际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协同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与城镇景观格局的构建;强化跨省流域水系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通性;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珍稀动植物保留栖息地和迁徙廊道。6.1.1.2落实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发展要求DB 23/T XXXXXXXX4研判区域景观风貌及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建立历史风貌整体格局;梳理区域历史文化脉络,明确历史文化聚集地、历史遗存遗迹;挖掘少数民族发展沿革、保护游牧民族迁移路线等。6.1.1.3明确冰雪等特色风貌的管控要求充分利用整体生态优势,探寻“两山”目标的实施转化路径,以
14、“旅游+”为平台构建冰雪、极光、温泉等特色化旅游要素的多种发展模式,统筹考虑森林、湿地等生态要素的保护与利用,明确与特色风貌相关的生态要素及开发利用设施的布局与管控要求。6.1.1.4明确边境区域的管控要求以界江、界河及界湖的岸线打造、边境口岸塑造等为核心,以凸显国家民族文化和谐为主题,确定相关区域及各类风貌要素的空间布局和规划管控要求。6.1.2省域重点区域层面构筑“寒地黑土、冰天雪地、北国边疆、壮美山河、神奇历史、魅力文化”省域风貌空间特色,以“一核四区、两带两脉、特色集聚”的省域景观风貌格局为基础,系统梳理省域特色风貌格局,提炼各城镇核心风貌要素,研判省域内重点区域,明确重点区域与整体城
15、镇风貌格局的协调机制。6.1.2.1针对黑龙江省资源要素的总体概括与要素主题进行提炼基于省域特有的大冰雪、大山水、大平原等自然地理特色要素,概括总结黑龙江省总体风貌特色,提炼凸显黑龙江省特有的生态及地域文化空间特色的省域风貌总体形象。各资源要素在总体设计中的主题提炼宜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黑龙江省总体资源要素要素分类具体要素主题自然本底森林、黑土、江河湖泊、冰雪、极地风光等产业驱动种植、养殖、石油开采与加工、煤炭挖掘、军事工业、科技研发、边境商贸等时代与人文中东铁路、闯关东移民、红色、土地改革、俄式、欧陆、知青文化、农业拓荒(北大荒)、少数民族等特色节庆采冰节、冰雪节、音乐节、美食节、冬捕
16、节、观鹤节、夏至节、少数民族活动等6.1.2.2落实黑龙江省特色景观格局与城镇风貌类型划分参照黑龙江省城市设计及建筑风貌管理导则(试行)确定的“四区、两带、一廊道”城市景观风貌格局,以下各城市所属景观区参照表 2 规定内容执行。表 2黑龙江省特色景观区与城镇风貌类型划分特色景观区类型归属城市松嫩平原城市风貌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三江平原城市风貌区佳木斯市、鹤岗市DB 23/T XXXXXXXX5东南山地城市风貌区牡丹江市、鸡西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兴安岭城市风貌区伊春市、黑河市、加格达奇地区滨水城市风貌带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伊春市、佳木斯市、黑河市边境城市风貌带黑河
17、市、伊春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鸡西市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与工业文明廊道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安达)、哈尔滨市、牡丹江市6.1.2.3确立重点区域城镇形态格局结合省域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产业廊道结构等内容,融合“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绿为底”的设计思想,协调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特色风貌营造的矛盾冲突。总结概括省域重点区域城镇总体形态格局,对山水城格局关系、空间形态结构、分区发展指引等提出结构性控制要求。6.1.2.4提出重点特色城市风貌类型划分及管控要点按城市在黑龙江省域职能、地域、产业特点、文化和自然等类型,将重点特色风貌城市分为八类,分类型进行城市设计要点导引,综合叠加管控。表 3黑
18、龙江省重点特色风貌城市类型划分与管控引导风貌类型总体设计管控引导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宜在全省城市风貌建设中起到探索和引领作用边境城市可适当引入对岸城市的文化要素,形成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特色,同时在特定功能的建筑,如口岸、贸易等功能建筑中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艺术,弘扬文化自信。适用于黑河市、伊春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鸡西市、绥芬河市等城市的边境地区垦区与平原城市强化黑土文化的博大气质,打造热情奔放、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城市风貌,引入立体城市理念,通过景观建设,形成立体形态的城市山水景观,选址建设眺望空间与平原地貌形成对比。适用于平原城市风貌区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绥
19、化市资源型城市强化高科技现代化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在油田开采区、矿区等区域,引入生态修复和工业旅游理念,打造独特的标志性景观区和标志性建筑。适用于大庆市、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自然与人文遗产的同时,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新城在城市风貌上的错位发展,体现旧城传承经典,新城时代风范的特色,适用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黑河市民族特色城市充分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性符号,融合在代表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特定区域中,彰显民族韵味,适用于黑龙江全省的民族特色地区林区与山地城市宜重视城市第五立面的形态与色彩,并在山下林前等区域协调与山体和森林的轮廓关系,打造“看山、见
20、水、面林”的独特景观视廊体系。适用于大小兴安岭城市风貌区的伊春市、鹤岗市、DB 23/T XXXXXXXX6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加格达奇地区等滨水城市塑造独特的开放空间滨水断面及高度层次,滨水空间倡导功能复合化,打造多元的城市风貌形态。适用于兴凯湖、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沿岸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伊春市、佳木斯市、黑河市等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设计6.2.1市县(镇)域层面以省域城镇要素主题归纳与城镇风貌类型划分成果为指导,明确各市县(镇)整体风貌定位、空间结构与山水格局。落实省际层面设计内容,进一步明确区域内山脉、水系、重要景观节点以及历史文化聚集地、历史遗存遗迹等导控要求。
21、6.2.1.1梳理全域风貌特征与问题,明确整体定位对市县(镇)域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风貌、历史文脉等进行总结提炼,梳理全域风貌特征及存在问题,明确市县(镇)域整体风貌定位。6.2.1.2明确全域风貌格局和景观系统协调城镇与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空间关系,对空间意象和城乡风貌进行整体描述,提出整体风貌结构与城镇空间立体形态框架,构建点、线、面结合的风貌格局。综合考虑地区整体蓝绿空间,梳理并划定市县(镇)域尺度开放空间,并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明确市县(镇)域重要生态景观廊道、城乡绿道、公园及其他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布局,构建组织有序、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的蓝绿开放空间网络,构建市县
22、(镇)域特色景观风貌带,规划特色游线与景观主题,明确生态修复重点区域。6.2.1.3落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管控要求围绕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城区或历史地段、地下文物埋藏区、重要文保单位及传统风貌建筑等历史文化要素,满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明确市县(镇)域层面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和活化利用设计导引。对辖区内各类带有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代表性近代公园等,如工业遗存、红色文化遗址、遗址公园等进行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与合理保护。对未列入保护范围,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特色及其他文化研究价值的街区、建筑、公园等特色空间,宜根据文化价值评估酌情考虑列入保护范围或结合城市设计落实保护措
23、施。6.2.1.4落实明确分区分类的风貌指引在特色风貌要素研判基础上,整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约束性条件,围绕市县(镇)域资源要素特征和城镇风貌类型,以镇级行政单元为基础,划分全域主体风貌区。明确空间设计重点风貌区,并提出市县(镇)域重点风貌区的整治提升指引及管控传导要求。6.2.1.5提出设计衔接与传导要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宜将重要的绿地、山体、水系、视线廊道等保护和控制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DB 23/T XXXXXXXX7划,必要时可作为强制性内容确定坐标界线。6.2.2中心城区层面在市县域层面设计指引基础上,重点进行中心城区总体设计。在中心城区层面梳理城市与自然山水格局的关系,挖
24、掘城市历史人文特色,研究城市景观风貌特征、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目标,确定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景观框架和公共空间体系,对空间景观要素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6.2.2.1梳理城市风貌特征与问题从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分析城市山水风貌特色,评估城市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格局与风貌价值,剖析城市建筑环境、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街巷格局等风貌特征以及存在问题。6.2.2.2评估既有城市设计成果从城市设计的编制情况、实施情况及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既有城市设计成果进行评估,分析和总结现实问题与矛盾,同时明确中心城区总体设计的思路和方向。6.2.2.3确立总体意向与风貌定位根据市县国土空间总体
25、设计,对市县(镇)域范围内的镇区可结合实际编制镇区层面的总体设计。也可充分考虑乡镇区位、人口规模、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建设以及生存条件等实际情况,对较小规模的镇区(镇政府驻地人口低于 3000 人为参考值)直接编制国土空间详细设计。镇区层面的总体设计以所在市县、镇域的自然地理格局与景观风貌特色为重点,统筹镇区与乡、村的风貌关系,合理确定城镇风貌定位与特色,提出空间形态格局、景观构建和公共空间体系等内容。6.2.2.4明确城市空间景观结构对自然环境、开放空间、景观中心、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廊道、城市形态轮廓等要素进行梳理,在综合研究山水格局、城市功能、交通组织等的基础上,制定能够体现城市风貌特征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23 3596-2023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 3596 2023 黑龙江省 国土 空间 城市设计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