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41 T 1850-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486418       资源大小:2.49M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41 T 1850-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

    1、ICS 07.060 D 14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1850 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2019 - 06 - 17发布 2019 - 09 - 17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1850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3 5 选址与设计 . 3 6 地质勘探孔施工 . 8 7 水文测井 . 9 8 监测井施工 . 11 9 站房及附属设施建设 . 13 10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1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用

    2、表 样式 . 2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井设计书编写要求 . 25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井口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 26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站验收用表 . 27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监测站工程竣工报告书编写要求 . 30 DB41/T 1850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河南省计量科学 研究院 、河南 省水文水资源局、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张奇峰 、 王刚 、 张建良

    3、、 李利彬 、 景兆凯 、 秦国君 、 李洋 、 潘登 、 于丽 、 任胜 伟 、 张梦瑶 、 李莹 、 豆敬峰 、 肖航 、 谢山立 、 张予强 、 燕青 、 郑栋材 、 宋高举 、 范志勇 、 赵建粮 、 张领 、 张 秋冬 、 王盼盼 、 王欢 、 汪源典 、 李卫华 、 潘虹宇、焦宇洋、 师永霞 、 夏飞雪 、 许一川 、 续常胜 、 张娅 、 朱玉娟 、 张硕 、 米付生 、 张静 、 王晓飞 、荣富强 、陈新 、陆旭 、王振宇 。 DB41/T 1850 2019 III 引 言 为改变地下水监测在水资源 评价 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对滞后的局面,大幅度提高地下水监 测与信息服

    4、务能力,为经济社 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015年水利部、国土资源部 联合实施国家 地下水监测工程, 2016年河南省地下水监测工程开始实施。未来几年,我省将以国家 地下 水监测工程建设 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为契机,带动地方地下水监测网的建设,构建国家、 省、地市三级地下水监测网络。为 提高河南省地下水监测工程质量 ,规范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工作 , 特制定 本标准 。 DB41/T 1850 2019 1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的 术语和定义 、 总则、 选址与设计、地质勘探孔施工、水文 测井、监测井施工

    5、、 站房 及 附属设施建设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监测站的建设 与验收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296 管井技术规范 GB/T 51040 地下水监测工程技 术规范 CJJ/T 13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 DZ

    6、/T 0064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DZ/T 0148 水文水井钻探规程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270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DZ/T 02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T 0308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SL 61 水文自动 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SL 360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51040、 DZ/T 0270、 SL 360界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为了 便于 使用,以下 重复列出了 GB/T 51040、 DZ/T 0270、 SL 360中 的某些 术语

    7、和定义。 3.1 地下水监测站 为获取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泉流量、水质、水温等 数据而设置的 监测设施, 包括:监测井、 井口 装置、站房、 基本水准点 和校核水准点 水准标石 以及自动监测系统 。 3.2 地下水监测井 DB41/T 1850 2019 2 为获取地下水水位、开采量、水质、水温等监测数据而设置的水井,根据监测对象分为水温监测井、 水质监测井 、水位监测井、开采量监测井等 。 3.3 水位监测井 以监测地下水水位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监测 井。 3.4 水质监测井 以监测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监测井。 3.5 水 温 监测井 以监测地下水水 温 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监

    8、测井。 3.6 监测目的层 指选定监测的一个特定含水层或含水层组或段。 3.7 单层监测井 在一个钻孔中设施一个管井,对一个含水层或含水段进行监测。 3.8 多层监测井 通过对各含水层的分层止水和安装特定设备,可在一个井中对多个含水层或含水段的地下水进行分 层监测。 3.9 监测井结构 监测井孔身结构和井管结构的总称。 3.10 水文测井 在钻孔中研究地下水特点的各种物探方法。 3.11 成井工艺 钻孔、采集岩土样、排管、换浆 、清孔、安装井管、填充砾料、止水和固井以及洗井、抽水试验、 采集水样等工序的总称。 3.12 抽水试验 在水文钻孔或水井中进行抽水,取得含水层各种水文地质参数和各种水力

    9、联系等资料并检验止水和 洗井效果的工序。 3.13 监测井井口保护装置 在监测井井口安装的保护设施或装置。 3.14 主控项目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过程中 对 质量 和 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项目。 3.15 一般项目 DB41/T 1850 2019 3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4 总则 4.1 地下水 监测站建设 与验收的 内容包括: 选址与设计、地质勘探孔施工、水文测井、监测井施工、 抽水试验与水样采集、监测装置安装、 站房及 附属设施 建设 。 4.2 地下水 监测站类别应根据监测井性质分类确定 (泉流量监测站除外) ,监测井分类 如下 : a) 根据所监测地下水含水层的介质类型

    10、分为松散层地下水监测井、基岩裂隙水监测井、岩溶水监 测井; b) 根据监测动态要素分为地下水水位监测井、水质监测井和水位水质水温监测井; c) 根据监测方式分为人工监测 和自动监测。 4.3 地下水 监测站建设应遵循先设计后实施的原则。 4.4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应执行审核、批准制度。监测站的设计一经批准,应严格遵照执行。因特殊情 况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应经原设计审批机构批准。 4.5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应明确监测地下水类型、监测层位和监 测要素。水文地质与成井资料应齐全, 监测井坐标、高程准确,保护设施坚固,适宜水样采集、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与运行维护。 4.6 地下水 监测站信息应按照统一格式

    11、进入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监测站基本情况 表可参照 附 录 A中表 A.1填写 。 4.7 监测井根据监测含水层数量分为单层监测井和多层监测井。根据性质分为专用地下水监测井和非 专用地下水监测井。 4.8 对于多层含水层地下水系统 宜按含水层组实施 分层监测。根据条件可采用分层监测井组或一孔多 层监测技术。 4.9 地质勘探孔 施工宜全孔取芯,取芯困难的地层可采用捞取岩屑样代替 ,但需要水文测井辅助,以 准 确鉴别、划分地层。 4.10 岩土分类描述按 GB 50027执行。 4.11 地下水监测站验收分为单井验收、野外验收 、档案验收 和合同验收。验收 质量 等级 分为 优良、合 格和不

    12、合格 三级 。 验收按 下列规定执行: a) 单井验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监理和建设等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参加,对单个监测站的 地质 勘探孔施工、 监测井成井、功能性试验、 站房及 附属设施建设和原始资料等进行验收,验收比 例为 100%; b) 野外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 验收 专家参加,对一个标 段或多个标段的监测站完成情况进行验收,验收为抽查方式,抽查比例不低于 30%; c) 档案验收。 由建设单位组织, 设计、 施工、监理 等单位 的项目 技术 负责人参加,对 原始资料、 过程控制资料、影像资料和竣工资料等进行验收; d) 合同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

    13、计、施工、监理及相关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 验收 专家参加,对 合同完成情况和竣工资料等进行验收 。 5 选址与设计 5.1 站址确定 5.1.1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符合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划。 DB41/T 1850 2019 4 5.1.2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在充分收集区域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有关资料 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比选,科学论证,选择能够代表区域地下水特性的场地。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 结合 地面调查和物探方法确定站址 。 5.1.3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要根据地形地貌、周边环境、道路交通 、通讯、施工要求 等条件,选取方便 实施监测和运行维护的建设

    14、场地。 5.1.4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考虑区域内已建和在建的监测站、监测泉点 和其他监测点综合确定,合理 布置,避免重复建设。 5.1.5 地下水 监测站选址应广泛征求建设单位、项目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后确定。 5.2 地下水 监测站密度 5.2.1 地下水 监测站布置 原则如下 : a) 地下水 监测站密度的设计应在地下水调查及水文地质评价分区的基础上进行; b) 密度应能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和区域主要含水层,并能够反映所在区 域地下水的环境质量 状况 和地下水的空间变化,并兼顾供水水源地; c) 布设密度的原则为 地下水开采强度大的地区 密度大,一般地区密度小;城区密度大

    15、,农村密度 小;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密度大,非污染区密度小 ; d) 监测点应有代表性,兼顾实际采样的可行性、方便性,宜选取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 附近场 地 以及泉水布设监测点 ; e) 多层含水层区应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层监测 ; f) 作为区域 主要开采含水层 监测点数量不低于总监测点数量的 50%, 区域 主要开采含水层 以下的 监测点数量不高于总数量的 10%; g) 对于区域洪涝灾害具有重要影 响的岩溶流域宜布设监测点, 岩溶裂隙水监测点布设应考虑地下 水开发利用状况、裂隙水的类型及运动特征。 5.2.2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平原区、盆地)监测密度 参照以

    16、下推荐值: a) 省级地下水监测站按照 4.0点 /1000 km2 5.0点 /1000 km2布设; b) 地市级地下水监测站按照 5.0点 /1000 km2 6.0点 /1000 km2布设; 5.2.3 岩溶水监测 点仅在有供水意义的地区布设, 密度 参照以下推荐值: a) 地下水供水占 40%以上的区域,宜按照 2.5点 /1000 km2 3.6点 /1000 km2布设监测点 ; b) 有泉点出露的区域,优先 在泉点布设监测站,密度参照 5.2.3a) 。 5.2.4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监测 点仅在有供水意义的地区布设, 密度 参照以下推荐值: a) 地下水供水 占 40%以

    17、上、地质条件简单中等的区域,基岩裂隙水监测点密度宜按照 1.0 点 /1000 km2 1.5点 /1000 km2布设 ; b) 地下水供水占 40%以上、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基岩裂隙水监测点密度宜按照 1.5点 /1000 km2 2.0点 /1000 km2布设 ; c) 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区域 监测点可适当加密。 5.3 监测频率 5.3.1 监测频率 的设置 原则如下 : a) 监测频率应在地下水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地下 水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设定 ; b) 监测频率可以根据地下水变化情况调整,监测结果应能够 反应出地下水的变化趋势 ; c) 安装自动 化监测设备的监测井可根据需要

    18、设定监测频率; d) 区域发生可能影响到地下水变化的事件时,应 及时 调整监测频率。 5.3.2 水位监测频率 参照以下要求 : DB41/T 1850 2019 5 a)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监测频率 如下 : 1) 人工监测 水位、水温 宜 每月 6次; 2) 自动化监测 水位、水温 宜 每 4小时 1次。 b) 岩溶水监测频率 如下: 1) 人工监测 水位、水温 宜每 月 3次; 2) 自动化监测 水位、水温 宜 每 6小时 1次。 c) 基岩裂隙水监测频率 如下: 1) 对于丘陵和山区供水的水源区人工监测宜每 月 1次 ; 2) 在重点开采区人工监测宜每 月 3次; 3) 自动化监测宜

    19、 每 6小时 1次。 5.3.3 水温监测频率参照水位监测频率执行。 5.3.4 水质监测频率宜每年 2次。 5.4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 5.4.1 基本 要求 5.4.1.1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应在详细调查监测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背景调查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地 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已有监测网调查、地下水监测点(水井和泉点)的实地调查等。 5.4.1.2 地下水 监测 站设计应以监测对象和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要素为依据对地质 勘探孔、监 测井、井口保护设施、监测仪器以及辅助配套设施进行全面设计,内容应齐全、具体、科学、适用 。 5.4.1.3 地下水 监测站设计的重点是监测井设计,为保证目的含

    20、水层的监测效果 , 井深可以根据钻探 取芯揭露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整或变更。 5.4.1.4 地下水 监测站监测装置设计应根据场地交通、通讯、供电、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设 计。 5.4.1.5 新建场地或地质条件复杂场地,监测井施工前应进行地质勘探孔施工,查明地质结构、含水 层分布等水文地质条件,以优化监测井结构设计。 5.4.1.6 新建、改建的国家级、省级地下水水位监测站和地市级重点地下水水位监测站的监测井应进 行抽水试验 及水质采样 。 5.4.1.7 国家级基本水位监测站和省级行政区重点水位基本监测站宜建设站房。普通水位基本监测站 和水温基本监测站 根据需要 可建设站房。 5.4.2

    21、 地质勘探孔设计 5.4.2.1 地质勘探孔设计按 以下要求: a) 地质勘探孔深度满足地下水监测井的设计要求; b) 地质勘探孔 应全孔取芯钻探(有准确地质资料时可以分段取芯),取芯率满足 DZ/T 0148相关 要求; c) 岩芯摆放 、 运输 和保存符合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 典型地层岩 芯 按照要求制作缩减样 。 5.4.2.2 每回次取芯完成后按照顺序摆放岩芯,填写岩芯标签,并及时进行地质编录工作。 5.4.2.3 监测井尽可能在取芯勘探孔原位扩孔或重新钻探施工,因特殊原因需要在不同点位实施时, 两个位置要属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且地层情况一致。 5.4.2.4 地质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复

    22、杂的区域,地质勘探孔与地下水监测井宜逐井勘探设计。 5.2.4.5 钻探取芯 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国家级监测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井应进行全井 取芯 ; DB41/T 1850 2019 6 b) 省级监测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井宜进行全井 取芯 ; c) 市、县级 监测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井 可 进行全井 取芯 ; d) 具有井位详细地质资料时,地质勘探孔取芯标准可以降低。 5.4.3 水文测井设计 5.4.3.1 监测井(组)均应进行水文测井 工作 。 5.4.3.2 水文测井应进行 视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宜进行井径测量、井斜测量,地热监测井应 增加温度测井。 5.4.3.

    23、3 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条件特殊的地区,根据需要 可 增加其他水文测井方法。 5.4.3.4 监测井(勘探孔)钻孔应满足 水文测井 要求。 5.4.4 监测井设计 5.4.4.1 监测井设计 原则如下 : a) 监测井应坚持一井(组)一设计的原则 ; b) 监测井结构应为完整井; c) 监测 井结构设计 , 应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 1) 确定了地下 水 监测井的类别和监测项目 ; 2) 探明了地下水监测目 标含水层 (组)的厚度、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和地下水水质的腐蚀性 能 ; 3) 掌握了 地下 水监测井监测目标含水层 (组)的多年最低地下水位 。 5.4.4.2 监测井 设计 满足 以下

    24、规定: a) 监测井设计深度宜揭穿目标含水层(组),底部应封底 ; b) 监测井的 井管外径设计应不小于 159 mm,且满足 洗井、维护、 监测仪器 工作要求 ; c) 监测井监测目标含水层(组)厚度不大于 30 m时,应凿穿整个含水层(组);大于 30 m时, 应凿至多年最低水位以下 12 m。 5.4.4.3 监测井 孔 径 、管材、下管要求 按 SL 360执行 。 5.4.4.4 填砾 技术要求如下: a) 砾料应 选用磨圆度好的砂砾,以选用石英砾料为宜 , 砾料应用清水或蒸汽清洗; b) 砾料粒径应根据含水介质粒度确定,按 GB 50296 的 相关要求执行; c) 投砾 过程应连

    25、续记录填砾量和测量砾料面的位置,达到设计位置时终止填砾; d) 填砾高度宜高于滤水管顶端 5 m。 5.4.4.5 止水 技术要求如下: a) 监测井应进行永久性止水 , 止水材料宜选用优质粘土球或水泥等; b) 止水的隔水层(段)单层厚度不宜小于 5 m,充填粘土球垂向厚度宜高于止水层位顶板 2 m 3 m; c) 基岩监测井应采用水泥固井,对上部第四系松散含水层止水; d) 可采用管内外水位差法和压力法检验止水效果; e) 对一孔多井的井组,应通过抽水试验,根据相邻含水层水位、水质的差异进一步检验止水效果。 5.4.4.6 洗井 技术要求如下: a) 应根据井孔结构与井管材料、含水层类型综

    26、合确定洗井方法; b) 采用冲击钻进成井工艺,护壁泥皮不易清除时应采用空压机洗井方法 ; c) 在同一井中,宜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洗井,按 GB 50296 的 相关要求执行; d) 洗井结束后应对洗井效果进行检验。 5.4.4.7 封孔与固井 技术 要求如下: DB41/T 1850 2019 7 a) 监测井顶部应用粘土或水泥封孔 ; b) 在砾料(止水)顶面上宜投入粘土球至地面以 下 2 m,然后用水泥、石子等材料封孔 、固井至 地面,与井台相衔接; c) 固井材料应分层夯实,确保井口稳固。 5.4.4.8 抽水试验 技术要求如下: a) 监测井抽 水试验应在洗井质量达到要求后进行; b)

    27、井深 70 m内的监测井应开展 1个落程的定流量抽水试验,抽水稳定时间达到 24 h以上,并进 行水位恢复观测。井深大于 70 m的监测井宜开展 3个落程的定流量抽水试验,抽水稳定时间 分别为 8 h、 8 h、 16 h; c) 抽水试验结束后,应编制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表,包括:流量、水位(包括恢复水位)历时曲 线、稳定水位和流量关系 曲线、水质分析 成果、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成果、钻孔成果综合柱状图 等; d) 一孔多井监测井(组)抽水试验时应对其他层位同时进行水位观测; e) 试验结束后应测量井深,达不到要求应进行排渣 处理 。 5.4.4.9 水样采集 技术要求如下: a) 在抽水试验结束

    28、时采集水质分析样 ; b) 水样采集与保存按 DZ/T 0064.2 的相关要求执行; c) 需采集有机质分析水样的监测井,其抽水试验应采用专用水泵抽水取样; d) 根据需要可增加其他同位素样品、有机污染物和特殊组分的水样采集。 5.4.5 站房及附属设施设计 5.4.5.1 站房设计要求如下: a) 站房选址要符合当地政府规划 要求,适宜进行建筑施工 ; b) 站房场地地基稳定,必要时采取地基处理措施 ; c) 站房建筑面积不应小于 4 m2,站房内净高不应低于 2 m,并满足监测设施工作要求 ; d) 站房宜采用砖石混凝土结构,并设置门窗,配置照明设备。 5.4.5.2 附属设施 设计 要

    29、求如下: a) 监测井附属设施应根据监测功能和运行需要配置,满足监测仪器运行和保护要求; b) 监测井附属设施应配置齐全, 包含基座与井台,井口保护装置、标识牌、水准点。有特殊要求 时,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设施; c) 附属设施设计应明确所包含项目,并逐项说明附属设施的结构、规格、材料等级、质量标 准及 文字标识; d) 监测井附属设施设计应与监测井设计同步进行。 5.4.6 监测系统 设计 要求如下: a) 监测系统 性能 基本要求如下: 1) 所有监测站宜采用自动监测 , 采用自动监测的监测站,应作为自动监测系统设计的对象 ; 2) 自动监测系统应包括自动监测与采集子系统 、 自动储存子系统

    30、及自动传输与接收子系统 ; 3) 自动监测系统设计 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 SL 61的相关要求; 4) 自动监测系统选用的设备应经过国家授权质检或其他机构的产品型式 试验 检测。 b) 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传感器、遥测终端机、固态存储器; 2) 自动监测与采集 、传输 等设备 ; 3) 电源 、 电缆 、 避雷装置等辅助设备 。 DB41/T 1850 2019 8 6 地质勘探孔施工 6.1 施工准备 6.1.1 施工组织 内容如下: a) 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明确施工相关责任人 , 应设置机长、钻探技术负责、水文地质技术负责、 记录员和安全员 ; b) 建立

    31、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 ; c) 每个作业班组设置作业岗位人员,各负其责,分工协作 ; d)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1) 岗位责任制; 2) 技术交底制度 ; 3) 安全操作规程 ; 4) 机具维护维修制度 ; 5) 班前班后会交接制度 。 6.1.2 场地准备 工作如下: a) 详细踏勘场地,查明满足 施工的各项环境条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 b) 做好场地平整、施工道路整修、接通水电、开孔护口 、安全维护、安全警示 ; c) 做好塔基修建、设备安装调试、转盘水平及主动钻杆垂直效验等工作 ; d) 准备好钻探班报表、野外编录表、岩芯箱、岩芯标签等。 6.1.3 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

    32、控制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6.2 钻进施工 6.2.1 钻进施工基本要求如下: a) 孔位控制:监测井宜原位施工地质勘探取芯孔,地质复杂地段应原位施工地质勘探取芯 ; b) 进尺控制:为提高岩芯采取率,严格控制回次进尺,岩芯管长度不宜超过 4 m,严禁超管钻进 ; 软、流塑地层宜采用钢丝钻头、阀门式钻头钻进,提高岩芯采取率 ; c) 泥浆维护:按照相关规程加强对泥浆的维护管理,泥浆参数控制在规定 范围内。在供水水源地 及其他敏感地段施工时宜采用套管护壁钻进减少井液漏失 ; d) 按照钻探顺序和回次摆放岩心 ; e) 钻探施工中按要求填写班报表、野外编录表、钻探日志等。 6.2.2 原始资料记录

    33、 要求如下: a) 做好钻孔各项原始资料的记录与整理工作,钻探班报表可参照 附录 A中表 A.2填写 ,当天及时 记录并完成整理 ; b) 各项原始资料由专人负责,提交的班报资料应真实、准确、工整,严禁篡改钻孔原始资料及数 据 ; c) 岩芯标签分为回次标签和分层标签,应准确反映地层垂向变化和地质分层情况 ; d) 发生钻探事故时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准确填写事故处理记录,作为原始资料存 档,注明事故发 生原因、处理过程、处理措施和实际效果,由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签字 ; e) 终孔验收后,应及时将各种原始资料立卷存档。 6.2.3 岩芯(屑)采取 要求如下: a) 采用回转正循环钻进法取芯时符合下列

    34、要求: 1) 黏性土和完整基岩平均采取率应大于 70%,单层采取率不少于 60%; DB41/T 1850 2019 9 2) 砂性土、疏松砂砾岩、强风化基岩、破碎带平均采取率应大于 40%,单层不少于 30%; 3) 无岩芯间隔一般不宜超过 3 m, 对于取芯特别困难的巨厚 (大于 30 m)卵砾石、流砂层、 溶洞充填物和基岩强风化带、破碎带无岩芯间隔不宜超过 5 m, 最大 不超过 8 m; 4) 当采用水文 测 井验证时, 岩芯 采取率可以放宽 ; 5) 岩芯 采取率的计算应以实际钻进岩层为准 , 无充填的溶洞 、 废矿坑及其他允许不采取岩芯 段不参与计算 ; 6) 破碎基岩或构造带钻进

    35、,取芯困难时可采用取芯结合井下电视方法获取地质资料。 b) 采用反循环钻进连续取芯法 钻进时,要及时对地面接收的岩土样进行地层描述与编录,按钻孔 设计要求留取缩减样,并按要求进行 水文 测井 ; c) 当采用气、液动冲击器钻进时,可按钻孔设计要求定层定深进行取样、取芯钻进 ; d) 当采取机械冲积钻进时,对于含水层每 2 m 3 m取样 1个;非含水层每 3 m 5 m取样 1个; 样品数量应满足颗粒分 析和鉴别地层的要求 ; e) 具有地区代表性的钻孔应通孔取芯,并按要求留取缩减样。 6.3 地层鉴别 与地质编录 6.3.1 在钻进中,现场鉴别勘探孔揭露的各岩土层的岩性名称、并记录相应深度

    36、。 6.3.2 当有采集岩土样要求时,应根据采集的岩土样鉴别各岩土层的岩性、深度 。 6.3.3 松散层岩土的定名 应符合 GB 50027的规定 。 6.3.4 钻探地质编录应及时记录、汇总、整理钻探班报原始记录的水文地质和其他异常现象,并及时 分析研究。 6.3.5 当天应对所取岩芯(屑)进行详细地质编录,主要包括:地层岩性、颜色、气味、含水量、矿 物成分、颗粒直径组分,可塑性等描述。 6.3.6 同一项目野外地质编 录格式应统一,可参照 附录 A中表 A.3填写 。 6.3.7 地质编录资料应作为野外原始资料建档存档。 7 水文测井 7.1 一般规定 7.1.1 所有监测井应进行水文测井

    37、工作。 7.1.2 根据岩性的复杂程度和钻孔深度确定水文测井成果曲线的比例尺,井深小于或等于 300 m的宜 采用 1:100或 1:200;井深大于 300 m的宜采用 1:500。 7.1.3 松散层监测井应进行视电阻率测井(顶部梯度和底部梯度电阻率测井、电位电阻率测井)、自 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基岩监测井应进行视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测 井或伽玛 -伽玛测井等。地热监测井应增加温度测井。 所有监测井 宜 进行井斜测量 和 井径测量。 7.1.4 对测井曲线应进行现场解译,根据岩芯、岩屑样品进行校核,结合区域水文地质剖面等因素, 最终确定综合解译成果。 7.1.

    38、5 曲线图头或记录本上,应及时、准确 、齐全、清楚的进行原始数据的填写和记录。主要内容应 包括:钻孔编号 、井径和套管情况、曲线名称、深度比例或采样间距、横向(测量)比例及有关数据、 源强、源距、时间常数、起止深度、零记号到测量点长度、测量日期和测量负责人等。 7.1.6 相邻两记号间表现在记录纸上的深度总误差不得超过 2%。 7.1.7 曲线的开始和终止部分,不得漏掉记号,曲线中部不能连续漏记两个记 号。 7.1.8 其他按照 DZ/T 0181相关要求执行。 DB41/T 1850 2019 10 7.2 水文 测井方法 水文 测井方法 参照 附录 A中表 A.4选择 。 7.3 施工准备

    39、 7.3.1 测井前应了解钻孔所在位置、交通情况、钻孔编号、孔深、井液性质、液面高度、孔内安全等 施工条件和具体的测井任务。 7.3.2 了解区域地质条件,取得钻孔的地质柱状图,认真分析地质、钻探资料。 7.3.3 对仪器设备、车辆、磁介质等进行检查。 7.3.4 在测井场地妥善安放测井仪器设备,牢靠固定井口滑轮和绞车,并使两者保持一定的通视距离 (可在 10 m左右)。 7.3.5 探头下井前,应对仪器性能是否正常作必要的检查。 7.4 测井施测 要求 7.4.1 数字测井 技术要求如 下: a) 数字测井采样间隔和提升速度见表 1; 表 1 数字测井电缆提升速度 深度比例 采样间隔 cm

    40、提升速度 m/h 1:50 2.5 5 90 360 1:200 10 20 360 720 1:500 20 50 900 1800 b) 电缆和井口和滑轮应保持清洁,防止结冰,电缆提升速度应保持恒定 ; c) 数字测井仪所记录的监测曲线打印不合格或对磁介质收录质量不起监视作用,则有效磁介质数 据应在现场回放检查,并作为数据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7.4.2 视电阻率测井应使梯度和电位测井曲线能兼顾分层定厚和估算渗透及其侵入带的真电阻率。 7.4.3 自然电位测井应重视测量技术条件,压制干扰,在循环井液后优先测量,以防基线偏移。电极 距离重锤应大于 2 m,下井前擦洗干净。地面电极应放在参考电

    41、位稳定的地方或与套管连接,宜在纯泥 岩层上选区极限并保证正负极正确。 7.4.4 自然伽马测井 、 伽马伽马测井 、 中子伽马测井 和 中子测井 、 声速测井 、 超声成像测井 等其他测 井方法 按 DZ/T 0181执行 。 7.4.5 井径测量 应用标准电阻标定下井电流。曲线上反映的井径值不允许出现小于仪器腿合拢时的数 值。当井内有套管时,应在套管中测量 20 m,其测量值与已知井径值相差不应超过 1.5 cm。 7.4.6 井温测量 井温测量 实施要求如下: a) 应用标准电阻标定下井电流,电流变化不得超过 2.5%; b) 仪器应在下放时测量,移动速度 按照表 1中测井速度的下限执行

    42、; c) 简易测温应在其他测井方法前进行 ; d) 地热测 井应在测井前后各测一条井温曲线; e) 稳态测温要求井内无流体活动,并在井液静止 1 2昼夜 后进行。需要测两条以上的井温曲线 时,其间隔保持 12 h 24 h,相邻井温曲线相差不应超过 0.5 。 7.4.7 井斜测量 井斜测量 实施要求如下: DB41/T 1850 2019 11 a) 根据 测量目的 确定测量间距,一般在直孔中为 20 m 50 m,斜孔中为 10 m 20 m。测量中不 得漏测测点; b) 方位测量应离开套管 10 m进行; c) 如需下放测量时,应下放到定点深度以下 3 m 5 m后,再提升到预定深度进行

    43、测量; d) 相邻测点间,方位角变化大于 20,倾角变化大于 2时,应加密测点。 7.5 测井成果提交 7.5.1 测井结束后,应及时编制钻孔测井综合柱状图,并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图表格式提交正式单 孔解释成果。 7.5.2 项目测井工作结束 后,应及时编写测井成果报告,审查后提交资料部门。测井原始资料应及时 归档,并在报告中注明归档资料的内容和归档单位名称。 7.5.3 如工区或项目的测井工作量很少,可只提交测井成果说明书并附钻孔测井综合成果图。 7.5.4 测井 报告编写 应包括如下内容: a) 项目名称、任务来源、测井任务、工作期限、区域地质、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地质效果 ; b) 地质勘

    44、探情况 ; c) 测井的方法、工序流程及技术措施 ; d) 测井工作质量评定 ; e) 测井成果解释的依据和应用情况 ; f) 本次测井工作的经验、教训及建议 ; g) 附钻孔测井综合成果图及其他有关图表 。 8 监测井施工 8.1 一般规定 8.1.1 监测井应按照设计施工,因水文地质条件或其他原因需要调整监测井结构时, 应 经设计单位和 建设单位认可。 8.1.2 钻探机具及钻进方法工艺的选择应满足监测井设计要求,并适合场地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8.1.3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结合监测井工程特征编制监测井施工设计 书,设计书内容可参照附录 B。 8.1.4 钻

    45、进施工按 DZ/T 0148和 DZ/T 0017的相关要求执行。 8.1.5 施工前应建立安全保证体系,施工中应采取有效安全保障措施,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8.1.6 施工中应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控制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8.2 施工要求 8.2.1 施工前准备 工作如下: a) 由设计和施工相关人员共同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施工条件,查明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和地面 建(构)筑物、空中电线等分布情况,确定监测井井位,保证施工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和操作空 间 ; b) 平整场地,并做到路通、水通、电通(或者备好机械动力设备) ; c) 根据监测井结构设计图和监测井施工任务书的要求,选择 适宜的钻机及相关配套设备,备足所 需管材、滤料和止水材料及其他材料 ,并运至现场 ; DB41/T 1850 2019 12 d) 钻机及附属配套设备的安装符合说明书及


    注意事项

    本文(DB41 T 1850-2019 地下水监测站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