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 T 596-2017 无公害农产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pdf
《DB14 T 596-2017 无公害农产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4 T 596-2017 无公害农产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20 B 05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 596 2017 代替 DB 14/ T 596-2011 无公害 农产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2017 - 12 - 10发布 2018 - 02 - 10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 596 2017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 . 1 5 种薯准备 . 2 6 栽培技术 . 2 7 病虫害田间防控 . 4 8 收获贮藏 . 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马铃薯药剂拌种 . 7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马铃
2、薯主要病虫害田间化学防控 . 8 DB14/ T 596 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 14/ T 596-2011 无公害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与 DB 14/ T 596-2011相比 主要技 术变化 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删除和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订了术语和定义; 修订了第 4章产地环境; 修订了 5.1品种; 修订了 5.2.2种薯催芽; 修订了 5.2.3种薯切块; 修订了 5.2.4药剂拌种; 修订了 6.3.2施肥数 量; 修订了 6.4.2种植密度; 修订了 6.5中耕培土和化学除草; 修订了 6
3、.5.4化学调节; 修订了 7.3.4化学防治; 修订了 8.1收获; 修订了 8.2贮藏; 删除了第 9章; 增加了附录 A和附录 B。 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薯类脱毒中心、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姬青云、杜珍、阎会平、冯耀斌、王拴福、弓贵明、田肉虎、韩慧敏、白小东、 齐海英、田志刚、徐向东、姚 鹏 。 DB14/ T 596 2017 1 无公害农产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和种薯、栽培技术、病虫害 田间 防控 、收获、贮藏和质量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农
4、产品马铃薯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066 马铃薯等级规格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2789 薯类贮藏技术规范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222 无公害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
5、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脱毒种薯 选择不带 PSTVd类病毒的马铃薯块茎, 应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通过病毒检测确认 不带 PVX、 PVY、 PVS、 PVA、 PVM 、 PLRV等主要病毒和 PSTVd的试管苗(试管薯), 经脱毒种薯生产体系 逐 代扩 繁 的符合 GB 18133相应要 求的 种薯。 3.2 中心病株 最早发病的植株,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蔓延。 4 产地环境 DB14/ T 596 2017 2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5010的规定。 5 种薯 准备 5.1 品种 选 择 已在 农业部登记的、适宜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符合种植目标的优质、高产、抗病、
6、抗逆的专 用品种。 5.2 种薯处理 5.2.1 种薯质量 选用 质量符合 GB 18133 的 脱毒种薯。 5.2.2 种薯催芽 在播种前 20 d左右将种薯出窖。淘汰 杂薯、 病薯、烂薯、畸形薯、表皮粗糙老化以及芽眼凸出、皮 色暗淡的块茎。 将种薯置于具有散射光、 16 20 条件的室内, 摊开 2 3层。幼芽萌发后,每隔 3 5 d翻 动一次,并随时淘汰病薯、烂薯和幼芽纤细、丛生的种薯。当种 芽呈 5 mm紫壮芽时,即可进行整 薯或切块播种。 5.2.3 种薯切块 5.2.3.1 切种 环境温度 不应低于 10 。最好在室内或棚内进行,铺设地布。 5.2.3.2 50 g 以上较大的种薯
7、可在播前 3 5 d 进行切块 , 切块大小以 25 g 40 g 为宜,每个切块带 1 2 个芽眼。 100 g 左右的种薯,应从顶部纵切为 2 块;大种薯应先从脐部切开,检查是否感染病害,随 后按螺旋式排列的芽眼切为楔型,最后将顶芽部分切为 2 4 块 。 将 顶芽和尾芽分开存放,分开播种。 脐部可切大块或不采用。 5.2.3.3 切刀每使用 10 min 或切到 病薯、烂薯时,可用 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 75%的酒精溶液浸泡 1 min 2 min,或擦洗消毒, 2 3 把切刀交替消毒使用 , 同时进行切板消毒。操作过程中应对场地和器 具进行消毒。 5.2.4 药剂拌 种 切块后 3
8、0 min内,应在地布上进行拌种。针对生产实际情况确定预防对象 ,选择适宜的药剂及用量 进行干拌种或湿拌种包衣。 拌种方法见附录 A表 A.1。 拌种后摊薄放在通风阴凉、 温度 17 18 、 空 气相对湿度 80% 85%条件下,晾种 3 5 d。 5.2.5 种薯用量 一般每 667 m2用种量100 kg 150 kg。 6 栽培技术 6.1 地块选 择 6.1.1 土壤选择 DB14/ T 596 2017 3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透气性良好、排灌方便、酸碱度适中的轻质壤土和砂壤土。 避免 在前茬施过 20%氯嘧磺隆 可湿性粉剂 、 5%咪唑乙烟酸水剂等长效除草剂的地块及地下
9、害虫严重的地块 种植马铃薯。 相邻地块不宜种植茄科作物和桃树、开黄花等易引诱蚜虫的作物。 6.1.2 轮作倒茬 应实行 3 年以上无 番茄、辣椒、茄子、烟叶等 茄科 寄主 作物的轮作制度。 前茬宜选择谷子、小麦、 玉米等作物,其次为高粱、大豆,不宜选择甘薯、甜菜等块根、块茎类作物。 6.2 深耕 整地 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土壤 20 cm 30 cm。 早春顶凌耙耱,整地保 墒。 播前 5 7 d 旋耕、 平 整土地 ,深 耕 施肥,达到地平土细,上虚下实。 6.3 施肥 6.3.1 施肥原则 平衡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适当补充微 量元素。
10、 6.3.2 施肥数量 按照NY/T 496 的 要求, 应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目标产量、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等因素确定 施肥种类和数量 。一般 每 667 m2生产 1 000 kg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 纯 氮 (N): 4.1 kg 5.0 kg,纯 磷 (P2O5):0.8 kg 2.5 kg,纯 钾 (K2O): 4.0 kg 9.0 kg。 氮 肥总用量的 70%做基肥 , 30%做追肥; 磷 肥 全部 做基肥; 钾 肥 总用量的 50% 100%做基肥,剩余的做追肥。 6.3.3 施用基肥 农家肥结合秋深耕或春季翻整地施入,有机肥充足时可撒施,不足时集中沟施。专用肥和化肥做种
11、肥施入,不可与种薯接触。 6.4 播种 6.4.1 播种时间 根据气侯条件、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播期。当 10 cm 地温稳定在 7 8 时即可播 种。 一季作区, 晚熟品种宜在 4 月下旬或 5 月上旬播种;中熟品种适期晚播。早熟品种在晋北一季作区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提前到 4 月上旬播种,晋南二季作区在 2 月中旬到 3 月上中旬播种。 6.4.2 种植密度 单作时,早熟品种每 667 m2种植 4 000 5 000 株;中晚熟品种每 667 m2种植 3 500 4 000 株;晚 熟品种每 667 m2种植 3 0003 500 株;炸片品种每 667 m2种植 4 50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4 596-2017 无公害农产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596 2017 公害 农产品 马铃薯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