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5634-2022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DB13 T 5634-2022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3 T 5634-2022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CCS B 05 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56342022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2022-12-27 发布2023-01-27 实施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 13/T 56342022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志平、甄文超、王永芳、齐永志、勾建军、李秀芹、董金皋、张秋生、刘佳、马继芳、
2、王勤英、张金林、曹志艳、杨文香、石洁、王贵启、籍俊杰、王玉波、李娜、王孟泉、陈立涛、林永岭、张立娇、张颖、苏增朝、江彦军、毕章宝、于卫红、王玉强、郭丽伟、李志勇、白辉、张梦雅、赵慧媛、张自敬、张占飞、韩玉芹、李利平、张瑞华、吴立勇。DB 13/T 56342022 1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地块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原则与防控技术。本文件适用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地块的病虫草害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
3、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23391.2 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 第2部分:玉米小斑病 GB/T 23391.3 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 第3部分:玉米螟 GB/T 24501.2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 第2部分:小麦吸浆虫 GB/T 35238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1248 玉
4、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1443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NY/T 1608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规范 NY/T 1611 玉米螟测报技术规范 NY/T 3260 黄淮海夏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NY/T 3261 二点委夜蛾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NY/T 3547玉米田棉铃虫测报技术标准 DB13/T 2401 小麦叶锈病防控技术规程 DB13/T 5371.4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4部分:玉米丝黑穗病 DB13/T 5371.5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5部分:小麦散黑穗病 DB13/T 5376 黑麦秆蝇绿色防控
5、技术规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保护性耕作 以秸秆还田、免耕或少耕为主,将耕作减少到能保障作物基本生长需求即可,配合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耕作制度。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防控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地块,综合考虑小麦-玉米生态体系中病虫草害发生种类、特点和程度,在最佳防治时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减轻小麦和玉米病虫草害。DB 13/T 56342022 2 生态调控 在上茬作物收获至下茬作物播种期间,通过秸秆处理、耕作、播种、栽培方式或有益微生物等农业、生物手段,控制或减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程度的绿色技术措施。玉米保苗 针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虫源和杂草在小麦田
6、间完成数量积累后,直接导致夏播玉米苗期病虫草害发生程度更加突出的问题,在玉米出苗后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的相关技术。农药混配剂 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混配形成复配制剂产品或使用前根据需要进行混配。4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主要病虫草害种类 详见附录A。5 防控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引发的以二点委夜蛾为主的鳞翅目害虫危害猖獗、以小麦茎基腐病为主的秸秆携带病菌病害日益严重、以节节麦等为主的杂草群体大且防控难等突出问题,综合考虑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地块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和发生程度,在小麦收获至玉米播种、玉米收获至小麦播种期间两个关键时期,利用生态调控技术控制或压低病
7、虫草害基数,优先选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控措施,结合种子处理、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保苗、玉米“一喷多效”等绿色减药控害技术,将病虫草危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NY/T 393、NY/T 1276的要求。6 防控技术 小麦 6.1.1 品种选择 优先选择抗(耐)病虫性好的品种,忌选高感气传流行性病害的品种,品种抗性参照NY/T 1443执行。选用不携带种传散黑穗病的种子,参照DB13/T 5371.5执行。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要求。6.1.2 种子处理 优选包衣种子,应符合GB/T 15671标准;未包衣种子采用如下杀虫剂、杀菌剂进行处理。
8、杀虫剂: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等防治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兼治苗期黑麦秆蝇、麦蚜、飞虱等害虫,进而预防黄矮病、丛矮病等病毒病发生。黑麦杆蝇防控参考 DB13/T 5376;杀菌剂:可选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单剂或混配剂。重点防控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6.1.3 冬前除草杀虫防病 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日最低气温8以上、且4天无霜冻和降雨天气时进行除草杀虫防病。根据田间杂草优势种选择相应的除草剂种类,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节节麦,强筋小麦慎用;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单剂或混配剂防治雀麦,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单剂或混配剂防治野燕麦、看麦娘;选用双氟磺草胺、2
9、甲4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双唑草酮等单剂或混配剂防治播娘蒿、荠菜等越年生阔叶杂草,包括地头和路边杂草的防治。选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防治麦蜘蛛、赤须盲蝽、早期麦蚜、灰飞虱等害虫,同时预防黄矮病、丛矮病等病毒病发生。DB 13/T 56342022 3 6.1.4 春季除草杀虫防病 小麦播种晚或冬前没有进行除草的地块,以及冬前除草效果不理想时,在返青后拔节前进行防治。节节麦、雀麦、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防治同 6.1.3;播娘蒿、猪殃殃、藜等阔叶杂草防治可选用双氟磺草胺、2 甲 4 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等单剂或混配剂;选用杀虫剂进行杀虫防病同 6.1.3。对于上年度小麦茎基
10、腐病严重发生的地块,小麦返青阶段在茎基部喷施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多菌灵等抑制病害的扩展。6.1.5 杀虫灯诱杀 3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在田间架设频振式高效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粘虫、劳氏粘虫、草地贪夜蛾、桃蛀螟、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以及蝼蛄、金针虫、金龟子等趋光性害虫。杀虫灯底部高出作物冠层25 cm100 cm,每3050亩1盏。使用期间要及时清除杀虫网上的害虫残体。6.1.6 小麦吸浆虫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进行淘土调查,每样方虫量达5头及以上,即需防治。在小麦浇拔节水前,田间无露水时,可均匀撒施辛硫磷颗粒剂配制的毒土。具有管道灌溉条件的,可以随水加施辛硫磷乳油等,兼
11、治耕葵粉蚧、麦根蝽象、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害虫。6.1.7 小麦条锈病防治 春季密切关注小麦条锈病在越冬区发生情况,4月份开始密切关注小麦条锈病传入流行区的进度,一旦发现病叶或发病中心,立即利用戊唑醇、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等单剂或混配剂喷雾封杀,对周边小麦进行喷雾防治,严防扩散蔓延。具体防治要求参照GB/T 35238。6.1.8 小麦“一喷三防”抽穗至扬花前,可用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苦参碱等单剂或混配剂,加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单剂或混配剂进行全田喷雾,防治蚜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根腐性叶枯病等,同时
12、加入磷酸二氢钾、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可预防干热风。若有小麦吸浆虫且前期没有防治,可以提前到小麦抽穗露脸50%以前进行,严重的3天后再防治一次,具体防治技术参照GB/T 24501.2。6.1.9 拔除小麦田间杂草 未防除或防除不彻底的杂草,特别是防治难度大,且易产生抗药性的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田旋花、刺儿菜等多年生杂草,应在杂草种子形成前彻底拔除,减轻翌年扩散危害。6.1.10 小麦灌浆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灌浆期,蚜虫百穗虫量达到500头,利用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联苯菊酯等进行防治;小麦叶锈病病叶率达到5%10%时,利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或苯醚甲环唑等进行防治;白
13、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利用丙环唑、戊唑醇、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或吡唑嘧菌酯等进行防治;赤霉病病穗率达到5%时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或丙硫菌唑等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扩展。具体技术可参照NY/T 1608、DB13/T 2401执行。6.1.11 小麦病虫草害种类及防控效果调查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调查记载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发生程度、防控技术和防控效果。病害如茎基腐病、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等重点调查病株率或病叶率,病穗率或白穗率,病情指数等,虫害如吸浆虫、金针虫等重点调查百株虫量,单位面积虫量,虫株率或虫粒率等,杂草如节节麦、播娘蒿、田旋花、刺儿菜等重点调查种类,田间密度和分布
14、等。具体调查填入附录B.1。小麦收获至玉米播种期间生态调控技术 DB 13/T 56342022 4 小麦收获时,利用小麦收割机携带的秸秆粉碎装置,将麦秸粉碎至5 cm的比例占80%以上,小麦收获后立即进行清除秸秆、灭茬或旋耕,玉米播种时清除播种行麦秸等生态调控技术,破坏“麦茬上覆盖麦秸”的田间生态环境,预防二点委夜蛾的危害。具体方法按照NY/T 3261执行。玉米 6.3.1 品种选择 优先选择抗(耐)病虫性好的品种,忌选高感气传流行性病害品种,品种抗病性参照NYT 1248执行。选用不携带种传丝黑穗病的种子,严禁种传病害侵入夏玉米区,参照DB13/T 5371.4执行。种子质量应符合GB
15、4404.1的要求。6.3.2 种子处理 优选包衣种子,应符合GB/T 15671标准;未包衣种子采用如下杀虫剂、杀菌剂进行处理。杀虫剂:可选用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辛硫磷等,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黑麦秆蝇、飞虱、蚜虫、蓟马等地下或苗期害虫,预防粗缩病等病毒病;杀菌剂: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精甲霜灵、氟唑环菌胺等药剂及其混配剂,防治茎基腐病、纹枯病等苗期及中后期病害。6.3.3 玉米保苗技术 6.3.3.1 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 未安装杀虫灯的地块,玉米出苗至2叶期,结合当地虫情监测,在棉铃虫、粘虫等成虫始盛期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全田喷雾,防治棉铃虫、粘虫、二
16、点委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为害幼苗。小喇叭口期喷施第二次,防治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为害;抽穗授粉前喷施第三次,防治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劳氏粘虫、草地贪夜蛾等危害雌穗。连年应用的地块可逐渐降低使用量和使用次数。6.3.3.2 除草杀虫防病 玉米35叶期,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特丁津、氯氟吡氧乙酸、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辛酰溴苯腈等药剂或其混配剂防治玉米田杂草,包括地头和路边杂草的防除。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结合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防治棉铃虫、粘虫、甜菜夜蛾、蝗虫、蚜虫、灰飞虱、蓟马等苗期害虫,以及褐斑病、瘤黑粉病、粗缩病
17、等病害。6.3.4 玉米中期杀虫防病 未安装杀虫灯、未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的地块,可以选择下列一种方法防治以玉米螟、棉铃虫为主的鳞翅目害虫。玉米螟监测技术按照NY/T 1611标准执行,棉铃虫监测技术按照NY/T 3547标准执行。6.3.4.1 食诱剂防治鳞翅目害虫 在苗期至小喇叭口期,结合当地虫情监测,在棉铃虫等成虫始盛期使用食诱剂,食诱剂按照使用说明稀释后,每50 m100 m喷洒1行,喷施行呈间隔性条带。大喇叭口期至授粉前再喷施1次,防治穗期虫害。6.3.4.2 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 在抽穗期,结合当地虫情监测,在玉米螟、棉铃虫成虫始盛期释放相应优势赤眼蜂蜂卡,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
18、单次释放1万头赤眼蜂;隔35天再放一次,连续释放2次,防治穗期虫害。6.3.4.3 化学农药杀虫防病 小喇叭口期,结合当地虫情监测,在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成虫始盛期,喷施虱螨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兼防褐足角胸叶甲等害虫。DB 13/T 56342022 5 6.3.5 玉米“一喷多效”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授粉前,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单剂及其混配剂,加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杀菌剂单剂及其混配剂进行全田喷雾,防治后期蚜虫、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粘虫、劳氏粘虫、草地贪夜蛾、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锈病、小斑病、
19、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瘤黑粉病等病虫害,同时加入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延缓玉米早衰。6.3.6 拔除玉米田间杂草 未防除或防除不彻底的杂草,特别是防治难度大的多年生田旋花、一年生葎草、牵牛、马齿苋等杂草,应在杂草种子未形成前彻底拔除,减轻翌年扩散危害。6.3.7 玉米灌浆期病虫害防治 玉米授粉后,蚜虫百株达到5000头,利用吡虫啉喷雾防治;小斑病病叶率达到20%,利用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进行防治;锈病病叶率达到5%10%时,利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或苯醚甲环唑等进行防治;雌穗虫穗率达到10%,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进行防治。具体技术按照GB/T 233
20、91.2、GB/T 23391.3、NY/T 3260标准执行。6.3.8 玉米病虫草害种类及防控效果调查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及时调查记载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发生程度、防控技术和防控效果。病害如褐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等重点调查病株率或病叶率,病情指数等,虫害如玉米螟、棉铃虫、蛴螬等重点调查百株虫量,单位面积虫量,虫株率、虫穗率等,杂草如马唐、藜、田旋花、葎草等重点调查种类、田间密度和分布等。具体调查填入附录B.2。玉米收获至小麦播种期间生态调控技术 玉米收获秸秆粉碎后,施入具有拮抗作用、加速秸秆腐解的多功能生防菌剂或生物菌肥,再旋耕,播种小麦。若上茬小麦茎基腐病白穗率达到1%,或节节麦等
21、禾本科杂草普遍发生密度达到每平方米3茎,或10%面积的杂草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2茎,玉米收获后需进行不低于25 cm的深耕,压低病虫草害基数,减少生长季用药。DB 13/T 56342022 6 A A 附录A (规范性)小麦-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症状与特点 A.1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症状与特点 表 A.1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症状与特点 病害名称 主要病原菌学名 危害症状及特点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 尖孢镰孢菌 F
22、usarium oxysporum 病残体带菌。小麦茎基部 1-2 茎节变褐呈酱油色,田间湿度大时呈现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严重的造成白穗。田间拔病株时,从根茎部断,根部不易拔出。田间发病零散分布,往往呈现单茎枯死或白穗。小麦白粉病 禾谷布氏白粉菌 Blumeria graminis 无性型:串珠状粉孢菌 Oidium monilioides 气传流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严重时也可侵染穗部。病斑初期呈淡黄色斑点,逐渐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粉状霉斑,后期变为灰白色,上面散生黒色小颗粒。小麦叶锈病 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triticina 气传流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危害
23、叶鞘、颖壳。夏孢子堆黄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乱分布。小麦条锈病 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striiformis 大区流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长椭圆形,排列成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 Fusarium graminearum 有性型: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 病残体带菌。侵染穗下叶鞘及节部,造成秆腐,病节以上枯黄,形成枯白穗;侵染小穗颖壳基部、穗轴或穗梗,造成整穗或半穗枯死,形成穗腐。病部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层。病粒含多种真菌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散黑粉菌 Ustilago triti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3 5634-2022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5634 2022 保护性 耕作 条件下 小麦 玉米 虫草 一体化 绿色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