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2 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80224       资源大小:726.34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2 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pdf

    1、 ICS 07.040 A 78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matic monitoring of national geoinformation 2019 - 05 - 27 发布 2019 - 06 - 17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 3019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基础测绘院。 本标准起草人:薛晓轩、孙凯、冮宏军、徐凯、李德林、王闯、李铭博

    2、、张宇、任洪臣。 DB22/T 30192019 1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的对象和内容、基本要求、 工作流程和上交资料。 本标准适用于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 CH/T 1

    3、015.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 10000 1:50000 生产技术规程 第 3 部分:数字正射影像 图(DOM) CH/T 1004-200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 thematic m onitoring of national geoinformation 综合利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对专项的自然、人文等地理要素进行 监测。 3.2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 interpreting sa mple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用于辅助遥感影像解译收集获取的地

    4、面实景照片和对应的遥感影像等样本数据。 3.3 地表覆盖 surface mulching 地表要素覆盖的范围。 3.4 地理国情要素 elements o f national geoinformation 以地理要素形式表示的道路、水体、构筑物、地理单元及界线等数据。 3.5 元数据 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等信息。 DB22/T 30192019 2 4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4.1 自然生态空间监测 4.1.1 对象 林地、草地、耕地、园地、荒漠与裸露地、水域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地表覆盖的生态 空间。 4.1.2 数据源 应收集

    5、以下数据: a) 优于 1 m 分辨率的多期遥感影像,影像波段完整、无云或云量少于 5%; b) 宜收集利用植被生长季 7 月 9 月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 c) 宜收集利用枯水期和丰水期至少两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 d) 辅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 4.1.3 内容与指标 自然生态空间监测内容和指标见表 1。 表1 自然生态空间监测内容和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生态结构特征 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林草地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不透水地表面积占比等。 生态功能特征 水源涵养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景观破碎度、植被覆盖度等。 生态环境压

    6、力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 4.1.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2 农作物主产区变化监测 4.2.1 对象 农作物主产区。 4.2.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地理国情普查以及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地表覆盖数据和地理要素数据; b) 分辨率优于 1 m 的多光谱卫星影像数据,应包含红、绿、蓝以及近红外四个波段信息,多光 谱数据无法覆盖地区宜用极化 SAR 遥感影像数据; c)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2.3 内容与指标 农作物主产区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2。 DB22/T 30192019 3 表2 农作物主产区监测内容

    7、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用地类型、空间分布的范围及变化、农产品类别分布特征等。 国土利用状况 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变化等。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便利程度及变化、水网空间分布及辐射范围及变化、水工设施空间分布及配置程度变化等。 4.2.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3 能源矿产开发区动态监测 4.3.1 对象 能源矿产开发区。 4.3.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多源遥感数据; b) 时间序列 SAR 影像、LiDAR 数据等; c)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3.3 内容和指标 能源矿产开发区监测内容

    8、与指标见表 3。 表3 能源矿产开发区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能源矿产开发区人类活动强度 地表开发强度及变化、地表景观稳定性、矿区地面沉降速率等。 生态环境质量 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指数、生境质量指数等 4.3.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4 森林资源分布动态监测 4.4.1 对象 森林资源。 4.4.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分辨率优于 1 m 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 b) 优于 10 m 分辨率的极化 SAR 影像、LiDAR 等数据; c)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4.3 内容和指标 DB22/T

    9、30192019 4 森林资源分布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4。 表4 森林资源分布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 森林资源水平分布状况及变化、森林资源垂直分布状况及变化等。 森林资源质量 人均林地面积、面积比例、活立木蓄积量、单位有林地蓄积量等 4.4.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3 年 5 年。 4.5 内陆地表水体动态监测 4.5.1 对象 内陆地表水体(主要是河流、水库、湖泊或湿地等)及其附属水利设施(包括堤坝、闸、排灌泵站 等)。 4.5.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丰水期和枯水期两期优于 1 m 分辨率的光学卫星影像、SAR 卫星影像及航空影像数据

    10、;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4.5.3 内容与指标 地表水及水利设施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5。 表5 地表水及水利设施动态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地表水体 河流位置、长度、面积;水库的面积、水体体积;湖泊(湿地)的位置、面积、水体体积等。 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的类型、分布的位置、密度等。 4.5.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2 年 3 年。 4.6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 4.6.1 对象 县级及以上城市地区。 4.6.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利用优于 1 m 分辨率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

    1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c) 城市内部结构地理要素数据,例如单体建筑、公园绿地、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停车场、公交 线路、公共自行车网点等; DB22/T 30192019 5 d) 人口、经济和规划等参考资料作为辅助数据源。 4.6.3 内容和指标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6。 表6 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城市扩展 城市空间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扩展模式、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市用地 效率、违法违规建筑、地均人口、地均 GDP、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 公共服务 城市绿地面积、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程度、各类交通基础

    12、设施覆盖程度、城镇交通通达性、 公共自行车站点、公共停车车位站点、区位交通优势度、交通枢纽承载力等。 城市治理 空心村、城中村、不透水面分布、城市土地开发强度、黑臭水体分布、地下管网分布、地表温度、 植被覆盖度等。 特色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空间分布和比例、以及建筑质量等。 应急救灾 地表形变、高水位水域面积、防护目标、危险源、保障资源等。 4.6.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7 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 4.7.1 对象 国家级新区。 4.7.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优于 1 m 分辨率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3、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c) 新区规划、国土、交通、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专题资料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4.7.3 内容和指标 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7。 表7 国家级新区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建成区范围 建成区面积、变化、发展趋势等;城乡建设用地各类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 等;城市建设用地各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与规划符合度等。 建筑工地 各类建筑工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等。 生态用地 各类生态用地面积、变化、发展趋势等。 重要基础设施 各类重要基础设施个数、面积、长度、变化、可达性等。 重要社会经济区域单元 各类

    14、社会经济区域单元个数、面积、变化、发展状况等。 DB22/T 30192019 6 表7 (续)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空间格局与建设效果分析 空间重心指数、空间紧凑度、扩展弹性系数等建成区空间形态指标;景观破碎度、香农多 样性等景观格局指数;规划实施率、空间布局与规划符合度;基础设施可达性、空间覆盖 度等;城市辐射力指标体系。 4.7.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8 交通网络发展变化监测 4.8.1 对象 交通网络。 4.8.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优于 1 m 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资料; b) 现势性最强的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据;

    15、c) 交通专题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作为辅助数据。 4.8.3 内容和指标 交通网络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8。 表8 交通网络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路网结构 长度、 密度、比例、复杂度、断头路数量、变化率等。 辐射能力 辐射范围、运量、n 小时交通圈、直航/直达城市数量、对外交通设施数量等。 发达度 距离、交通距离、覆盖率、人均可用量等。 完善度 路网复杂度、交通接驳度、增长弹性系数、覆盖人口等。 4.8.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1 年。 4.9 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 4.9.1 对象 基于大地测量的监测区域运动及其变化特征,主要是水平、垂直、重力等特征与变化;大范围趋势 变

    16、化,包括地面沉降、陆地水储量变化、地下水处理变化等。 4.9.2 监测数据源 应收集以下数据: a) 大地测量观测数据,包括:GNSS 数据、地面重力数据、水准数据、多期的 InSAR 数据、 卫 星重力数据、卫星测高数据; DB22/T 30192019 7 b) 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调查部门、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等 水文监测网点、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局气象台站等。 4.9.3 内容和指标 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内容与指标见表 9。 表9 区域地质环境稳定性监测内容与指标 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 地壳形变 地壳东、北、高程共三个方向每日变化值;水平方向年运动速率;

    17、垂直方向年运动速率;水平、 垂直方向年位移值;地球应变率、面膨胀率等。 重力变化 重力月变化、年变化速率。 断裂活动与地块运动 断裂分段活动量级与方向、地块划分与运动趋势。 陆地水储量变化 水储量月变化量、年变化量、年变化速率。 地面沉降 年变化量、年变化速率。 地下水储量变化 年变化量、年变化速率。 地质环境稳定性 稳定性分区、稳定性指数变化。 4.9.4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为 2 年。 5 基本要求 5.1 数学基础 5.1.1 平面基准 应采用下列平面基准: a) 平面基准: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b) 采用地理坐标时:经纬度值采用“度”为单位,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保留 9 位小数。

    18、 5.1.2 高程基准 应采用下列高程基准: a) 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 b) 高程系统:正常高; c) 高程值单位:“米”,保留 2 位小数。 5.2 数字正射影像 5.2.1 投影方式 投影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投影及分带。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分带; b) 投影坐标原点。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平移 500 km 后的点为投影坐标原点; c) 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坐标值保留 4 位小数。 DB22/T 30192019 8 5.2.2 存储单元 数字正射影像比例尺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优于(包含) 1 m 的,应按照 1:2500

    19、0(7.5 5)为基本存储单元; b) 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为 2 m 的,应按照 1:50000(15 10)为基本存储单元。 5.2.3 数据有效覆盖范围 数据有效覆盖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应满幅生产,对于涉及边界及海域的图幅,其数据可不满幅; b) 影像数据有效范围应覆盖我省境内区域或专题性监测区域; c) 对于因保密抽片或原始资料缺少等原因造成无法满幅生产的图幅,应在技术设计中明确说明。 5.2.4 影像分辨率 影像分辨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分辨率优于 1 m ; b) 光学影像在 X、 Y 轴方向的分辨率应一致。 5.2.5 文件命名 5.2.5.1 文件名

    20、 5.2.5.1.1 文件名由 25 位字符组成, 其中主文件名 21 位, 分隔符 1 位, 扩展名 3 位。 结构见图 1。 图1 文件命名结构图 其中: a) 1:50000 图号按 GB/T 13989 规定执行; b) 数据源标识符 3 位字符,根据数据源情况采用不同代码,具体规定代码对应关系见表 10。 表10 数据源标识符对照表 数据类型 代码 数据类型 代码 常规航片 AP0 高分二号 GF2 数码航空影像 AD0 IKONOS IK0 WorldView-1 WV1 GeoEye-1 GE1 WorldView-2 WV2 pliade-1A/1B PL0 QUICKBIRD

    21、 QB0 高景一号 GJ1 北京二号 BJ2 DB22/T 30192019 9 c) 分辨率标识符两位字符, 0.5 m 分辨率代码为“05”, 1.0 m 分辨率代码为“10”。 d) 色彩标识符一位字符, 灰度代码为“P”, RGB 彩色代码为“M”。 e) 影像数据获取年份四位字符,表示方法为 YYYY。如果一个 1:50000 图幅内存在多种影像数据 源,其命名规则以覆盖面积较大的数据源为依据。 f) 分块标识一位字符,按 1:50000 满幅裁切的代码为“O ”;按照 1:25000 分幅裁切的,按照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分块顺序,其标识符依次为“A”、 “B”、 “C”、“D”。

    22、 投影信 息文件标示符为“P”, 元数据文件标识符为“M”。如果利用已有的优于 0.3 m 分辨率的正 射影像生成分幅 DOM,按 1:10000 标准分幅为 基本存储单元, 文件命名中标准图号按 GB/T 13989 中 1:10000 分幅新图号执行,分块标识示为“O”。 5.2.5.2 扩展名 影像扩展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影像数据文件扩展名为 TIF; b) 影像坐标信息文件扩展名为 TFW; c) 投影信息文件扩展名为 XML; d) 元数据文件的扩展名为 XML。 5.2.3.3 文件命名示例 示例1: 影像数据文件名: H50E003006AP005P2011A.TIF。 示

    23、例2: 影像坐标信息文件名: H50E003006AP005P2011A.TFW。 示例3: 投影信息文件名: H50E003006AP005P2011P.XML。 示例4: 像元数据文件名: H50E003006AP005P2011M.XML。 5.2.6 精度指标 5.2.6.1 平面精度 数字正射影像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表 11 的规定。 表11 数字正射影像平面中误差 单位:米 地形类别 1:10000 成图精度影像平面中误差 1:25000 成图精度影像平面中误差 平地 5.0 12.5 丘陵地 5.0 12.5 山地 7.5 18.75 高山地 7.5 18

    24、.75 注: 对于大面积单一地物区,例如:森林、草原、戈壁等地区,中误差可以适当放宽,但最大得大于上表的 1.5 倍; 最大误差不超过中误差 2 倍。 5.2.6. 接边精度 接边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分幅正射影像图幅间根据接边精度情况进行接边改正, 改正后的接边限差不得超过表 12 的规 定; DB22/T 30192019 10 表12 数字正射影像接边限差 单位:米 地形类别 1:10000 成图精度影像接边限差 1:25000 成图精度影像接边限差 平地 5.0 12.5 丘陵地 5.0 12.5 山地 7.5 18.75 高山地 7.5 18.75 注: 不同分辨率分幅影像之间

    25、接边时,按低分辨率影像对应的成图精度的接边限差要求执行。不同影像数据源、不同控 制数据源以及不同批次之间的正射影像接边限差如不能满足上表的要求,可将接边限差放宽至规定值的 2 倍,但须在 生产技术总结报告中说明。 b) 按照影像匹配方式与普查或前期监测影像进行配准形成的整景或局部正射影像, 在满足数据采 集精度的前提下,对影像接边精度不做要求。 5.2.7 影像质量 影像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影像应无大面积噪声和条带,制作时不宜使用扭曲变形的影像,当影像扭曲变形影响地物的判 读和采集时,宜对该部分影像重新处理; b) 影像接边处色彩过渡自然,地物接边合理,人工地物完整,无重影和发虚现象;

    26、 c) 融合影像色彩自然,纹理清晰,无发虚和重影现象; d) 增强后影像应地物细节清晰,反差适中,层次分明,色彩基本平衡,影像直方图应基本接近正 态分布; e) 在满足影像接边差要求的情况下,接边线宜避开明显地物。 5.3 专题性监测数据 5.3.1 平面精度要求 监测数据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影像上分界明显的要素采集精度应小于 5 个像素; b) 特殊情况,如高层建筑物遮挡、阴影等,采集精度应小于 10 个像素; c) 若影像的分辨率低于 1 m,采集精度宜小于实地距离 5 m,特殊情况下小于实地距离 10 m。 5.3.2 拓扑要求 拓扑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坐标点 XY 容差参数

    27、为 0.2 m 或 0.0000017975 ; b) 同一线上的相邻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 0.2 m; c) 各点与组成该要素的线段或边线之间的最小距 离也应大于等于 0.2 m 或 0. 0000017975 , 避免出现内外环粘连(有洞的多边形内环和外环之间共点或共线)和自相交(同一多边形多个 局部顶角相交) 的情况; d) 相邻多边形之间不存在大于 0.01 m 或 0. 00000008983153 的重叠、 缝隙等拓扑错误。 e) 采集过程不得使用参数曲线,统一采用坐标串表示; f) 地表覆盖图斑多边形节点数不超过 10 万个,地理国情要素几何要素节点数不超过 2 万个; DB

    28、22/T 30192019 11 g) 地表覆盖数据层中,不应存在由多个多边形组合而成的聚合多边形或多部多边形,所有图斑都 应是单个多边形构成。 5.3.3 数据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数据成果应完整覆盖监测区及其范围外至少 500 m; b) 沿国际界河外扩的区域,应确保界外河流对岸范围内的数据覆盖。 5.4 外业调查底图 外业调查底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专题性监测数据均以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与生产标记信息标注到底图上, 涉及到需外业重点关 注的生产标记信息应醒目标注; b) 重点调查内容和外业调查图层的调查内容, 其注记和线划边线均以红色表示, 注记字体为宋体、 字大为

    29、图上 5 mm; c) 监测图斑边界和类型注记以红色标注,监测类型根据内业解译据实标注,一般情况下,注记字 体为宋体、字大为图上 3 mm; d) 图内标注不下时,在要素处用黑色标注编号、顺序编号,在图廓外加附注,或者直接 放在图外进行引注; e) 电子数据的分辨率为 300 dpi,数据格式为 TIF,RGB 模式。 5.5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 5.5.1 地面照片 地面照片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尽可能拍摄离相机 200 m 范围以内的景物; b) 对于需要长焦远距离拍摄的景物,应在同一拍摄位置采用相同的相机姿态,分别用正常焦距、 中焦和长焦拍摄 3 张照片,或至少用正常焦距和长焦

    30、拍摄两张照片; c) 地面照片尽可能使用精细模式保存,总像素数量应在 200 万1000 万像素; d) 地面照片的长宽尺寸不做限定,可根据相机情况合理设置; e) 拍摄的照片应地物清晰、 主体明确、 明暗适中, 与主题无关或质量欠佳的照片应在整理时剔除; f) 地面照片采用 JPG 格式,后缀名为“.jpg”。 5.5.2 遥感影像样本 遥感影像样本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数据尺寸为 511511 像素,对无法将满足要求的,可将裁切范围扩展至 10231023; b) 使用高分辨率航摄影像,可适当扩展; c) 遥感影像样本文件采用非压缩的 TIFF 格式(含 TFW),后缀名为“.tif”,

    31、投影信息文件后 缀名为“.xml”,“.tfw”文件的文件名与对应的遥感影像样本文件的文件名相同; d) 拍摄点位置用十字丝标明其位置,十字丝的横竖长度均为 15 个像素,宽度为 1 个像素; e) 地面照片视野范围标绘, 根据视角的值在遥感影像实例上从拍摄点即可画出两条标识照片视野 范围的线,线的颜色与十字丝保持一致,长度为 50 个像素、宽度为 1 个像素。 6 工作流程 DB22/T 30192019 12 6.1 数据预处理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处理,形成专题性监测的基础数据。 6.2 正射影像制作 按照 CH/T 1015.3 规定执行。 注: 数字正射影像图不考虑构筑物的顶

    32、部精度。 6.3 监测数据采集 6.3.1 矢量数据采集内容按照第 4 章规定执行; 6.3.2 属性填写主要填写专题性监测信息。 6.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6.4.1 数据准备 外业调查底图应准备以下数据: a) 正射影像或经粗纠正影像; b) 专题性监测数据; c)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d) 地表覆盖数据。 6.4.2 调查底图制作 调查底图制作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对准备的数据进行检查; b) 对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转换成数字调绘调查软件可识别格式; c) 叠加正射影像数据,对监测数据符号化,标注无法判定及变化的外业调查数据; d) 分幅影像数据应超出内图廓线 1cm,分幅的矢量数据

    33、按照内图廓范围进行裁切; e) 对于地形地物简单,如草原地区、荒漠地区可采用 1:25000 或 1:50000 比例尺回放; f) 对于地形地物复杂、地貌破碎或房屋建筑密集区域可采用 1:5000 或 1:10000 比例尺回放; g) 对于城市地区等重点调查区域可按照 1:2000 或更大比例尺进行回放; h) 图廓整饰,包括图号、放图比例尺、调查者、调查日期、检查者、检查日期、图外附注、生产 制作单位、影像信息; i) 任务区的行政区划代码按 GB/T 2260 规定执行,任务区名称字母缩写代码,DT 为底图的字母 缩写,底图输出的数据命名要求如下: 1) 任务区组织的数据命名规则应按照

    34、行政区划代码和任务区名称字母缩写代码命名, 在其后 面加“DT”,例如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数据命名为“220303TDQDT”; 2) 分幅组织的数据命名应在标准图幅名称后加“DT”,例如“L51G046058DT”。 6.5 外业核查 6.5.1 资料准备 外业核查应准备外业调查底图和测区专业资料、交通图件等辅助资料。 6.5.2 核查内容 DB22/T 30192019 13 外业核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对采集的专题性监测数据以及内业无法判定的边界和属性进行实地核实; b) 新增或变化专题性要素补测与补调; c) 遥感影像样本数据采集。 6.6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制作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制作

    35、包括地面照片采遥感影像实例制作,具体要求 5.5。 6.7 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应按以下过程进行: a) 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对内业采集的专题性监测数据进行编辑和修改; b) 完成各要素间的关系处理、协调,数据接边、弧段数据处理、数据整合、元数据制作、质量检 查等工作; c) 经修改合格后,形成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成果数据。 6.8 监测数据入库 监测数据入库流程按照 GB/T 21740-2008 的第 7 章执行。 6.9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应按照遵循下列原则: a)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b) 依据专题性监测内容,结合社会、经济等部门专题数据,从生态文明、城镇发展、区域经济、 社会民

    36、生等方面,综合评估监测要素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形成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分析评价报 告。 7 上交资料 7.1 正射影像 正射影像成果应上交以下内容: a) 全色影像; b) 多光谱影像; c) 融合后影像; d) 元数据。 7.2 监测数据集 监测数据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专题性监测成果数据集采用 gdb 格式; b) 专题性监测综合分析评价成果数据集,采用 excel 的 xlsx 格式。 7.3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时空数据库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时空数据库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地理国情专题监测时空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DB22/T 30192019 14 b) 数据库采用 Oracle

    37、 以及 ArcSDE 进行存储、维护和管理; c) 矢量数据采用 GeoDatabase 的数据集和要素类模型,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镶嵌数据集模型。按 照监测类型-监测区域-数据类型-监测日期的组织方式构建矢量数据、影像数据及文档成果的 数据管理节点; d) 不同监测期的矢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文档和专题图件数据; e) 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集成管理、成果展示、更新维护及安全管理等功能。 7.4 图件 图件成果采用 tif 格式,输出分辨率不低于 300 dpi,上交内容包括: a) 报告用图; b) 桌面用图; c) 挂图; d) 图集。 7.5 文档 7.5.1 上交资料 文档成果采用 World 的 docx 格式,上交资料包括: a) 技术设计,按照 CH/T 1004-2005 执行; b) 技术总结; c) 质检报告; d) 专题性监测报告。 7.5.2 专题性监测报告 应包括背景和意义、数据与方法、监测结果与分析、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_


    注意事项

    本文(DB22 T 3019-2019 地理国情专题性监测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towelfact22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