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pdf
《DB36 T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6 T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pdf(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1 P 86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2021 - 04 - 23发布 2021- 11 - 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6/T 13782021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和目标.3 5 修复类型.4 6 实施步骤.4 7 生物与工程措施.7 8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要求.8 9 湿地监测与
2、管护.10 附录A (资料性)地形改造与生态驳岸修复技术示意图.12 附录B (资料性)江西省常用湿地植物推荐名录.17 附录C (资料性)江西湿地修复常用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名录.20 参考文献.23 DB36/T 1378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仔伟、周莉荫、缪泸君、任琼、梅雅茹、兰志春、严员英、袁继红、徐岩、 敖卿鑫、何梅、
3、孙志勇、金斌松。 DB36/T 13782021 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湿地修复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修复类型、实施步骤、生物与工程措施、技术要 求及监测与管护。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的湿地修复与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4708 湿地分类 GB/T 50145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GB
4、/T 51347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 CJJT 287 园林绿化养护标准 HJ 25.4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 630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DB36/T 960 江西省重要湿地确定指标 DB36/128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DB36/T 1328 湿地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 建标 196 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38号 3
5、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湿地 wetland 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河流、库塘、长久性的沼泽地、泥炭地等当年或暂时性、季节性的水域地带,带 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适宜喜湿野生生物生存的地域。 DB36/T 13782021 2 3.2 湿地修复与建设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通过适当的生态技术和工程措施,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恢复或重建,也包括新建湿地,构建 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再现干扰前的湿地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尽可能 使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实现湿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并发挥
6、生态功能。 3.3 河流湿地 river wetland 河流湿地是围绕天然河流水体而形成的河床、河滩、洪泛区、冲积而成的三角洲、沙洲等自然体的 统称。 3.4 湖泊湿地 lake wetland 由地面上大小形状不一、充满水体的天然洼地组成的湿地,包括各种天然湖、池、荡、淀、洼、潭、 泊等各种水体名称。 3.5 沼泽湿地 swamp wetland 地表经常或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具有特殊的植被和成土过程的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区域,有的沼泽有 泥炭积累,有的没有泥炭。 3.6 浅滩 wetland shallow 有浅薄层水体覆盖,地形相对较平缓的滨水湿地区域,可有部分区域出露水面,是滨水湿地动物栖
7、 息觅食的重要场所,包括有低矮植被的滩涂地和无植被覆盖的砾石滩或泥滩等。 3.7 消落带 hydro-Fluctuation Belt 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被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出露水面成为陆地的一段特 殊区域,属于湿地范畴。 3.8 生境岛 habitat island 位于湿地开阔水体中,在常水位时可露出水面的岛,能够为湿地生物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不受干扰的 栖息与隐蔽场所。 3.9 生态浮岛 ecological floating island DB36/T 13782021 3 漂浮或固着于水体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栖息空间、 改善
8、景观、消波护岸等功能的人工浮岛。 4 基本原则和目标 4.1 基本原则 4.1.1 自然性原则 以修复湿地的自然性为原则,恢复湿地的基本特征、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准则。强调以自然恢复 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湿地修复。最少干预,优先考虑自然修复和采用最接近自然的修复方法,尽量避 免对现有的生态造成破坏。 4.1.2 多样性原则 以修复湿地的多样性为原则,修复湿地的自然形态、生境类型、生物物种、群落结构、生态功能以 及景观的多样性。 4.1.3 可行性原则 湿地修复应遵循环境、经济和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原则,要求在湿地修复与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措施具 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依据不同修复区域的自然环境、空间的差异
9、性和特殊性,因地制宜的采用合适的修 复技术。适地适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物种。 4.1.4 系统性原则 湿地修复与建设应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 的修复,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自身特征和演替规律,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4.2 基本目标 4.2.1 目标设定 湿地修复与建设的目标设定应针对不同退化湿地的具体原因、退化程度及发展趋势,恢复目标必须 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湿地修复建设按照建标 196的规定执行。 4.2.2 目标确立 修复目标的确立除考虑湿地本身外,还应考虑流域尺度、景观尺度等空间尺度的功能需求。 4.2
10、.3 恢复生态完整性 以恢复湿地生态完整性为基本目标,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组分、食物链及结构的恢复重建,如湿地植 被恢复,重建完整的食物网结构;主要生态过程恢复,如初级生产过程、营养循环、水文及沉积物冲淤 动态平衡过程等。 4.2.4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尤其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重要栖息地的恢复。重点针对湿地 动植物的物种保育与恢复,其具体目标包括:乡土物种及群落结构的恢复、生态系统关键种的恢复以及 DB36/T 13782021 4 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恢复等。在确定修复目标针对珍稀濒危特有生物物种及关键种时,应实施就地保护 及对其重要栖息地进行生境恢复。 4.2.5
11、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以恢复与优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性为重要目标,湿地修复要“重形态,重结构,更重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与优化目标包括:净化功能、供给功能、调节改善功能、生产功能、维持 功能及景观文化功能等,如水质净化、蓄水调洪、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和改善、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 维持等。 4.2.6 实现“三生”协调 湿地修复与建设应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在保护生态的同时, 兼顾湿地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 5 修复类型 5.1 类型分类 江西省境内的湿地主要分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等,湿
12、地分类按GB/T 24708 规定,重要湿地认定按照DB36/T 960规定。 5.2 修复与新建 湿地修复与建设可在现状湿地区域开展湿地修复,也可在现状非湿地区域新建湿地,现状湿地区域 按GB/T 24708规定,现状非湿地区域按GB/T 21010规定。 5.3 占补平衡湿地 湿地“占补平衡”修复与建设的区域选址,应符合江西省各市县湿地保护、规划、治理的需求,应 优先考虑湿地生态补水的水源保障情况。 6 实施步骤 6.1 受损湿地生态调查 湿地本底调查内容:水文与水质、基底、动植物、土壤、保护与管理、利用状况和受损因子、受损 程度。受损退化湿地干扰因子:人为采砂、光伏基建和城市建设、围垦、
13、泥沙淤积、污染、过度捕捞和 采集、非法狩猎、外来物种入侵、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水利工程和引排水的负面影响。 6.2 受损湿地问题识别与诊断 6.2.1 主要受损因子 湿地主要受损因子包括:湿地水文、湿地水环境、湿地生境、湿地植被、湿地土壤。 6.2.2 主要受损类型 湿地主要受损类型包括:湿地填埋、水系隔断、水流受阻(桥墩、挡坝)、水体破碎化、水面萎缩、 边岸硬化、底床破坏(采砂、非法清淤)、水土流失、湿地植被受损(收割水草)、生物多样性减少、 DB36/T 13782021 5 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污水排放、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营养缺失等,受损湿地评估按照DB36/T 1328 的规定。
14、6.3 确定修复目标 根据修复区域不同的尺度、受损类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特性,针对性的制定修复目标,并确 定修复参照点。 6.4 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 湿地修复工程确立修复目标后应进行技术、环境和经济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应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 构进行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分类、分步骤实施。 6.5 修复技术选择 根据不同类型湿地的受损类型诊断,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选择针对性的湿地修复技术类型和方 法,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方法见表1。 表1 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 技术方法 河流 湿地 湖泊 湿地 沼泽 湿地 库塘 湿地 营造缓坡岸带 营造浅滩 营造深水区 营造生境岛 营造洼地 营造水塘 地
15、形恢复和改 造 营造急流带 清除土壤污染物 移走受污染土壤(客土) 修复受污染土壤 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修复 控制土壤侵蚀 引水设施(沟、渠、闸、坝、泵站等) 水文调控 水文控制设施(水坝、潜坝、水闸、泵站、堤坝等) DB36/T 13782021 6 表1 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续) 技术方法 河流 湿地 湖泊 湿地 沼泽 湿地 库塘 湿地 拆除水坝等控水设施(包括水坝、堤坝) 水系连通(引水沟渠、桥涵、水闸、泵站、底泥疏浚等) 水通道疏浚 填埋排水沟 恢复河道原貌 自然堤岸恢复 围堰蓄水 水文调控 水塘(洼) 泥沙沉淀池 人工湿地 稳定塘 功能性湿地 滨岸缓冲带 种植沉水植物 人工
16、浮岛 水质改善 生物操控(如投放滤食性鱼类等) 自然封育(封滩育草、封滩育林) 土壤种植库引入 外来有害物种控制 水面植被恢复种植 滨水带植被恢复种植 植被修复 常水位出露滩地植被恢复种植 DB36/T 13782021 7 表1 适用于各类型湿地的修复技术(续) 技术方法 河流 湿地 湖泊 湿地 沼泽 湿地 库塘 湿地 植被修复 常水位以下植被恢复种植 浅滩大水面复合生境 深水生境 浅滩生境 滨岸和洲滩湿地恢复 生境岛恢复 生境修复与 改善 种植鸟嗜植物(如浆果类灌木、球茎类挺水植物等) 注:表中“”为各类型湿地适用的恢复方法 6.6 湿地修复的监管 采用点面结合、遥感与地面野外调查结合、固
17、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的方法进行监管,监管内容包括湿 地水体、湿地土壤、湿地气象、湿地生物等。 6.7 湿地修复综合性评价 将修复后的生态系统与未受干扰的参照系统进行对比,评价修复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湿地生物及 群落、湿地水土理化性质、湿地生态功能与价值、湿地景观格局等。湿地修复环境状况评价按HJ 192 的规定。 7 生物与工程措施 7.1 物理措施 湿地修复与建设的物理措施包括:生态清淤、基底修复与重建、底质改良、生态护岸、人工增氧、 水文连通、水位控制、微地形改造、客土等技术措施。 7.2 化学措施 湿地修复与建设的化学措施包括:土壤化学改良、水质混凝沉淀法、化学除藻法、重金属固定法等 技术措
18、施。 7.3 生物措施 湿地修复与建设的生物措施包括:微生物强化、生物膜净化、稳定塘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态浮 岛(床)净化、水生动植物净化等技术措施。 7.4 工程措施 DB36/T 13782021 8 湿地修复与建设的工程措施包括:水文修复工程、土壤修复工程、滨水缓冲带修复工程、近自然的 修复系统工程、湖泊水生态系统重建工程、库塘型消落带植被修复工程、动物栖息地修复工程以及湿地 植被修复工程等。 8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要求 8.1 地形修复与改建 8.1.1 缓坡岸带营建 8.1.1.1 坡度及要求 岸带坡度小于15时,可平整地形,形成浅滩、浅水区、深水区、急流带和滞水带等不同类形的地
19、形,宜用植物护坡。岸带坡度大于15时,可进行削平处理,削低高地、平整岸坡,营造多样、渐变的 湿地生境类型。 8.1.1.2 岸带生态护坡 岸带硬质化的,宜软化硬质堤岸,可在砌石堤下放置抛石,抛石间放置生态袋。岸带地表裸露的、 土壤松散易受侵蚀的区域,应进行岸带保护工程,可利用排桩结构、石块或者石笼进行生态护坡,详见 附录A。 8.1.2 浅滩营建 8.1.2.1 具有1hm2以上连通水域的湿地,宜营建浅滩,满足湿地野生动物栖息需求。 8.1.2.2 浅滩宜在临近水面起伏不平的开阔地段营造,通过减小坡度,减缓水流的冲击和侵蚀。 8.1.2.3 浅滩坡度宜在1015之间,宽度不宜小于5m,常水位下
20、淹水深度宜为10cm30cm。 8.1.2.4 浅滩地表可种植低矮植被,也可为裸露的泥滩或沙石滩。 8.1.3 深水区营建 8.1.3.1 具有面积8hm2以上连通水域的湿地,宜营造深水区。 8.1.3.2 深水区水深应大于 2m。 8.1.3.3 深水区地形以凹形为主,营建多水深的生境系统,构筑一定面积的水下暗堤(季节性淹没)。 8.1.4 生境岛营建 8.1.4.1 具有面积8hm2以上连通水域或针对珍稀濒危特有生物物种及关键种栖息地修复的湿地,宜营 建生境岛,详见附录A。 8.1.4.2 生境岛营建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植被修复、生境改善,建设生态廊道和隐蔽地等。 8.1.4.3 生境岛在常
21、水位下应出露水面,并与岸上区域隔离。 8.1.4.4 生境岛出露水面高度宜为0.5m1.5m,岸带坡度宜小于15。 8.1.4.5 生境岛总面积占连通水域面积不宜超过10%。 8.2 土壤修复 8.2.1 土壤修复应满足植物生长、微生物附着和底栖动物生活的需求。 8.2.2 营建特殊功能湿地,应进行基质防渗建设,防渗层建设宜采用黏土,黏土标准按照GB/T 50145 的规定。 DB36/T 13782021 9 8.2.3 因退塘还湿等造成缺少土壤时,应进行土壤改良或回填客土。 8.2.4 土壤板结湿地修复区可进行整体或局部翻耕平整。 8.2.5 土壤贫瘠湿地修复区可采用种植坑、种植槽或种植带
22、覆土。 8.2.6 对已受污染的湿地,应清除土壤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源,通过自然净化作用,消除土壤污染, 污染土壤处理按照HJ 25.4及DB36/ 1282的规定。 8.2.7 污染范围小、污染程度较轻的受污染土壤,宜移走受污染土壤。 8.2.8 土壤侵蚀区宜采用水土保持措施固岸护坡。 8.3 水文修复 8.3.1 水文连通主要通过拆除纵横向挡水建构筑物,建设引水沟渠、桥涵、水闸、泵站,底泥(生态) 疏浚等技术实现。 8.3.2 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孤立水体之间,应营造水文连通的水网结构,恢复水文连通性。 8.3.3 被阻断的湖泊河流湿地,应开挖河道,拆除或降低与水体之间的堤岸,恢复自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6 1378-2021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 1378 2021 湿地 修复 建设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