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 T 1236-2011 蜀柏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pdf
《DB51 T 1236-2011 蜀柏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1 T 1236-2011 蜀柏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pdf(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2.202 B 1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2362011 蜀柏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Pollution-free controlling for Parocneria orienta 2011 - 04 - 20 发布 2011 - 06 - 0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2362011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发生类型 .2 5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2 6 防治对策 .3 7 防治措施 .4 8 防治效果检查 6 附录A
2、(规范性附录) 蜀柏毒蛾无公害防治禁止使用的农药.7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蜀柏毒蛾参考防治指标 .8 DB51/T 1236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技术质量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四川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斌、杨佐忠、彭飞、陈小平。 DB51/T 12362011 1 蜀柏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蜀柏毒蛾发生类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和灾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对策、 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蜀柏毒蛾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
3、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632004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681 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种群 (population) 指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相同生态条件下,同种个体的集合群。 3.2 种群变化(population change) 指蜀柏毒蛾在一定时间
4、内种群消涨情况,蜀柏毒蛾大发生的过程一般经历稳定、增长、猖獗、衰退 4个阶段。种群变化的特点是:蜀柏毒蛾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升,开始向四周扩散,林木显现 被害征兆并有局部严重受害现象,受害面积扩大,天敌相应增多。 3.3 虫情级(Insect density) 根据单位面积中蜀柏毒蛾虫口数量的多少划分的不同级别,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4 防治(controll) DB51/T 12362011 2 指协调运用多种预防或除治技术措施,使蜀柏毒蛾种群保持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3.5 无公害防治(pollution freecontrol) 指对人、畜、禽、鱼及其他生物比较安全,对生
5、态与环境危害较轻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病 源微生物制剂、天敌昆虫、益鸟益兽等),物理措施(灯诱等)、人工措施(捕捉、虫源木清理等)、 仿生制剂防治(灭幼脲类、性引诱剂、苯氧威等)、植物源农药防治(烟碱、苦参碱等)、部分非国家 明令禁用农药为主剂的毒绳、毒环、毒签、或以树干注药等方式的其它防治。 3.6 3.6.1 常量喷雾(Constant spray) 指进行喷雾施药时,喷药量达到林木叶面湿润的状态,一般每亩喷雾量在30升以上。 3.6.2 低容量喷雾(Low volume spray) 指进行防治时,每亩喷雾量在0.3升-30升。 3.6.3 超低容量喷雾(U LV spray) 指
6、进行防治时,每亩喷雾量在0.3升以下。 4 发生类型 蜀柏毒蛾发生区域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蜀柏毒蛾发生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 划类依据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历年发生情况 在一个大发生周期内频繁发生 偶然发生,发生年间隔在 2 年3 年以上 虫口密度在自然调控下对柏木 林不造成损害的水平 林分状况 中幼林、人工纯林集中连片,无林下 植被。 纯林,林下植被较为丰富 针阔混交林 相对海拔高度 较低,一般在 100 米以下 一般在 100 米500 米 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 夜晚光源情况 常年夜晚有光源 夜晚有间断光源 夜晚基本无光源 5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5.
7、1 发生程度 蜀柏毒蛾发生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见表2。 表2 蜀柏毒蛾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 种类 调查阶段 注:统计单位 注:轻 中 重 卵 粒/株 50200 201400 401 以上 蜀柏毒蛾 Parocneria orienta Chao 幼虫(2 龄) 头/株 30100 101200 201 以上 注1:表2中为成林发生(危害)程度标准,幼林的发生(危害)程度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相应降低1/3。 注2:幼林和成林的界定,各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分。 5.2 成灾标准 DB51/T 12362011 3 表 3 蜀柏毒蛾成灾指标及标准 注:种类 注:成灾
8、指标 注:成灾标准 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 失叶率 死亡率 50以上 3以上 注:表3中的成灾指标有一个达到标准时即为成灾。 6 防治对策 6.1 分区施策 6.1.1 常发区 实行以虫情监测和林分改造等预防性措施为基础,采取大范围无公害防治和小范围应急化学防治措 施压低虫口密度。 6.1.1.1 主要预防性措施 a)加强监测预报。 b)封山育林。 c)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改造虫源地。 d)接种式喷施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 e)招引益鸟。 f)植物源(苦参碱、印楝素等)、动物源、微生物源及仿生制剂优先。 6.1.1.2 主要防治措施 a)对重度、中
9、度发生区,喷施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和灭幼脲等仿生制剂 及烟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压低虫口密度。确需进行化学防治时,化学防治面积不应超过防治总面积的 20%。 b)对轻度发生区,采取封山育林和喷施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 6.1.2 偶发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加强虫情监测,采取预防性措施为主,重点防治虫源的策略。 6.1.2.1 主要预防性措施 a)加强虫情监测,严密监视虫源。 b)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改造虫源地。 c)接种式喷施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 6.1.2.2 发现虫源地虫口显著增高,可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1 1236-2011 蜀柏毒蛾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 1236 2011 毒蛾 公害 防治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