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 T 1983-2020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技术指南.pdf
《DB14 T 1983-2020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技术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4 T 1983-2020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技术指南.pdf(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75.140E 43 DB14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19832020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技术指南 2020 -01- 10发布 2020- 04-10实施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4/T 19832020 I 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隧道总体设计 .26 隧道洞口设计 .47 隧道明洞与棚洞设计 .5 8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 .59 隧道防水与排水设计 .510 隧道防灾救援通道设计 .611 隧道路基与路面设计 .612 隧道装饰设计 .613 隧道运营管理设施设计 .714
2、隧道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815 隧道改建与扩建设计 .8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山西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载交通分布图 .10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重载交通的等级划分 .11 DB14/T 19832020 II 前 言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西省公路局、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德文、宋飞、翟卫东、许军、高新文、侯豪斌、魏平宽、韩大千、李晓妮、梁玉荣、刘聪慧、刘俊华、马融、王小杰、孙鹏、黄江、张彦飞、聂彦蓉、颜芳华、窦斌强、王维涛、平静芳、
3、杨建国、苏鹏、宋俊涛、崔小茹、路平、张波。 DB14/T 19832020 1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技术指南1 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的指导,给出了隧道总体设计和隧道洞口、明洞与棚洞、衬砌结构、防水与排水、防灾救援通道、路基路面结构、装饰、运营管理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改建与扩建设计的建议。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的设计,三级、四级公路有重载交通设计需求的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
4、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3370.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D70/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二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T D7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 /T D70/0201 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 /T D70/0202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J 002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重载交通将 “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 8106辆、 “典
5、型货车( 157+1127+115)日交通量 ” 1200辆且 “统计年份日平均当量轴次 N1” 2100次的交通组成定义为重载交通。3.2 救援通道与隧道主洞连接的小断面通道,用于隧道发生灾害事故时,帮助洞内人员安全撤离和洞外救援人员 顺利到达事故发生点的通道。 DB14/T 19832020 2 4 总则4.1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之外,尚应符合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4.2 本指南适用于山西省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的设计,山西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载分布情况参见附录 A,等级划分参见附录 B。4.3 隧道设计应贯彻 “安全、经济、节能、环保,提升品质
6、、满足重载交通 ”的设计理念。4.4 隧道设计应在满足结构设计安全和相关行业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4.5 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气象、人文环境、交通组成和重载车辆组成等特点综合比选。5 隧道总体设计 5.1 一般规定5.1.1 隧道设计应根据隧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隧道建设规模、建筑限界及通风防灾方案。对城镇附近的隧道工程,可兼顾非机动车和人行通行要求。5.1.2 隧道横断面设计应根据重载交通的特点、路段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周边村庄出行情况等条件综合确定。5.1.3 隧道改、扩建设计应在对既有隧道现状几何尺寸、病害、设施、运
7、营安全情况的调研基础上,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5.1.4 隧道内外防排水系统应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自然生态环境、洞外地形地貌和环保要求等,合理确定防排水设计原则。5.1.5 普通干线隧道进出口应在不小于 3S 设计速度行程(且不小于 50m )长度范围内,禁止与其他道路设置平面交叉。5.1.6 对于长度大于 3km 的二级干线公路隧道,宜采用双洞单向行驶设计;长度大于 1km 、小于 3km 的二级干线公路隧道,在靠近城镇、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应进行双洞与平行救援通道比选,择优选择。 5.2 隧道位置选择5.2.1 垭口是越岭隧道线路方案的控制点,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多较为复杂,
8、应根据线路走向及地形、地质条件综合选择可供越岭的垭口,并尽可能垂直等高线穿越,避免和减少偏压。5.2.2 隧道轴线不宜从采空区、煤系地层及具有膨胀性岩层穿越。5.2.3 隧道轴线不宜从粉土和黏土结合面、土层和岩层结合面处穿越。5.2.4 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合环境、洞外有关工程、施工条件、营运等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5.3 隧道线形设计5.3.1 重载交通隧道采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时,应满足货车对停车视距(其值参照表 1)和会车视距的要求。 DB14/T 19832020 3 表 1 货车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 ) 120 100 80 60 40 30 20一级公路
9、 245m 180m 125m 85m 二级及二以下公路 125m 85m 50m 35m 20m表 2 货车停车视距下坡路段修正值纵坡坡度( %) 设计速度( km/h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下坡方向 0 245m 210m 180m 150m 125m 100m 85m 65m 50m 35m 20m3 265m 225m 190m 160m 130m 105m 89m 66m 50m 35m 20m4 273m 230m 195m 161m 132m 106m 91m 67m 50m 35m 20m5 236m 200m 165m 13
10、6m 108m 93m 68m 50m 35m 20m6 169m 139m 110m 95m 69m 50m 35m 20m7 70m 50m 35m 20m8 35m 20m9 20m5.3.2 重载交通隧道下坡路段应满足下坡路段货车停车视距和会车视距的要求,货车停车视距在下坡段,应随着坡度大小进行修正,其值参照表 2。其会车视距应不小停车视距的 2 倍。5.3.3 隧道群范围内路基与隧道内路面宽度、结构宜保持一致,不宜频繁变化。5.4 隧道横断面设计5.4.1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建筑限界如图 1 所示,普通干线公路交通隧道建筑限界应参照 JTG 3370.1 执行。5.4.2 对靠
11、近村镇、有可能存在机非混行的重载交通隧道,应根据交通量、隧道长度及交通安全等因素合理设置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可对人行道进行适当加宽;当设置非机动车道时,其净宽应不小于1.5m ,与行车道之间应保留行车道的侧向宽度,同时应设置机非隔离护栏以确保安全。 单位为米 图 1 隧道建筑限界 h L CE EL R 2.5 4.0J(R)L R2.54.0 HLCJ(R) W DB14/T 19832020 4 表 3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最小宽度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 W (m) 侧向宽度L(m) 余宽C(m) 检修道 J(人行道 R) (m) 限界净宽 (m)
12、左侧 L L 右侧L R 左侧 右侧一级公路 80 3.752 0.50 0.75 0.25 1.00 1.00 10.7560 3.502 0.50 0.75 0.25 1.00 1.00 10.25二级公路 80 3.752 0.75 0.75 0.25 1.00 1.00 11.0060 3.52 0.75 0.75 0.25 1.00 1.00 10.50 注:二级公路以下有重载交通需求的隧道横断面设计,可参考二级公路断面。5.4.3 分离式隧道车行、人行横通道尺寸及间距应根据隧道长度、设计交通量及疏散方式综合确定。车行横通道的断面应综合交叉方式、车辆的转弯半径以及防灾救援要求等因素确
13、定。5.4.4 车行横通道与主洞宜采用垂直方式相交时,车行横通道宽度不宜小于 6.5m ,可采用标线代替两侧路缘石的设置。车行横通道与主洞采用斜交方式相交时,车行横通道宽度不宜小于 4.5m ,可采用标线代替两侧路缘石的设置,如图 2 所示。 单位为厘米 图 2 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5.5 隧道方案比选5.5.1 对路线穿越垭口或沟谷的路段,当中心挖深较低但两侧挖深较高 (大于 30m)时,宜进行路基与明洞、暗挖隧道方案的比选。5.5.2 对沿河、沿溪和傍山路段,当地面横坡陡峻且单侧挖深较高 (大于 30m)时,宜进行棚洞、半明半暗隧道方案与路基方案的比选。6 隧道洞口设计 DB14/T 198
14、32020 5 6.1 隧道洞门6.1.1 采用端墙式洞门时,在满足支挡的条件下,宜选择薄壁式的洞门墙,降低对基底承载力的要求,减少运营期的病害。6.1.2 洞顶排水系统应综合考虑施工期间和运营期间的特点,合理布设,综合利用,保障排水系统在全寿命周期的的完整性、通畅性。6.2 隧道洞口段6.2.1 洞口施工应避免大开大挖,可采用半明半暗、零开挖等扰动较小的设计。洞门外两侧宜留存原状土体或增加反压土体,确保洞口边仰坡的稳定。6.2.2 对偏压、斜交洞口宜采取明洞加长、半明半暗、体外挡墙、回填反压、地表加固等工程措施,减少边仰坡开挖高度和降低施工风险。6.3 隧道洞口引道 双洞公路隧道洞口联络通道
15、距洞口的距离不宜小于50m ,且不宜小于 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 +停车视距的长度。7 隧道明洞与棚洞设计7.1 棚洞结构优先采用拱形框架结构,顶部回填土厚度不宜小于 1m 。7.2 棚洞设计应结合山体落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应设置防护网进行防护。7.3 明洞及棚洞设计注意事项:a) 应以明洞或棚洞两端路基边坡的合理控制高度确定其设置长度。b) 明洞的回填高度应根据边仰坡稳定、山体地貌恢复情况综合确定,拱顶厚度一般不宜小于1.5m ,且不宜大于 6m 。c) 单压式明洞和棚洞应进行滑动、倾覆稳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 d) 当山体存在落石风险时,应验算落石冲击荷载下的结构安全性。e) 当采用明洞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4 1983-2020 普通干线公路重载交通隧道设计技术指南 1983 2020 普通 干线 公路 重载 交通 隧道 设计 技术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