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893-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pdf
《DB11 T 893-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 T 893-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pdf(5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200 CCS A 75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8932021 代替 DB11/T 89320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2021 - 09 - 24发布 2022 - 04 - 01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1/T 8932021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2 5 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预测评估 . 4 6 综合评估与适宜性评价 . 23 7 评
2、估成果文件 . 2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技术程序框图 . 25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北京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项目重要性划分 . 26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地面沉降估算 . 28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活动断裂调查 . 30 附录E(资料性附录) 崩塌的调查与评价 . 31 附录F(资料性附录) 滑坡调查、分类及评价 . 34 附录G(资料性附录) 泥石流的调查与评价 . 40 附录H(资料性附录) 不稳定斜坡的调查与评价 . 48 附录I(资料性附录) 采空(岩溶)塌陷现场调查表 . 51 附录J(资料性附录) 评估报告 . 52 DB11/T 8932021 I
3、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1/T 89320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与DB11/T 8932012相比,主要 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统一了各灾种评估工作要求表达形式; 删除术语“全新世活动断裂”和“晚更新世活动断裂”2个; “基本要求”更改为“基本规定”,细分了基本规定,由原章节一般要求(3.1、3.2、3.3) 修改为一般规定(4.1、4.2、4.3、4.4、4.5、4.6、4.7);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中涉及到人 员伤害的数据进行下调,涉及到经济损失的数据进行了下调;增加了评估报告使用要求;提出了评估
4、工 作鼓励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增加或调整了评估工作要求、地质环境条件调查、适宜性评价和评估成果 等规定; 地面沉降合并了现状和预测评估发育程度判别表; 活动断裂删除了开展勘探工作的要求;增加了现状评估活动断裂发育程度判别条件;危险性预 测评估表;修订了活动断裂调查表的相关内容; 地裂缝明确了现场勘探工作量布置要求;修订了地裂缝发生可能性判别条件; 砂土液化修订了现状调查和勘探要求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判定液化的 水位条件; 崩塌修订了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发育程度和发生可能性等相关内容;增加了调查测绘精度和 勘探工作量布置要求;崩塌分类、稳定性判定标准等调整为附录内容,增加了崩
5、塌调查表等; 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修订了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等相关内容;增加了调查 测绘精度和勘探工作量布置要求;修订了附录中滑坡稳定性评价内容;删除了附录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划 分表; 泥石流修订了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等相关内容;增加了勘探工作量布置要求;改变了现状评估 和预测评估的判别内容和判别条件,与其他灾种形成了统一;增加了附录G表G.3泥石流分类表和G.4洪 水水位计算方法;修订了附录G表G.4泥石流易发程度等级评判表; 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修订了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等相关内容;增加了勘 探工作量布置要求; 修订了附录A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技术程序框图; 修订了附
6、录B表B.1中地质环境条件程度分类中有关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 本文件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地质研究 所、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北 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中勘三 佳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笃礼、张建青、陈昌彦、张长敏、孙 毅、贾三满、高文新、覃祖淼、杨建 生、罗 勇、栾英波、王 妍 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
7、发布情况为: DB11/T 8932012 DB11/T 8932021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基本规定、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与适宜 性评价、评估成果。 本文件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等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8、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地裂缝、砂土液化、 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s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s 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危害损失的综合评价和估量。 3.4 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地表下松散土层压缩变形,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3.5 活动断裂 active fau
9、lt 第四纪晚期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包括全新世活动断裂(距今1.2万年以来有活动的断裂)和晚更 新世活动断裂(距今1.2万年12万年期间有活动的断裂)。 DB11/T 8932021 2 3.6 地裂缝 ground fissure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的现象。 3.7 砂土液化 sand liquefacation 在地震力作用下,饱和砂土或粉土层中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以致消失,使得土体丧失抗 剪强度而呈现液体性状的现象(地面沉陷、斜坡失稳或地基失效)和过程。 3.8 崩塌 rock(soil)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9 滑坡
10、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0 泥石流 debris flow 山区沟谷或坡面上的松散岩土体,受暴雨等水源激发,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流体, 沿沟谷或坡面流动的过程或现象。 3.11 不稳定斜坡 unstable slope 具有蠕滑、鼓胀、溃屈、倾倒或侧向拉裂等变形特征或趋势的斜坡。 3.12 采空塌陷 mining collapse 地下采矿活动引起的地面形变现象。 3.13 岩溶塌陷 karst collapse 可溶性岩石或岩层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塌落或沉陷现象。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地质
11、灾害易发区内的规划应在规划阶段进行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项目应在可行 性研究阶段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2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定为适宜性差的规划用地内实施的重要和较重要建设项目应再次进行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DB11/T 8932021 3 4.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可替代规划和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勘察和有关的 评价工作。 4.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包含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分析论证和评价等,评估工作技术程序 应符合附录。 4.1.5 应在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一级评估应结合勘探工作进行定量 评
12、价,二级和三级评估宜结合勘探工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 4.1.6 当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分区(分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7 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或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对原评估结 论进行复核,复核结论为不可使用的评估报告,应重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4.2 评估范围与评估等级 4.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应小于规划用地或建设用地范围,并应视规划或建设项目特点及影 响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按表1进行确定。 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范围确定表 类 别 平 原 区 山 区 线状工程 两侧各500m1000m 在两侧各5
13、00m1000m评估范围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类型特点扩展到影响范围 面状工程 不小于4km2 根据项目特点、地质灾害类型特点,至其影响范围的边界 4.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应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项目重要性按表2进行分级。地 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附录B表B.1确定,建设项目重要性按附录B表B.2确定。 表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表 评 估 等 级 地 质 环 境 复 杂 程 度 复 杂 中等复杂 简 单 规划或建设项目 重要性 重 要 一 级 一 级 一 级 较重要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一 般 二 级 三 级 三 级 4.3 评估工作要求 4.3.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4、工作以收集资料和地质环境调查为主; 辅以必要的勘探、测试和试验工作。 4.3.2 一级评估应辅以勘探手段,且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和相应定量评价指标;二级评估必要时辅以 勘探手段,且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和定性或相应定量评价指标;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或相应定 量评价指标。 4.4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4.4.1 地质环境资料收集和调查内容应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和影响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等。 4.4.2 地质灾害调查应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规模、影响范围和历史灾情等。 DB11/T 8932021 4 4.4.3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采用的地质图
15、或地形图应能清晰反映评估区内地质环境特征,图件比例尺不 应小于成图比例尺。 4.4.4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应采用有效、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方法。 4.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5.1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根据灾情和险情进行划分,按照表3进行确定。 表3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划分表 危害程度 灾 情 险 情 人员伤亡情况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受威胁人数 (人) 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 (万元) 重 有人员死亡 500 500 5000 中 有伤害发生 100500 100500 5005000 轻 无 100 100 500 注1:灾情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损失情况,采用“人员伤亡情况”
16、、“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用于现状评估 注2:险情即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危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指标评价,用于预测评估 注3:危害程度按就高原则,符合一项即可确定 4.5.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应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或稳定性、灾情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4.5.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应根据建设项目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可能性,结合地质灾害险 情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4.5.4 综合评估应根据各灾种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分析确定评估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 险性等级。 4.6 适宜性评价 4.6.1 适宜性评价应根据综合评估确定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
17、性等级,结合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划分 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4.6.2 确定为基本适宜和适宜性差的建设用地应提出防治建议。 4.7 评估成果 4.7.1 评估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收集、现场调查和勘探等原始资料,应进行整理、检查和综合分析,确 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4.7.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提供资料完整、依据充分、结论明确、建议可行和图表清晰的评估报告。 5 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预测评估 5.1 地面沉降 DB11/T 8932021 5 5.1.1 建设用地位于地面沉降或可能发生地面沉降区域时,应进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 5.1.2 收集资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 第四纪沉积物的年代、成因、厚度、埋
18、藏条件、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基岩埋深和地质构造; b) 地下水水位变化,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相邻含水层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c) 地下水开采和回灌情况; d) 地面沉降发育历史和防治经验; e) 地面变形资料; f) 经济和建设发展现状。 5.1.3 现场调查应查明下列主要内容: a) 地形地貌特征; b) 压缩层厚度与分布; c) 现状地下水位; d) 地面沉降现状及发育特征; e) 地面沉降对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等的影响。 5.1.4 现状评估应分析地面沉降形成原因和发育特征,分析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和地层岩性的关系, 依据累计地面沉降量及沉降速率按表4确定地面沉降现状发育程度
19、,按表 3 确定地面沉降危害程度,按 表 5 确定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现状危险性。 表4 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判别表 分 级 强 中 弱 因 素 累计地面沉降量(mm) 1000 5001000 500 沉降速率(mm/a) 50 3050 30 注1:累计地面沉降量指自1955年至最近政府公布数据 注2:沉降速率指近3年的平均年沉降量 注3:上述两项因素满足一项即可,并按照强至弱顺序确定 表5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表 危 险 性 灾 情(险情) 重 中 轻 发育程度 强 大 大 中 中 大 中 小 弱 小 注:现状评估用灾情、预测评估用险情 5.1.5 预测评估应包括下列主要工作
20、内容: DB11/T 8932021 6 a) 根据地面沉降的速率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 b) 地面沉降速率宜采用分层总和法、单位变形量法等方法进行预测,也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 预测时间不小于3年;地面沉降估算宜按附录C所列公式进行计算。 c) 分析工程建设期间或建成后引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可能性,评价对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影响; d) 分析规划或建设项目遭受地面沉降危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 5.1.6 按表4确定预测地面沉降发育程度,按表5预测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 5.2 活动断裂 5.2.1 建设用地周边3km范围内有活动断裂通过,应进行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2.2
21、 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 遥感影像、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等; b) 地震动参数,地震历史等; c) 已有勘探成果; d) 地形地貌、断层陡坎、断错阶地和断错水系等; e) 活动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性质、两盘岩性、位移量、地表破裂带宽度和隐伏断裂的上断 点埋深等; f) 活动断裂对建(构)筑物及市政设施的影响; g) 调查的主要内容按照附录D表D.1执行。 5.2.3 活动断裂现状评估应根据活动时代、年平均活动速率等,按表6确定活动断裂的发育程度,按 表3确定地质灾害现状危害程度,按表7确定活动断裂地质灾害现状危险性。 表6 活动断裂发育程度判别表 发育程度 描 述 强
22、 全新世以来活动强(年平均活动速率大于1mm/a) 中 全新世以来活动弱 弱 全新世以来不活动 表7 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表 危 险 性 灾 情 重 中 轻 发育程度 强 大 大 中 中 大 中 小 弱 小 5.2.4 预测评估根据建设项目与活动断裂的距离、活动断裂发育程度等,按表8确定规划或建设项目 遭受活动断裂灾害可能性,按表3确定危害程度,按表9预测活动断裂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DB11/T 8932021 7 表8 建设项目遭受活动断裂可能性判别表 可能性 判 别 标 准 大 全新世活动断裂强烈影响带 中 全新世活动断裂中等影响带或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影响带 小 全新世及晚更新世断
23、裂影响带以外地区 注1:全新世活动断裂强烈影响带指断裂两侧各200m 注2:全新世活动断裂中等影响带指强烈影响带外侧各100m范围 注3: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影响带指断裂两侧各100m范围 表9 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表 危 险 性 险 情 重 中 轻 可能性 大 大 大 中 中 大 中 小 小 小 5.3 地裂缝 5.3.1 建设用地及评估区有地裂缝发育或具有地裂缝发育地质条件时,应进行地裂缝危险性评估。 5.3.2 收集资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 地形地貌; b) 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成因、地层分布和变化; c) 基岩地层岩性特征、区域新构造活动规律和特点; d) 地面沉降和活动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 893-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893 2021 地质灾害 危险性 评估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