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1663-2010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pdf
《DB37 T 1663-2010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1663-2010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7 B 0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16632010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on Auricularia polytricha in woodland 2010 - 08 - 31 发布 2010 - 10 - 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 T 16632010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鱼台县农业局、蒙阴县科
2、学技术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张海兰、薛保华、李保来、张柏松、单洪涛、黄春燕、郭惠东、王向 阳。 DB37/ T 16632010 1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良好农业规范林地栽培毛木耳( Auricularia polytricha)的产品质量、基地选择与 管理、生产技术、生产投入品管理和有害生物防控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林地毛木耳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
3、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276 农药
4、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DB35/658 毛木耳菌种 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6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2号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3 质量要求 3.1 感官要求 耳面呈黑褐色、浅褐色、紫色或紫红色,有光泽,耳背密布较均匀灰白色或酱黄色绒毛,朵片完整, 大小均匀一致,耳片厚、耳基小,无异味,无虫蛀,无霉烂。不得混入动物毛发和排泄物、碎耳基、菌 DB3
5、7/ T 16632010 2 料、泥土、沙石及金属物等杂质。 3.2 理化和卫生要求 符合 GB 7096 和 NY/T 749 的要求。 4 基地选择与管理 4.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符合 GB 3095、GB 15618 和 NY/T 391 的要求。 4.2 基地选择与配置 4.2.1 基地选择 基地宜选在地势平坦、向阳避风、水源充足、土质清洁、无污染、排水通畅的林地,远离工厂、禽 畜场、垃圾场、废菌料堆等,并避开公共场所、公路主干道、生活区、原料仓库。生产区的堆料场、制 种、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及出耳区、产品晾晒区、仓库区合理分区。 4.2.2 栽培设施 4.2.2.1 发菌
6、培养室 接种后的菌袋置于培养室或大棚培养。发菌培养室要保持地面干燥、清洁、避光,冬暖夏凉、易于 通风换气。在放菌袋前,内壁用石灰水粉刷,地面撒石灰粉。 4.2.2.2 出菇场所 采用林间露地或简易荫棚栽培出菇。郁闭度较高的林地,可采用林间露地平畦栽培,以排灌方便、 场地清洁、无杂草为宜,排袋前将林地进行整平、作畦、浇水、消毒处理。郁闭度较低的林地,可采用 林间简易荫棚平畦或墙式栽培,荫棚用竹杆、遮阳网、草帘等材料搭建,棚顶为秸草或遮阳网,棚四周 敞露,墙式栽培荫棚需在耳棚顶部每隔3m开一个50cm50cm的通气窗。耳场地面可铺设草帘、塑料编织 袋等保湿材料,并设置管道自动喷水系统装置。 4.2
7、.3 工作室 基地建有工作室,室内配备桌、椅、水、电等,放置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 并设有清洁卫生的盥洗间。 4.2.4 仓库 基地应备有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的专用仓库,存放施药器械、农药、化肥等;备有农药配制量 具、人员防护服、急救箱、灭火器等,建立农药、肥料进货、出货记录。 4.2.5 废物收集设施 基地设有农药空包装和垃圾等废物收集设施。 4.2.6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4.2.6.1 危害分析 DB37/ T 16632010 3 主要危害为霉菌污染、流耳病、菌蚊、跳虫、螨害、线虫、蛞蝓等有害生物。 4.2.6.2 关键控制点 生产期间林地栽培场所的温度、湿度、光
8、照强度管理及病虫杂菌的环境控制。 4.2.6.3 控制措施 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a) 所选林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通过人工控制能够满足毛木耳的生长需要。在生产前对栽 培场地、设施进行全面灭菌、除虫,清理废菌料、烂耳、虫耳等杂物,保持环境整洁; b) 将周围杂草、落叶、碎石清除干净,沿四周撒上生石灰粉; c) 每季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料,对耳场进行消毒,并开展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 用。 4.3 基地管理 4.3.1 基地档案 每个林地栽培场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和病 虫害防治等内容,提供毛木耳生产所涉及的各环节的溯源记录。记录档案
9、保留 3 年以上。 4.3.2 基地环境监测 新建基地应由具有资质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评价符合国家标准后, 方可进行毛木耳生产。每隔 23 年,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重新进行环 境质量监测和评价。 4.3.3 基地平面图 面积较大的基地制作平面分布图,用来制定栽培方案和周年生产计划等。 4.3.4 基地隔离防护 基地周围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以保护基地,防止外源污染。 5 栽培季节 12 月至翌年 2 月份制袋,4 月上旬至 10 月上旬出耳。 6 品种选用、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6.1 品种选择 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从具有相应资质的
10、供种单位引进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 定委员会登记,适于山东省栽培,出耳及转潮快、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毛木耳品种。可根据市场需 求选择不同类型品种(白背木耳或黄背木耳)。使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的毛木耳菌种,应执行农业转基 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 6.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 DB37/ T 16632010 4 毛木耳菌种的生产过程应符合 NY/T 528和NY/T 1731 的要求。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NY/T 1742和 DB35/658的规定。母种外观洁白、纤细、均匀、平整,呈绒毛状平贴培养基生长,无角变,菌落边缘整 齐,变色均匀,无杂菌菌落;培养基不干缩。生产种要求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
11、菌,菌龄适宜,无 老化现象。 7 生产技术要求 7.1 培养料配方 毛木耳栽培料配方宜选用: a) 配方 1:棉籽壳 56%,玉米芯粉 30%,麦麸 12 %,石膏粉 1.2%,磷酸二氢钾 0.5%,尿素 0.3%; b) 配方 2:棉秆粉 75%,麦麸或大米糠 18%,玉米粉 5%,石膏粉 1%,轻质碳酸钙 1%; c) 配方 3:花生茎蔓粉 53%,棉籽壳 22%,麦麸 15%,棉饼粉 5%,玉米粉 4%,石膏粉 1%; d) 配方 4:阔叶树木屑 50%,棉籽壳 26.5%,麦麸或大米糠 20%,石膏粉 1.2%,轻质碳酸钙 1%, 尿素 0.3%,蔗糖 1%。 以上配方料水比均为1+1
12、.5左右,使培养料含水量达60%65%。 7.2 拌料装袋 人工拌料时先干拌、后湿拌,拌混均匀,培养料拌匀后堆闷2h,装袋前再翻拌一次。或用拌料装袋 机拌料装袋。选用聚丙烯或耐高温低压聚乙烯折角筒袋,规格为17cm33cm,袋厚0.04mm0.05mm,每 袋装干料450g左右,用细线绳扎紧封口。 7.3 灭菌接种 在0.15Mpa压力下灭菌2.5h或1 00常压灭菌12h。灭菌时,压力上升的速度和排气的速度不宜太快, 以免损坏塑料袋。灭菌后将菌袋移出自然冷却至35以下,及时在接种箱(室)内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 进行接种。每袋接入菌种10g左右。 7.4 发菌管理 在培养室地面上用砖排建墙基,将
13、接种后的菌袋按“井”字型交错堆叠起来,每堆78层,或将菌 袋堆成墙式。接种后5d7d,袋内温度以3035为宜,使菌丝在适宜温度下加快萌发。一般发菌15d 以后,袋内温度控制在30以下。在发菌期的前20d主要进行遮光、控温管理。发菌20d以后,袋内温度 控制在28以下,并注意通风换气。在培养后期,控制袋内温度在2325。控制发菌培养室内光照 接近黑暗,保持空气清新,每天开门窗通风30min60min。 7.5 出耳管理 7.5.1 催耳管理 如栽培较早,菌袋发满菌后,可让菌袋在 20(袋内温度)条件下继续成熟培养,不宜受低温冷 害,也不宜在不适于耳蕾分化的环境温度下提早出耳。至 4 月上旬,当环
14、境温度在 20以上时,可开 始排袋、割口、促蕾操作,耳蕾分化形成后,可在 1830环境温度条件下出耳管理。 7.5.2 出耳方式选择 7.5.2.1 林地菌畦出耳 在速生杨林、板栗林等行间空地整畦,畦面稍低于地面,菌畦整平后撒一层石灰粉,灌浇一次大水, 待水渗下后再晾 2d3d,在畦面上铺湿河砂 1cm2cm,撒上一层石灰粉,上面铺草帘、编织膜或地膜, DB37/ T 16632010 5 再喷一遍 0.2%的高锰酸钾溶液。将菌袋口平整剪下,然后倒置于畦床上,袋距约 10cm,均匀直立排列 在菌畦内,每 m 2 摆袋约 20 个,上面盖草帘,用喷雾器喷水保湿。而露地出耳菌畦根据气候常用塑料小
15、拱棚或遮阳网保湿。 7.5.2.2 荫棚墙式出耳 将林间地面整平,铺 3cm 厚的河沙,用砖砌成墙基,在棚内喷洒 5%石灰水消毒。然后将菌袋依次 堆放在墙基上,共堆 1012 层,墙间距 90cm,墙顶用不透光材料覆盖。堆墙后在菌袋两端用消毒针扎 微孔,每面约 30 个,以增加氧气供应,或在菌袋两端各开 4 个“V”字形口,进行催耳。菌墙两侧在通 氧和光诱导作用下,7d 左右即出现耳芽,进行出耳管理。 7.5.3 出耳期管理 7.5.3.1 耳芽发生期 林地平畦菌袋立排出耳,开口前给予可见光刺激 5d7d,用 0.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菌袋外表消毒, 用消毒过的刀片,在塑料袋周围均匀开“V”字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1663-2010 良好农业规范 林地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1663 2010 良好 农业 规范 林地 木耳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