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pdf
《DB36 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6 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7.080.20 B31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 The Production Procedures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2015 - 01 - 23 发布 2015 - 04 - 20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 T 8232015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栽培场所 . . 2 5 生产原料 . . 4 6 栽培季节 . . 4 7 菌袋制作 . . 5 8 发菌 . . 6 9 搔菌 .
2、 . 6 10 催蕾 . . 6 11 出菇管理 . . 7 12 病虫害防治 . . 8 13 采收与加工 . . 9 14 生产档案管理 . . 10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金针菇生产原材料质量要求 . 11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国家在食用菌生产上登记使用的农药 . 1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及农药使用量 . 13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金针菇生产环境、接种器具可选用的化学消毒剂 . 14 附录 E(资料 性附录) 商品金针菇分级标准 . 15 附录 F(资料 性附录) 金针菇生产管理档案记录 . 16 DB36/ T 8232015 II 前 言 本标
3、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创新生物科技研究院、安远县天华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时珍、阮晓东、李月桂、阮周禧、陈强、黄巧珍、黄巧平、刘正德、黄本素、 梅跃明、黄本应、王集进、赖伟红、刘正良。 DB36/ T 8232015 1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针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栽培场所、生产原料要求、栽培季节、菌袋制作、发菌、 掻菌、催蕾、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生产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季节性栽培和工厂化栽培的金针菇生
4、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10463 玉米粉 HG 2940 饲料级 轻质碳酸钙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
5、8-2007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2号) 茄果类蔬菜等 55 类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目录 (农办质 20128 号) 3 术语和定义 NY/T 528规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色金针菇 White mushroom 子实体为白色或乳白色的金针菇。 3.2 黄色金针菇 Yellow mushroom 子实体鲜品为谈黄色至黄色的金针菇。 3.3 DB36/ T 8232015 2 异味 Smell 指金针菇特有气味之外的其它气味。 3.4 切头菇 The cut ting head mushroom 切除菇柄基部,成为均
6、可食用菌产品的全针菇。 3.5 原基 Primordia 菌丝体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后,扭结形成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质。 3.6 搔菌 Scratch bacteria 出菇前,用带齿的铁皮,把基质表面的菌苔、菌丝和菌被耙掉,刺激菌丝生长,促进扭结形成原基。 3.7 催蕾 induction of pin heading 采取控制温度、湿度、通风、调控光照等方法来促进原基形成菇蕾的技术措施。 3.8 有害物质 Harmful substrate。 培养料中或菇体上有毒、有害物、及其它影响食用安全卫生的物质。 3.9 金针菇 Flammuli na velutiper Fr Sing
7、 金针菇在植物分类学上, 属于担子菌纲, 伞菌目, 口蘑科, 金钱菌属。 学名学名Collybia velutipes (Curt. Fr.)Quel。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朴菇、冬菇、朴菰、冻菌、金菇等,英文为: Enoki Mushroom。 4 栽培场所 4.1 场所与布局 4.1.1 场所环境 金针菇栽培产地环境应符合NY 5358-2 007中3.1的要求。应远离有毒有害污染源(工矿企业三废、 禽畜舍、垃圾场等),距医院、学校等3km以上。水质应符合GB 5749要求。 4.1.2 栽培场所布局 金针菇栽培场的区域划分以方便操作,高效栽培为原则。生产区和原料仓库、成品仓库、
8、生活区应 严格分开。生产区中拌料区、装料区、灭菌区、冷却区、接种区应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其中灭菌区、 冷却区、接种区应紧密相连。原料仓库应设在下风口。 4.1.3 季节性栽培 DB36/ T 8232015 3 4.1.3.1 菇房要求 宜坐北朝南,具有防雨、遮阳、挡风等基础设施。屋顶应有覆盖物和隔热性能;墙壁应坚固、平滑, 便于清洗、消毒;地面应坚实、平整,有利于栽培管理和采收管理。菇房的面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而定。 4.1.3.2 春季栽培 金针菇栽培袋生产安排在室内出菇温度能降到13 以下应提前40d进行,这时外界气温较高,发菌室 应适当采取降温措施,白天不通风戓少通风,夜间通大风。 如
9、果温度较低,应适当摆放大垛,将温度控制在 2025。 4.1.3.3 秋季栽培 秋季气温低对发菌不利, 可通过掀草帘、有条件可采取加温,还可采用堆积方法,使之间的温度来 调节,提高发菌温度, 将栽培袋紧排在一起 , 排与排之间少留空隙,堆垛高可8袋10袋, 使温度控制 在25以下, 这时应注意发菌室内的通风。 4.1.4 栽培层架 采用竹木、不绣钢、方钢、角铁架等制成的,搭建层架,架设5层6层,下层距地面20 cm30 cm, 层高间距45 cm50 cm,靠墙单边的菌床宽为60cm70 cm, 中间菌床宽度为110cm130cm、最高层距顶 棚 70 cm90 cm、过道宽80 cm90 c
10、m。 4.2 工厂化栽培 宜坐北朝南,每间菇房占地面积为70 m 2 130 m 2 为宜。 4.3 菇房建设 4.3.1 菇房设施 菇房墙体采用彩钢泡沫夹心板建成,内墙厚度8cm10cm, 房顶宜用13cm15cm, (房顶也可用挤塑板或泡 沫板建造) ,增强保温和隔热性能。 4.3.2 栽培层架 层架设5层6层、底层与地面距离20 cm30 cm、两边操作的栽培架宽度为120 cm130 cm、单边 操作栽培架宽度为60 cm70 cm、顶层栽培架距屋顶100 cm120 cm、栽培架之间的通道70 cm80 cm。 4.3.3 通气设施 菇房安装6台排气扇规格为40 cm40 cm(外有
11、带百叶扇),墙上方安装3台,墙壁下方安装3台5 台。 4.3.4 降温设施 每间菇房占地面积70 m 2 90 m 2 ,应安装一台7.5 HP(17430 W) 10 HP(23240 W)制冷机及配套的风 机; 每间菇房占地面积为90m 2 130m 2 ,应安装一台10HP(23240W)13 HP(30122 W)制冷机和配套的风机。 4.3.5 光照设施 每间菇房应安装40W节能灯18盏20盏,或安装相应亮度的白色LED灯带。 DB36/ T 8232015 4 4.3.6 水分调节设施 每间菇房的每架底层下面, 要安装与栽培架长度相等长的硬塑料水管, 直径为15 mm20 mm,
12、并将 水管错位打孔, 孔直径0.3 cm0.5 c m, 孔与孔之间距离15cm20cm。 5 生产原料 5.1 培养基质要求 5.1.1 应符合 NY 5099 及附录 A 要求。 5.1.2 原辅材料应选用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5.1.3 选用秸秆、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作为原料,在收获前或生产前 2 个月不能施用高毒农药。 5.2 栽培配方 配方如下: a) 杂木屑 60%,麸皮 25%,玉米粉 5%,豆粕 8%,石膏 1.5%,石灰 0.5%,含水量 63%65%,pH 值 7.08.0。 b) 棉籽壳 75%,麦麸(或米糠)15%,豆粕 7%,蔗糖 1%,碳酸钙 1
13、.5%,石灰 0.5%,含水量 63% 65%,pH 值 7.08.0。 c) 棉籽壳 40%,杂木屑 30% 麦麸(或米糠)22%,玉米粉 5%,蔗糖 1%,碳酸钙 1.5%,石灰 0.5%, 含水量 63%65%,pH 值 7.08.0。 d) 杂木屑 60%,麦麸 20%,玉米芯 16%,碳酸钙 1%,蔗糖 1%,石膏粉 1.5%,石灰 0.5%,含水量 63%65%,pH 值 7.08.0。 e) 稻草 50%,麦麸 25%,玉米芯 22%,蔗糖 1%,碳酸钙 1.5%,石灰 0.5%,含水量 63%65%,pH 值 7.08.0。 f) 杂木屑 39%,玉米芯 32%,麦麸 20%,
14、豆粕 7%,蔗糖 1%,碳酸钙 1.5%,石灰 0.5%,含水量 63% 65%,pH 值 7.08.0。 5.3 生产用水 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自来水、泉水、井水等,水质应符合GB 5749规定要求。 5.4 栽培种 菌种应符合NY/T 528的要求。 5.5 栽培容器 应选择(17cm18cm)(35cm37cm)0.005cm高压聚丙烯塑料袋作为栽培容器,塑料袋要求 厚薄均匀、抗涨强度大、底部密封性好,并符合GB 9688规定的要求。 5.6 化学药剂 应符合GB 4285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选用国家已登记可在食用菌上使用的农药产品, 参见附录 B、
15、附录 C。 6 栽培季节 DB36/ T 8232015 5 6.1 季节性栽培 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接种和出菇时间。季节性春季栽培当年10月次年1月 制菌袋,当年11月次年3月出菇;秋季栽培当年9月12月制菌袋,当年11月次年4月出菇。 6.2 工厂化栽培 有控温条件下的菇房,可周年生产。 7 菌袋制作 7.1 拌料 按培养料配方比例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将棉籽壳、玉米 芯提前1 d2 d进行预湿, 并加入1 % 2%的石灰粉;红糖在使用前用温水融化后加入料中,配制时先将各种原辅材料混合均匀,按料水比 1:1.251:1.35的比例缓慢将水加入混合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63 %
16、65 %,灭菌前pH值8.09.0。 7.2 装袋 采用高压聚丙烯塑料袋装料,规格为17cm(35cm37cm)0.00 5 cm,或18cm(35cm37cm) 0.005 cm,用装袋机装袋, 将培养基质填装到栽培容器中, 上紧下松, 中间打穴 (洞) , 装料高度18 cm 20 cm,每袋装湿料1250 g1350 g,装完料的塑料袋后套上套环和套盖。 7.3 灭菌 7.3.1 常压灭菌 将料袋放入常压锅内进行灭菌,一般起火 3 h4 h,当锅内温度达到 100 , 保持 23 h25 h, 待袋温降到 90时出锅,及时移到已消毒的冷却室。 7.3.2 高压灭菌 当高压灭菌的压力表升至
17、0.05 MPA放气,气压再升至1.5压力时,保持3 h4 h,灭菌结束,待袋 温降到100时出锅,及时移到已消毒的冷却室。 7.4 冷却 将灭菌的料袋移到已消毒的冷却室,料袋内温度冷却至27以下时,移入接种室(无菌室)接种。 7.5 接种 菌种应符合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要求。 7.6 菌种质量 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 7.7 接种要求 7.7.1 接种室、接种箱、器具应清洁、干燥,可用化学药物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方法见附录 D。 7.7.2 应掌握菌丝走满袋 3 d5 d,菌种的菌龄 35 d40d。 7.7.3 接种箱采用气雾消毒剂消毒 30 min40 min,每平方用量为 4
18、g5g。 DB36/ T 8232015 6 7.7.4 无菌室可采用紫外线、臭氧机消毒 10 h12 h,关闭后方可接种。 7.7.5 超净工作台采用紫外线消毒 30 min40 min。 7.7.6 将接种工具等放入接菌室(接种箱)进行消毒。 7.7.7 每瓶(袋)栽培种接 25 袋30 袋栽培袋。 8 发菌 8.1 培养室消毒 8.1.1 培养室在使用前打扫、清洗干净,干燥,应提前 4d5d,喷洒杀虫剂,关闭门窗,用气雾消毒 剂熏蒸消毒 6 h8 h ,使用杀虫剂应符合 GB 4285 和 GB 8321(所有部分)旳规定。 8.1.2 培养室应提前 2d3d 用漂白粉溶液(漂白粉 10
19、0 g 加水 10 kg)进行清洗消毒 ;或用新洁 尔 灭溶液(新洁尔灭 500 g 加水 10 kg)进行清洗消毒。 8.2 菌袋培养 培养室要求环境干燥、防潮、避光、通风、保温,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培养室在使用前要彻 底进行清洗干净、消毒。 8.3 菌袋堆放与管理 8.3.1 接种后的菌袋移入消毒后培养室,采取墙式堆叠排放,堆放高度应根据气温情况而定,气温高 时准放 5 袋7 袋,气温低时可堆放 8 袋10 袋。 8.3.2 接种后的菌袋排放黑暗的培养室培养,温度保持在 2325。空气相对温度 75%以下,菌丝 长满袋需 30d35d。 8.3.3 接种后 7d10 d 应检查菌袋,
20、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在整个培养期间, 发菌周期应检查 2 次 3 次, 发现污染袋,应及时处理。 8.3.4 菌袋长满袋后,当菌丝转为微量的黄色水珠,可见基质重量减轻时,培养周期 35d40d, 达到 生理成熟。 9 搔菌 9.1 栽培菌袋的营养料必须长满菌丝,菌袋发菌走满后,继续培养 5d7d。 9.2 将生理成熟菌袋套环棉塞取下,笠袋摆放床架上。 9.3 菌丝长满瓶(袋)后开始搔菌,将料面轻刮一遍,应将菌袋表面轻轻耙剔 0.5cm0.8cm 的老菌种块 和表层老菌种块和菌皮,刺激原基形成,子实体形成多而整齐。 9.4 季节性栽培菇房(棚)每天通风 2 次3 次,揭膜通风 1 次2 次,每次
21、30 min40 min,揭膜应 在菇房(棚)通风后进行。7d9d 有大量菇蕾发生。 9.5 季节性栽培,当菌袋表面出现棕色液滴时即催蕾。房(棚)温应控制在 813,并把塑料膜撑 起,高 10cm20cm,相对湿度控制在 80%85%。 9.6 搔菌后培养基表面的菌丝接触到空气,促进菌丝恢复生长,能在整个培养料表面形成原基。 9.7 搔菌期温度 1015, 空气相对湿度在 85%90%, 要适当散射光照, 毎天通风 3 次5 次, 8d 10d 可形成菇蕾。 10 催蕾 DB36/ T 8232015 7 10.1 预冷 菌丝长满袋后,经过搔菌后,移入812,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的栽培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6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 823 2015 金针菇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