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 T 2116-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pdf
《DB44 T 2116-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4 T 2116-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40 P 86 备案 号: 58893-2018 DB44 广东 省 地方标准 DB44/T 2116 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afforestation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2018 - 01 - 25 发布 2018 - 04 - 25 实施 广东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4/T 2116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及定义 . 1 4 总则 . 2 5 造林地选择 . 2 6 基线调查 . 2 7 作业设计 . 2
2、8 造林 . 3 9 检查验收 . 4 10 碳汇计量与监测 . 5 11 档案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造林地基线调查表 .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碳汇计量参数记录表 . 7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碳汇造林主要适宜树种表 . 9 DB44/T 2116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 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科技与交流合作处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勇、徐期瑚、林 丽平、黄妃本、卢雅莉、程伟文、张苏峻、吴琼辉、侯中原、 苏晨辉。 本标准首次发布。
3、 DB44/T 21162018 1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造林地选择、基线调查、作业设计、造林、检查验收、碳汇计量与监测、档案等要求。 本 标准 适用于碳汇造林 工程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 2252 碳
4、汇造林技术 规程 DB44/T 772 营造林工程档案管理规范 DB44/T 1917 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及定义 LY/T 2252、 DB44/T 1917界 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碳库 forest carbon pool 在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碳储存的形式和场所。其中,森林碳库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枯落物生物量、枯死木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 3.2 基线 baseline 能合理地代表在没有开展项目活动时的碳吸收或碳排放状况。本标准的基线是指没有开展碳汇造林 活动时地表植被、土地利用、人为活动、碳库的状况。 3.3 温室气体排放
5、greenhouse gas emission 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事前计量,本标准仅考虑因施用含 氮 肥料引起的 N2O排放。 3.4 二氧化碳当量( 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ce DB44/T 21162018 2 根据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对辐射强 度 的贡献来度量温室气体的单位。目前是通过全球增温潜势 ( GWP)来计算二氧化碳当量 ,即 排放到 大气中的 1 t温室气体与同期 1 t二氧化碳所产生的辐射强 度 之 比。目前 CO2、 CH4和 N2O的 GWP值分别为 1、 21和 310。利用该 GWP值可将 CH4和 N2O温室气体转化为等当
6、量的 CO2。 3.5 项目参与方 project participator 参与碳汇 造林 项目活动的国有、集体、私有实体和个人。 4 总则 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a) 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碳汇的同时,应注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与当地社区 互动,增加当地劳动就业,提高森林保护意识 ; b) 优先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优先发展公益林; c) 应坚 持因地制宜、因林施法、适地适树、发展乡土树种,做到多树种、多林种、多功能结合; d) 应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组织管理,按技术标准检查验收; e) 计入期为 20 年 , 计入期内造林成果 应 得到 保 护。 特
7、殊情况下,在计入期内需 进行主伐的,在 实施方案、作业设计中 须制定 采伐更新方案,及时更新。 5 造林地选择 除执行 LY/T 2252的规定外,应 满足以下条件: a) 自 2005年 2月 16日以来 的 宜林荒山荒地、 宜林沙 荒 地 、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 等适宜造林地块 ; b) 造林地权属清晰,具有县级 及 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土地权属证书。 6 基线调查 按以下要求 进行基线调查: a) 项目活动前,选择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地下生物量两个主要碳库 ; b) 基线调查按照 LY/T 2252、 DB44/T 1917的规定执行; c) 采用分层调查的方式 。 对于地表植被、土地利用状
8、况、人为活动和碳库等基本一致的造林地块, 可作为一个类型(层)进行基线调查。历史状况可通过访问、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得,现状 通过现地调查获得 。调查数据 填写 造林地基线调查表( 附录 A); d) 在开展基线调查的同时,应对开展碳汇造林地的典型立地状况拍摄照片或录像加以记录,以便 和造林后进行对照。 7 作业设计 7.1 设计依据 林业主管部门批 复的造林规划 、 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 及下达的造林年度计划任务 等。 7.2 设计要求 DB44/T 21162018 3 除应满足 LY/T 1607的一般规定外,还需满足基线调查、碳汇计量参数记录、减少碳泄漏和碳排放 措施等特殊要求。
9、7.3 编制与 审批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碳汇造林作业设计 ; b) 设计 成果 委托 行业 协会、学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 ; c) 设计 成果应 报 所在 地级市 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并 报送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 d) 没有作业设计或虽有设计但未经批准的,不得施工。 8 造林 8.1 树种选择 8.1.1 选择原则 应遵循以下要求: a) 优先选择固碳能力 强的树种 ; b) 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优良乡土 阔叶 树种,慎用外来树种 ; c) 优先选择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长寿树种 ; d) 优先选择种源有保障、繁育技术较为成熟的树种 ; e)
10、 因地制宜,提倡多树种配置,营造混交林。 8.1.2 主要适宜树种 根据 树种选择 原则,结合广东气候、地域特点, 各地可参考碳汇造林主要适宜树种表 (附录 C) 选择造林树种。 8.2 造林方法 提倡植苗造林, 按 GB/T 15776-2016的 10.4的规定执行。 8.3 密度 与 配置 8.3.1 栽植密度 按 GB/T 15776-2016的 9.2、 9.3的 规定执行。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等确定,原 则上 要求人工造林密度在 1110株 /hm2 1650株 /hm2之间。 8.3.2 种植配置 按 GB/T 15776-2016的 10.2的规定执行 。 根据立地
11、条件、 树种特性、 造林密度确定, 一般情况下 宜 采取品字形配置方式,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采取群状配置等。 8.4 整地 与基肥 8.4.1 整地 按 GB/T 15776-2016的 10.3的 规定 执行外 , 同时 应符合以下要求: DB44/T 21162018 4 a) 禁止全垦整地和炼山 ,对造林地的原生散生木应加以保护,尽量保留灌木或草本植物,在山脚、 山顶应保留 10 m 20 m宽的原生植被保护带 ,避开造林地中的极小种群、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 小 区,并保留适当宽度的缓冲保护带 ; b) 采用明穴整地,人工造林植穴规格 一般为 40 cm40 cm30 cm。 8.4.2
12、基肥 按 GB/T 15776-2016的 10.5的规定 执行外 , 同时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量施用 有机肥或氮 磷 复合肥(需注明含 氮 率,便于碳排放计量) ; b) 基肥平均每穴 0.2 kg 0.5 kg,视立地条件做适当调整 ; c) 施肥时注意与穴土充分混匀后放入穴内,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碳泄漏及水体污染 ; d) 记录肥料种类、施肥数量、次数等并归档保存 ,填写 碳汇计量参数记录表 (附录 B) 。 8.5 苗木 按 GB 6000、 GB/T 15776-2016的 8.3和 LY/T 1000的 规定执行。造林苗木 应 符合 “两 证一签 ”要求,
13、即 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检查合格证和种源地标签。 优先使用容器苗,提倡 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缩 短长距离运输,减少碳泄漏。 8.6 栽植 按 GB/T 15776-2016的 10.4的规定执行。春季造林,栽植在早春一、二场透雨后的阴雨天进行。栽 植时非溶性营养袋苗必须除袋。要求当天起苗,当天栽植,确保造林质量。 8.7 抚育管护 按 GB/T 15776-2016的 11和 GB/T 18337.3的规定执行 ,并按以下要求进行抚育 管护: a) 碳汇造林 三 年 3 次抚育。种植后当年 7 月 8 月份进行 1 次抚育 ,第二、第三年每年 5 月 6 月 各进行 1次抚育 。抚育 内容
14、 主要包括松土、除草、培土、追肥和补植 ; b) 每次每株追 施复合 肥 0.2 kg 0.3 kg, 预防追肥过程的碳泄漏 ; c) 对造林活动中或成林后发生的病虫害,宜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 要求 20 年内 确保造林地块的完整性,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林木 生 长的干扰 ; d) 抚育管护可承包给当地居民,落实管理责任制,减少人员、车辆往返造成的碳泄漏。 9 检查验收 9.1 检查内容 主要包括 : 造林面积、造林密度、成活率 /林木保存率、 主要造林树种、林木长势、 基线状况、碳 汇计量所需参数记录表 等内容 。 9.2 检查方法 采取 查看 材料、实地 检 查相结合的办法。
15、 采取 样圆(样行)调查 方式 进行 实地检查。 对照经批复的 作业设计,利用 1:10000地形图,逐个作业小班展开 检 查。利用数码相机照相存档 ,并记录相应的经纬 度坐标。 特殊情况 下的 建设面积 按以下方法 确定: a) 造林地 选择 不符合要求的,应在 建设 面积中扣除 ; b) 建设 面积大于 设计 面积的,建设面积以 设计 面积为准 ; DB44/T 21162018 5 c) 不按作业设计 小班范围 造林 的 , 建设面积为零 。 9.3 评定 县级 评定 以作业小班数据为基础 ,计算任务完成率和质量合格率 。全省 综合评定 以县 级 指标值为基 础进行加权平均。 评价指标按
16、以下要求进行计算: a) 任务完成率 =建设面积 /任务面积 100%; b) 质量合格 率 =合格面积 /建设面积 100%; c) 合格面积 =( 小班建设面积 RSMZ) 。式中: R 为作业小班成活率系数 : 成活率 85%时, R=1; 41%成活率 85%时, R=成活率;成活率 41%时, R=0。 S 为 作业小班 树种 合格 系数 ,取决于 小班造林树种合格面积比 。 树种合格面积比 =树种合格面积 /建设面积 100%。其中 , 树种合格面积是指 按作业设计 树种 及其 配比 进行 施工的面积。树种合格面 积 比 95%时, S=1; 60%树种合格面积比 95%时, S=
17、树种合格面积比;树种合格面积比 60%时, S=0。 M为作业小班密度系数 : 取决于林木密度 的大小 。林木密度合格比 =小班造林密度 /作业设计密 度 100%。林木密度合格比 95%时, M=1;林木密度合格比 95%时, M=林木密度合格比。 Z 为 作业小班 林木长势系数 : 林木长势为 “ 好 ”, Z=1;林木长势为 “中 ”, Z=0.8;林木长势为 “差 ”, Z=0.5。 9.4 报告 检 查完成后,应编写 检 查报告 。报告 包括 工程概况 、检查内容、检查 方法、 检查 标准 、检查 结果 、 分析 评价 、 经验 总结和 问题对策 等。 10 碳汇计量与监测 应 定期
18、开展碳汇计量与监测, 具体方法 按 DB44/T 1917执行 。 11 档案 除 按 GB/T 15776、 DB44/T 772的规定执行 外 ,档案材料还应包括 碳汇造林项目建设文件、碳汇计量 参数记录表、林地权属 证明材料 、基线调查资料、作业设计 文件 、 批复文件、影像资料及相应的电子文 档等 。 DB44/T 21162018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造林地基线调查表 调查员: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县 乡 镇 村 小班 碳层: 代表面积 ( hm2) : 一、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状况 (一)地表植被状况 时段 调查项目及结果 乔木(含竹子) 下木 灌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4 2116-2018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2116 2018 造林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