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乌兰察布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2008年乌兰察布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乌兰察布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pdf(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8 年乌兰察布市初中升学考试 语 文 说明: 1、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本试题根据图片版录入。录入者:河池市大安中学苏州红 20080716 ) 第 I 卷(共 18 分) 一、选择题(本题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鄙 夷(b) 提 防(t) 恣睢 (z su) 造诣 (y) B分泌 (b) 诘 责(ji) 哽咽 (gng y ) 荒谬 (mi) C伤痕 (hn) 惬 意(xi) 蹒跚 (pn shn ) 虬 枝(qi) D侥 幸(jio) 呵
2、 护(h) 褴褛 (ln l ) 驿 站(y)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李东真是别出心裁 ,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 C.这些豆蔻年华 的小伙子, 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 事。 D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 2005 年举世瞩目 的大 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 的改进措施。 C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
3、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 ,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4 、根据句意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是( )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 ( )的好似绿色大 理石桌面的海上 驶向远处。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 毡子。 (4)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 ) ,田园全被埋葬, 城郭变成丘墟。 A 、烘托 寂静 进入 摧毁 B 、映衬 平静 进入 毁坏 C 、烘托 平静 扑入 摧毁 D 、映衬 寂静 扑入 毁坏 5 、下列作家
4、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 韩愈 白居易 王安石 陶渊明 春望 岳阳楼 记 记承天寺夜游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 B、 C D、 6 、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 秋词 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 秋思 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 新的春景。 C、 秋词 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 的肃杀之气; 秋思 中“枯
5、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 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2008 年乌兰察布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 第卷 (共 102 分) 二、古诗文默写(本题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7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李清照 醉 花阴 ) 问渠哪得清如许, 。 (朱熹 观书有感 )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 诗经 秦风 )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鲜活生命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不正是 龚自珍的 己亥杂诗 中 , 的献身 精神吗? 三、理
6、解和运用(本题 4 小题,共 13 分) 8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填空。 A 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 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 地,只叫: “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 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 ( 1 分) ;文段中 A 处人物的姓 名是 , ( 1 分)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 ( 1 分)请你用最 简洁的语句概括写出关于 A 的另一个故事: 。 ( 1 分) 9阅读下面的小品,然后回答问题。 田埂上。一中年男子扛着犁把,牵着一头半大水牛往田里走,一老年男子双 手抓
7、住牛尾巴使劲往后拽。 中年男子:爹,你拽牛干啥呢? 老年男子:真是胡闹!这牛还不会耕田,你怎么就让它下田呢? 中年男子:爹,你不让它下田,它咋能学会耕田? 父子俩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请根据对话简要归纳。 中年男子的观点: ( 2 分) 老年男子的观点: ( 2 分) 10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段农村户口的学生实行免收学杂 费的优惠政策。下面是某实验学校近三年学生人学及收费情况统计表,请认真观 察后答题。 名称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享受“两免一补”的人数 172 350 686 享受免杂费的人数 0 0 512 未享受优惠的人数 886 746 0 学生总人
8、数 1058 1096 1198 入学率 97.7% 98.2% 99.1%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什么主要信息: ( 2 分) 11.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 分) 如果你是鱼儿,那快乐就是一汪清凉的水; 如果你是小鸟,那快乐就是一片湛蓝的天; 如 果 , 。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 4 小题,共 10 分) 出师表 (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
9、叹,恐托付不 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庐,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 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1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 分) 躬 耕于南阳 躬: 由是感激 : 感激: 故 五月渡庐 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答 : 。 14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2 分) 答: 1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
10、可以概括为 、 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 往事的目的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 (3 分) 五、现代文阅读(本题 9 小题, 共 23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16 一 21 题(共 15 分)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 我的汉语学生杰克是医科大学中医专业的 H 国留学生。 素闻 H 国人是苛刻挑剔的,择师条件也十分离奇:首先人要漂亮:然后才 是中文要好。 初次见面,简单的介绍后,杰克勉强地点了点头,就不再讲话。我知道, 除了他本身固有的高傲外(这是这所公寓里所有留学生的通病) ,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我远没有达到他所谓的“漂亮”标准。说真的,我确实跟美丽无缘, 父母给了我一张再
11、平凡不过的脸。但我没有妄自菲薄,我并不认为美丽可以代表 一切。我知道,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和荆棘不是美丽可以跨过的。记得简? 爱中有一段话: “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 帝面前时,我们是平等的。 ”我能 (A.蔑视 B.歧视 C.重视, )但不能无 视杰克的高傲。我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做得最好,让他的高傲见鬼去吧! 4 月的一天,雨哗哗地下了一整天。街上的水很多,路面低洼处水可没过 脚面。舍友们都仰倒在床上,高唱着“下雨天,睡觉天” 。在那样一个滂沱大雨 的鬼天气里,谁愿意一脚泥、一身水地出门呢?眼看快 6 点,又该去上课了。舍 友们都说雨那么大,路又难走,别去了,一
12、次特殊情况,杰克应该能够理解。我 笑着摇摇头,撑开伞,出了门。 街上风裹着雨, 手中的伞握不稳, 身上湿了大半。 路比想象中要难走得多。 红旗大街正在扩建,路边的土被冲得到处都是,一踩一脚泥,裤脚上已溅了不少 泥点子。红旗大街与新石南路的交叉处,已不见路,只有一片汪洋的水。鞋子里 外都湿了,走起路来,噗哧噗哧地响,一阵冷风吹来,我直打寒颤。 到了杰克的房间门口,脱下鞋子抬起脚,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淌。我飞快地 脱下袜子,拧了拧水,又飞快地穿上。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这一切,然后敲门。 开门的一刹那,我笑了笑。 。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格外漫长。半温的 衣服贴在身上,粘粘的、潮潮的,感觉就像掉进沼泽中一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8 乌兰察布 初中 升学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