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1850-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
《DB41 T 1850-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1850-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3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7.060 D 14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1850 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2019 - 06 - 17发布 2019 - 09 - 17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1850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3 5 选址与设计 . 3 6 地质勘探孔施工 . 8 7 水文测井 . 9 8 监测井施工 . 11 9 站房及附属设施建设 . 13 10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1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用
2、表 样式 . 2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井设计书编写要求 . 25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井口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 26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站验收用表 . 27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站工程竣工报告书编写要求 . 30 DB41/T 1850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河南省计量科学 研究院 、河南 省水文水资源局、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张奇峰 、 王刚 、 张建良
3、、 李利彬 、 景兆凯 、 秦国君 、 李洋 、 潘登 、 于丽 、 任胜 伟 、 张梦瑶 、 李莹 、 豆敬峰 、 肖航 、 谢山立 、 张予强 、 燕青 、 郑栋材 、 宋高举 、 范志勇 、 赵建粮 、 张领 、 张 秋冬 、 王盼盼 、 王欢 、 汪源典 、 李卫华 、 潘虹宇、焦宇洋、 师永霞 、 夏飞雪 、 许一川 、 续常胜 、 张娅 、 朱玉娟 、 张硕 、 米付生 、 张静 、 王晓飞 、荣富强 、陈新 、陆旭 、王振宇 。 DB41/T 1850 2019 III 引 言 为改变地下水监测在水资源 评价 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对滞后的局面,大幅度提高地下水监 测与信息服
4、务能力,为经济社 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015年水利部、国土资源部 联合实施国家 地下水监测工程, 2016年河南省地下水监测工程开始实施。未来几年,我省将以国家 地下 水监测工程建设 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为契机,带动地方地下水监测网的建设,构建国家、 省、地市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为 提高河南省地下水监测工程质量 ,规范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工作 , 特制定 本标准 。 DB41/T 1850 2019 1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的 术语和定义 、 总则、 选址与设计、地质勘探孔施工、水文 测井、监测井施工
5、、 站房 及 附属设施建设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监测站的建设 与验收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296 管井技术规范 GB/T 51040 地下水监测工程技 术规范 CJJ/T 13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 DZ
6、/T 0064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DZ/T 0148 水文水井钻探规程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270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DZ/T 02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T 0308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SL 61 水文自动 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SL 360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51040、 DZ/T 0270、 SL 360界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为了 便于 使用,以下 重复列出了 GB/T 51040、 DZ/T 0270、 SL 360中 的某些 术语
7、和定义。 3.1 地下水监测站 为获取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泉流量、水质、水温等 数据而设置的 监测设施, 包括:监测井、 井口 装置、站房、 基本水准点 和校核水准点 水准标石 以及自动监测系统 。 3.2 地下水监测井 DB41/T 1850 2019 2 为获取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水质、水温等监测数据而设置的水井,根据监测对象分为水温监测井、 水质监测井 、水位监测井、开采量监测井等 。 3.3 水位监测井 以监测地下水水位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监测 井。 3.4 水质监测井 以监测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监测井。 3.5 水 温 监测井 以监测地下水水 温 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监
8、测井。 3.6 监测目的层 指选定监测的一个特定含水层或含水层组或段。 3.7 单层监测井 在一个钻孔中设施一个管井,对一个含水层或含水段进行监测。 3.8 多层监测井 通过对各含水层的分层止水和安装特定设备,可在一个井中对多个含水层或含水段的地下水进行分 层监测。 3.9 监测井结构 监测井孔身结构和井管结构的总称。 3.10 水文测井 在钻孔中研究地下水特点的各种物探方法。 3.11 成井工艺 钻孔、采集岩土样、排管、换浆 、清孔、安装井管、填充砾料、止水和固井以及洗井、抽水试验、 采集水样等工序的总称。 3.12 抽水试验 在水文钻孔或水井中进行抽水,取得含水层各种水文地质参数和各种水力
9、联系等资料并检验止水和 洗井效果的工序。 3.13 监测井井口保护装置 在监测井井口安装的保护设施或装置。 3.14 主控项目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过程中 对 质量 和 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项目。 3.15 一般项目 DB41/T 1850 2019 3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4 总则 4.1 地下水 监测站建设 与验收的 内容包括: 选址与设计、地质勘探孔施工、水文测井、监测井施工、 抽水试验与水样采集、监测装置安装、 站房及 附属设施 建设 。 4.2 地下水 监测站类别应根据监测井性质分类确定 (泉流量监测站除外) ,监测井分类 如下 : a) 根据所监测地下水含水层的介质类型
10、分为松散层地下水监测井、基岩裂隙水监测井、岩溶水监 测井; b) 根据监测动态要素分为地下水水位监测井、水质监测井和水位水质水温监测井; c) 根据监测方式分为人工监测 和自动监测。 4.3 地下水 监测站建设应遵循先设计后实施的原则。 4.4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应执行审核、批准制度。监测站的设计一经批准,应严格遵照执行。因特殊情 况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应经原设计审批机构批准。 4.5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应明确监测地下水类型、监测层位和监 测要素。水文地质与成井资料应齐全, 监测井坐标、高程准确,保护设施坚固,适宜水样采集、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运行维护。 4.6 地下水 监测站信息应按照统一格式
11、进入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监测站基本情况 表可参照 附 录 A中表 A.1填写 。 4.7 监测井根据监测含水层数量分为单层监测井和多层监测井。根据性质分为专用地下水监测井和非 专用地下水监测井。 4.8 对于多层含水层地下水系统 宜按含水层组实施 分层监测。根据条件可采用分层监测井组或一孔多 层监测技术。 4.9 地质勘探孔 施工宜全孔取芯,取芯困难的地层可采用捞取岩屑样代替 ,但需要水文测井辅助,以 准 确鉴别、划分地层。 4.10 岩土分类描述按 GB 50027执行。 4.11 地下水监测站验收分为单井验收、野外验收 、档案验收 和合同验收。验收 质量 等级 分为 优良、合 格和不
12、合格 三级 。 验收按 下列规定执行: a) 单井验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监理和建设等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参加,对单个监测站的 地质 勘探孔施工、 监测井成井、功能性试验、 站房及 附属设施建设和原始资料等进行验收,验收比 例为 100%; b) 野外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 验收 专家参加,对一个标 段或多个标段的监测站完成情况进行验收,验收为抽查方式,抽查比例不低于 30%; c) 档案验收。 由建设单位组织, 设计、 施工、监理 等单位 的项目 技术 负责人参加,对 原始资料、 过程控制资料、影像资料和竣工资料等进行验收; d) 合同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
13、计、施工、监理及相关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 验收 专家参加,对 合同完成情况和竣工资料等进行验收 。 5 选址与设计 5.1 站址确定 5.1.1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符合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划。 DB41/T 1850 2019 4 5.1.2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在充分收集区域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有关资料 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比选,科学论证,选择能够代表区域地下水特性的场地。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 结合 地面调查和物探方法确定站址 。 5.1.3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要根据地形地貌、周边环境、道路交通 、通讯、施工要求 等条件,选取方便 实施监测和运行维护的建设
14、场地。 5.1.4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考虑区域内已建和在建的监测站、监测泉点 和其他监测点综合确定,合理 布置,避免重复建设。 5.1.5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广泛征求建设单位、项目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后确定。 5.2 地下水 监测站密度 5.2.1 地下水 监测站布置 原则如下 : a) 地下水 监测站密度的设计应在地下水调查及水文地质评价分区的基础上进行; b) 密度应能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和区域主要含水层,并能够反映所在区 域地下水的环境质量 状况 和地下水的空间变化,并兼顾供水水源地; c) 布设密度的原则为 地下水开采强度大的地区 密度大,一般地区密度小;城区密度大
15、,农村密度 小;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密度大,非污染区密度小 ; d) 监测点应有代表性,兼顾实际采样的可行性、方便性,宜选取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 附近场 地 以及泉水布设监测点 ; e) 多层含水层区应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层监测 ; f) 作为区域 主要开采含水层 监测点数量不低于总监测点数量的 50%, 区域 主要开采含水层 以下的 监测点数量不高于总数量的 10%; g) 对于区域洪涝灾害具有重要影 响的岩溶流域宜布设监测点, 岩溶裂隙水监测点布设应考虑地下 水开发利用状况、裂隙水的类型及运动特征。 5.2.2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平原区、盆地)监测密度 参照以
16、下推荐值: a) 省级地下水监测站按照 4.0点 /1000 km2 5.0点 /1000 km2布设; b) 地市级地下水监测站按照 5.0点 /1000 km2 6.0点 /1000 km2布设; 5.2.3 岩溶水监测 点仅在有供水意义的地区布设, 密度 参照以下推荐值: a) 地下水供水占 40%以上的区域,宜按照 2.5点 /1000 km2 3.6点 /1000 km2布设监测点 ; b) 有泉点出露的区域,优先 在泉点布设监测站,密度参照 5.2.3a) 。 5.2.4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监测 点仅在有供水意义的地区布设, 密度 参照以下推荐值: a) 地下水供水 占 40%以
17、上、地质条件简单中等的区域,基岩裂隙水监测点密度宜按照 1.0 点 /1000 km2 1.5点 /1000 km2布设 ; b) 地下水供水占 40%以上、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基岩裂隙水监测点密度宜按照 1.5点 /1000 km2 2.0点 /1000 km2布设 ; c) 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区域 监测点可适当加密。 5.3 监测频率 5.3.1 监测频率 的设置 原则如下 : a) 监测频率应在地下水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地下 水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设定 ; b) 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地下水变化情况调整,监测结果应能够 反应出地下水的变化趋势 ; c) 安装自动 化监测设备的监测井可根据需要
18、设定监测频率; d) 区域发生可能影响到地下水变化的事件时,应 及时 调整监测频率。 5.3.2 水位监测频率 参照以下要求 : DB41/T 1850 2019 5 a)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监测频率 如下 : 1) 人工监测 水位、水温 宜 每月 6次; 2) 自动化监测 水位、水温 宜 每 4小时 1次。 b) 岩溶水监测频率 如下: 1) 人工监测 水位、水温 宜每 月 3次; 2) 自动化监测 水位、水温 宜 每 6小时 1次。 c) 基岩裂隙水监测频率 如下: 1) 对于丘陵和山区供水的水源区人工监测宜每 月 1次 ; 2) 在重点开采区人工监测宜每 月 3次; 3) 自动化监测宜
19、 每 6小时 1次。 5.3.3 水温监测频率参照水位监测频率执行。 5.3.4 水质监测频率宜每年 2次。 5.4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 5.4.1 基本 要求 5.4.1.1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应在详细调查监测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背景调查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地 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已有监测网调查、地下水监测点(水井和泉点)的实地调查等。 5.4.1.2 地下水 监测 站设计应以监测对象和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要素为依据对地质 勘探孔、监 测井、井口保护设施、监测仪器以及辅助配套设施进行全面设计,内容应齐全、具体、科学、适用 。 5.4.1.3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的重点是监测井设计,为保证目的含
20、水层的监测效果 , 井深可以根据钻探 取芯揭露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整或变更。 5.4.1.4 地下水 监测站监测装置设计应根据场地交通、通讯、供电、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设 计。 5.4.1.5 新建场地或地质条件复杂场地,监测井施工前应进行地质勘探孔施工,查明地质结构、含水 层分布等水文地质条件,以优化监测井结构设计。 5.4.1.6 新建、改建的国家级、省级地下水水位监测站和地市级重点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的监测井应进 行抽水试验 及水质采样 。 5.4.1.7 国家级基本水位监测站和省级行政区重点水位基本监测站宜建设站房。普通水位基本监测站 和水温基本监测站 根据需要 可建设站房。 5.4.2
21、 地质勘探孔设计 5.4.2.1 地质勘探孔设计按 以下要求: a) 地质勘探孔深度满足地下水监测井的设计要求; b) 地质勘探孔 应全孔取芯钻探(有准确地质资料时可以分段取芯),取芯率满足 DZ/T 0148相关 要求; c) 岩芯摆放 、 运输 和保存符合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 典型地层岩 芯 按照要求制作缩减样 。 5.4.2.2 每回次取芯完成后按照顺序摆放岩芯,填写岩芯标签,并及时进行地质编录工作。 5.4.2.3 监测井尽可能在取芯勘探孔原位扩孔或重新钻探施工,因特殊原因需要在不同点位实施时, 两个位置要属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且地层情况一致。 5.4.2.4 地质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复
22、杂的区域,地质勘探孔与地下水监测井宜逐井勘探设计。 5.2.4.5 钻探取芯 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国家级监测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井应进行全井 取芯 ; DB41/T 1850 2019 6 b) 省级监测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井宜进行全井 取芯 ; c) 市、县级 监测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井 可 进行全井 取芯 ; d) 具有井位详细地质资料时,地质勘探孔取芯标准可以降低。 5.4.3 水文测井设计 5.4.3.1 监测井(组)均应进行水文测井 工作 。 5.4.3.2 水文测井应进行 视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宜进行井径测量、井斜测量,地热监测井应 增加温度测井。 5.4.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1850-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1850 2019 地下水 监测站 建设 验收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