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 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pdf
《DB22 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2 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07.040 A 78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matic monitoring of national geoinformation 2019 - 05 - 27 发布 2019 - 06 - 17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019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基础测绘院。 本标准起草人:薛晓轩、孙凯、冮宏军、徐凯、李德林、王闯、李铭博
2、、张宇、任洪臣。 DB22/T 30192019 1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的对象和内容、基本要求、 工作流程和上交资料。 本标准适用于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CH/T 1
3、015.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 10000 1:50000 生产技术规程 第 3 部分:数字正射影像 图(DOM) CH/T 1004-200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 thematic m onitoring of national geoinformation 综合利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对专项的自然、人文等地理要素进行 监测。 3.2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 interpreting sa mple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用于辅助遥感影像解译收集获取的地
4、面实景照片和对应的遥感影像等样本数据。 3.3 地表覆盖 surface mulching 地表要素覆盖的范围。 3.4 地理国情要素 elements o f national geoinformation 以地理要素形式表示的道路、水体、构筑物、地理单元及界线等数据。 3.5 元数据 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等信息。 DB22/T 30192019 2 4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4.1 自然生态空间监测 4.1.1 对象 林地、草地、耕地、园地、荒漠与裸露地、水域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地表覆盖的生态 空间。 4.1.2 数据源 应收集
5、以下数据: a) 优于 1 m 分辨率的多期遥感影像,影像波段完整、无云或云量少于 5%; b) 宜收集利用植被生长季 7 月 9 月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 c) 宜收集利用枯水期和丰水期至少两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 d) 辅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 4.1.3 内容与指标 自然生态空间监测内容和指标见表 1。 表1 自然生态空间监测内容和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生态结构特征 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林草地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不透水地表面积占比等。 生态功能特征 水源涵养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景观破碎度、植被覆盖度等。 生态环境压
6、力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 4.1.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2 农作物主产区变化监测 4.2.1 对象 农作物主产区。 4.2.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地理国情普查以及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地表覆盖数据和地理要素数据; b) 分辨率优于 1 m 的多光谱卫星影像数据,应包含红、绿、蓝以及近红外四个波段信息,多光 谱数据无法覆盖地区宜用极化 SAR 遥感影像数据; c)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2.3 内容与指标 农作物主产区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2。 DB22/T 30192019 3 表2 农作物主产区监测内容
7、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用地类型、空间分布的范围及变化、农产品类别分布特征等。 国土利用状况 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变化等。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便利程度及变化、水网空间分布及辐射范围及变化、水工设施空间分布及配置程度变化等。 4.2.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3 能源矿产开发区动态监测 4.3.1 对象 能源矿产开发区。 4.3.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多源遥感数据; b) 时间序列 SAR 影像、LiDAR 数据等; c)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3.3 内容和指标 能源矿产开发区监测内容
8、与指标见表 3。 表3 能源矿产开发区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能源矿产开发区人类活动强度 地表开发强度及变化、地表景观稳定性、矿区地面沉降速率等。 生态环境质量 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指数、生境质量指数等 4.3.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4 森林资源分布动态监测 4.4.1 对象 森林资源。 4.4.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分辨率优于 1 m 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 b) 优于 10 m 分辨率的极化 SAR 影像、LiDAR 等数据; c)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4.3 内容和指标 DB22/T
9、30192019 4 森林资源分布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4。 表4 森林资源分布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 森林资源水平分布状况及变化、森林资源垂直分布状况及变化等。 森林资源质量 人均林地面积、面积比例、活立木蓄积量、单位有林地蓄积量等 4.4.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3 年 5 年。 4.5 内陆地表水体动态监测 4.5.1 对象 内陆地表水体(主要是河流、水库、湖泊或湿地等)及其附属水利设施(包括堤坝、闸、排灌泵站 等)。 4.5.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丰水期和枯水期两期优于 1 m 分辨率的光学卫星影像、SAR 卫星影像及航空影像数据
10、;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5.3 内容与指标 地表水及水利设施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5。 表5 地表水及水利设施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地表水体 河流位置、长度、面积;水库的面积、水体体积;湖泊(湿地)的位置、面积、水体体积等。 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的类型、分布的位置、密度等。 4.5.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2 年 3 年。 4.6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 4.6.1 对象 县级及以上城市地区。 4.6.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利用优于 1 m 分辨率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
1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c) 城市内部结构地理要素数据,例如单体建筑、公园绿地、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停车场、公交 线路、公共自行车网点等; DB22/T 30192019 5 d) 人口、经济和规划等参考资料作为辅助数据源。 4.6.3 内容和指标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6。 表6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城市扩展 城市空间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扩展模式、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 效率、违法违规建筑、地均人口、地均 GDP、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 公共服务 城市绿地面积、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程度、各类交通基础
12、设施覆盖程度、城镇交通通达性、 公共自行车站点、公共停车车位站点、区位交通优势度、交通枢纽承载力等。 城市治理 空心村、城中村、不透水面分布、城市土地开发强度、黑臭水体分布、地下管网分布、地表温度、 植被覆盖度等。 特色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空间分布和比例、以及建筑质量等。 应急救灾 地表形变、高水位水域面积、防护目标、危险源、保障资源等。 4.6.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7 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 4.7.1 对象 国家级新区。 4.7.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优于 1 m 分辨率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3、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c) 新区规划、国土、交通、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专题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4.7.3 内容和指标 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7。 表7 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建成区范围 建成区面积、变化、发展趋势等;城乡建设用地各类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 等;城市建设用地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与规划符合度等。 建筑工地 各类建筑工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等。 生态用地 各类生态用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等。 重要基础设施 各类重要基础设施个数、面积、长度、变化、可达性等。 重要社会经济区域单元 各类
14、社会经济区域单元个数、面积、变化、发展状况等。 DB22/T 30192019 6 表7 (续)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空间格局与建设效果分析 空间重心指数、空间紧凑度、扩展弹性系数等建成区空间形态指标;景观破碎度、香农多 样性等景观格局指数;规划实施率、空间布局与规划符合度;基础设施可达性、空间覆盖 度等;城市辐射力指标体系。 4.7.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8 交通网络发展变化监测 4.8.1 对象 交通网络。 4.8.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优于 1 m 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资料;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15、c) 交通专题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作为辅助数据。 4.8.3 内容和指标 交通网络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8。 表8 交通网络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路网结构 长度、 密度、比例、复杂度、断头路数量、变化率等。 辐射能力 辐射范围、运量、n 小时交通圈、直航/直达城市数量、对外交通设施数量等。 发达度 距离、交通距离、覆盖率、人均可用量等。 完善度 路网复杂度、交通接驳度、增长弹性系数、覆盖人口等。 4.8.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9 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 4.9.1 对象 基于大地测量的监测区域运动及其变化特征,主要是水平、垂直、重力等特征与变化;大范围趋势 变
16、化,包括地面沉降、陆地水储量变化、地下水处理变化等。 4.9.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大地测量观测数据,包括:GNSS 数据、地面重力数据、水准数据、多期的 InSAR 数据、 卫 星重力数据、卫星测高数据; DB22/T 30192019 7 b) 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调查部门、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等 水文监测网点、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局气象台站等。 4.9.3 内容和指标 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9。 表9 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地壳形变 地壳东、北、高程共三个方向每日变化值;水平方向年运动速率;
17、垂直方向年运动速率;水平、 垂直方向年位移值;地球应变率、面膨胀率等。 重力变化 重力月变化、年变化速率。 断裂活动与地块运动 断裂分段活动量级与方向、地块划分与运动趋势。 陆地水储量变化 水储量月变化量、年变化量、年变化速率。 地面沉降 年变化量、年变化速率。 地下水储量变化 年变化量、年变化速率。 地质环境稳定性 稳定性分区、稳定性指数变化。 4.9.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2 年。 5 基本要求 5.1 数学基础 5.1.1 平面基准 应采用下列平面基准: a) 平面基准: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b) 采用地理坐标时:经纬度值采用“度”为单位,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保留 9 位小数。
18、 5.1.2 高程基准 应采用下列高程基准: a) 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 b) 高程系统:正常高; c) 高程值单位:“米”,保留 2 位小数。 5.2 数字正射影像 5.2.1 投影方式 投影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投影及分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分带; b) 投影坐标原点。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平移 500 km 后的点为投影坐标原点; c) 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坐标值保留 4 位小数。 DB22/T 30192019 8 5.2.2 存储单元 数字正射影像比例尺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优于(包含) 1 m 的,应按照 1:250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22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 3019 2019 地理 国情 专题 监测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