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
《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Y T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pdf(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099 B 65 L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林业 行 业 标 准 LY/T 31132019 东北虎野 外 种群 及栖息地 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wild population and habitat monitoring of Siberian Tiger (发布稿) 2019 - 10 - 23 发布 2020 - 04 - 01 实 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 31132019 I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人员要求及职责
2、 . 2 4.1 人员要求 . 2 4.2 职责 . 3 5 东北虎种群监测方法 . 3 5.1 网络监测 . 3 5.2 样线法 . 3 5.3 红外相机监测 . 4 6 栖息地监测 . 5 6.1 监测技术路线 . 5 6.2 监测时间及频次 . 5 6.3 监测因子 . 6 6.4 监 测方法 . 6 7 东北虎个体特征识别 . 6 7.1 东北虎特征识别 . 6 7.2 足迹判定 . 6 7.3 抓痕识别 . 7 7.4 花纹判别 . 7 7.5 DNA 鉴定 . 7 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 8.1 分布区确定 . 7 8.2 种群状况及动态分析 . 7 8.3 有蹄类丰富度评价
3、. 7 9 监测报告编制 . 8 9.1 监测报告正文 . 8 9.2 监测报告附件 .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东北虎监测信息记录表 .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相机布设、维护、相片记录统计表 . 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栖息地监测记录表 . 14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东北虎外观与足迹识别 . 16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 17 LY/T 3113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经营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4、/TC369)归口。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家龙、李林、 黄海娇、 孙海义、卢向东、于洪伟、张明明、 鞠 丹、杨娇。 LY/T 31132019 1 东北虎野外 种群 及栖息地 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监测 人员要求 与职责 、 东北虎种群监测方法、栖息地监测、东北虎个体特征识别、 数 据统计与分析、监测报告编 制等 技术内容 。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虎 野 外 种群及栖息地监测, 东北豹 、 东北虎野化放归种群 及栖息地 监测可参照使 用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5、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845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 LY/T 2199 野生动物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东北虎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东北虎 Siberian Tiger 东北虎 也称 西伯利亚虎 、 阿穆尔虎、远东虎 。 属 哺乳纲( Mammalia) 食肉目 (Carnivora)猫科 (Felidae) 豹属 (Panthera), 虎种( Panthera tigris ),东北虎亚种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 是现存体 型 最大的猫科动物 。 注
6、:学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3.2 野外 监测 网络 the field monitoring network 由专业技术人员、野生动物保护 管理人员 和监测 人 员组成 网络节点,在东北虎分布 区域内各监测单 元协同收集 及 核查信息的 监测方法 。 3.3 样线 transect line 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的 调查线路 , 调查人员在线路上行进, 观察并记录 线路 两侧野生动物或其活动 痕迹以及距离 线路 中 心线的垂直距离 。 3.4 动物痕迹 animal traces LY/T 31132019 2 动物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可用以鉴别物种或个体印记和剩余物
7、。如 足迹 链 、粪便、尿斑、抓痕、卧 迹、毛、食痕和食物残骸等。 3.5 栖息地 habitat 野生动物赖以生存 的环境条件的有机组合 ,由一定的地理空间、植物和其他生物 及非生物 构成。 3.6 微生境 micorhabiat 生态环境中最适合野生动物生存 的具体环境条件 , 是动物取食、活动 、营巢、隐蔽 等行为发生 具体 地点 的 自然环境。 3.7 监测区 monitoring area 依据山系、地形等自然条件,确定的监测范围。 3.8 监测单元 monitoring unit 根据自然条件及行政管辖范围划定的监测区域。 以县或林业局为基准单位 。 3.9 监测 样点 monit
8、oring sample point 具体实施监测的区域, 要求至少包括一个林场或 一个 乡 、 镇。 3.10 足迹链相对丰富度 relative abundance of footprint chains 野外调查中一定样线长度所发现某物种足迹链数量 。 4 人员要求 及职责 4.1 人员 要求 4.1.1 人员组成 监测人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省、市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乡镇、林场(所)监测 人员组成,其中乡镇、林场(所)监测人员统一为基层监测人员。 4.1.2 基层监测 人员要求 4.1.2.1 具有野外工作经验,熟悉当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习性。 4.1.2.2 能够正确使用
9、野外监测常用仪器设备,准确识别 东北虎 及其它野生动物足迹 或 活动痕迹 。 4.1.2.3 准确测量野生动物足迹及痕迹信息数据,填写监测表格 。 4.1.2.4 具备广泛获取当地 东北虎 信息的能力 。 LY/T 31132019 3 4.1.2.5 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条件好,能够及时通报监测信息。 4.2 职责 4.2.1 基层监测员负责一个 监测 单 元或相邻几个 监测 单元的野外监测任务。 4.2.2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负责信息收集、沟通与监督工作。 4.2.3 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全面工作。 5 东北虎种群 监测方法 5.1 网络监测 5.1.1 建立 监测 网络 监测网络由监
10、测区、监测单元、监测样点构成。按照行政区以市、县(林业局)为单位划分监测单 元。在监测单元内依据东北虎分布的林场(所)确定监测样点。 5.1.2 信息收集 5.1.2.1 收集 监测区域 自然概况、社会经济 状况等相关资料, 通过访问调查、样线调查 方法 获得 东北 虎 信息。 5.1.2.2 信息收 集以一年为一个监测周期。 5.1.3 信息核查 5.1.3.1 除监测员及专 业技术人员发现的信息外,其它途径获得的信息应 进行现场 勘察核实。 5.1.3.2 发现痕迹信息,应由 2 人以上组成核查小组 进行 现场 勘察核实信息,并做好 核查 人员安全防 护工作。 5.1.3.3 根据足迹或其
11、他痕迹 和遗留物判别 物种,也 可以根据测量数据特征分析进行个体识别 。 5.1.3.4 足迹测量 指标 包括前足足迹大小、掌垫宽度和步距,测量数据不少于 4 个,取其平均值。填 写野外信息核查记录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表 A.1)。 5.1.3.5 测量前对清晰足迹或其它痕迹进行标尺拍照,质地坚硬的足迹,在测量完成后宜对足迹进行 石膏模拓印。 5.1.3.6 通过与信息发现人交谈或访问获得信息,填写访问信息调查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表 A.2)。 5.1.3.7 获得监测物种造成人( 畜)伤害或捕食地信息,进行现地核查填写野生动物捕食与伤害人(畜) 调查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12、 表 A.3)。 5.2 样线 法 5.2.1 样线布设 5.2.1.1 样线布设尽量穿越监测区各种生境类型。 5.2.1.2 样线长度 以 6km 8km 为 宜;样线间距不少于 2km。 LY/T 31132019 4 5.2.1.3 样线起始点及经过路线应标记在 1:10 万地形图或 1:5 万林相图上。 5.2.1.4 样线布设应均匀,每一个监测样点内布设样线不少于 2 条,每一个监测区内布设样线不多于 30 条。 5.2.1.5 样线布设 强度 采用 每 100km2面积 ,布设 样线 总 长度不少于 36km。 5.2.2 时间与频率 每年 12月初翌年 3月 为野外调查期 ,每
13、个 调查期内 至少 进行 1次 样线 调查 。 5.2.3 记录 5.2.3.1 步行调查行进速度 宜为 2.0km/h,记录 新鲜 足迹和其它活动痕迹、 地理坐标( GPS 点)。填写 野外样线调查记录表( 参 见 附录 A 中 表 A.4)。 5.2.3.2 调查中遇到多只(群)动物足迹或足迹不清晰时,应 跟踪足迹链,直到能够准确识别 东北虎 及其猎物足迹,分清足迹 数量为止。 5.3 红外相机监测 5.3.1 相机选定与模式设置 5.3.1.1 相机选定 选定相机像素 应不低于 1200 万, 耐受低温 性能 达到 -30 , 连续拍照张数不低于 3 张,时间间隔 为 相机允许的最小数值
14、,录像长度不低于 15s。 5.3.1.2 相机设置 系统选项功能 设置为拍照模式、录像模式、定时模式、照片 /影片混合 拍摄。图像尺寸: smp;定时 设置:关;密码设置:无;两侧 PLR:开;灵敏度:中。 5.3.2 相机布设 5.3.2.1 布设原则 原则如下: a) 在 东北虎分布区 内 布设 相机 ,每 10km2面积内 布设相机不少于 1 对。 (分别设置为录像、拍照 模式); b) 相机 布设遵循均匀等距原则,布设距离不低于 3km, 可依据山系、地形、海拔等具体因素适当 调整布设间距; c) 东北虎活动信息较多或较集中 及有东北虎捕食活动 的 区域适当增加 布设 台数。 5.3
15、.2.2 选择布设地点 选择有 东北虎出现或 疑似东北虎 活动痕迹 的区域,优先选择 东北虎 及其猎物经常行走的小道以及水 源地、山脊、运材道 等 位置布设相 机。 5.3.3 相机安装 5.3.3.1 位置 LY/T 31132019 5 两台相机分别安装在 动物 可能 出现和 活动 路径及场 所 两侧,安置相机时需 把传感器对应动物可能经 过的地点。 5.3.3.2 高度 以在监测相机取景器内能够看清动物活动路径为基准。 一般采取距地面 垂直高度 (60 10)cm 为宜。 受环境条件限制 ,需安 置 90cm 以上高度时 ,相机镜头 应 采取俯视角拍摄 。 5.3.3.3 拍摄距离 相机
16、应安放在 距离 动物可能经过地点的 (5.0 2.0)m 处。 5.3.3.4 相机固定 用相机捆扎带将红外 相机固定在树干或自然物体上,宜选择胸径大于 16cm 的树木 。 5.3.3.5 调试 在 红外相机 安装完毕后,应对相机进行测试,包括相机性能、 参数 设置 、拍摄距离与拍摄角度等 。 5.3.3.6 编号与记录:安放前对相机进行编号, 填写记录表,注明具体安放地点与环境状况等信息。 ( 参 见附录 B 中 表 B.1) 5.3.3.7 现场清理 相机安装完毕后,清除相机装置前方遮挡物,保证相机续航能力及拍摄效果。 5.3.4 数据采集 5.3.4.1 数据收集及维护 每 间隔三 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Y 3113-2019 东北虎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 3113 2019 东北虎 野外 种群 栖息 监测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