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试卷.pdf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试卷.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 I 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2、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参考答案】B 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 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 A.dio/tio ji ng/xing s B.xng/shng t/tu qin/xin C.jun/qun b chng/zhng D.p yu/l p
3、ng/bng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 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A 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
4、不当;B 项不合逻辑, “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 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解析】命题者还是将第 2 题留给了病句考查,这与之前出炉的诸多模考卷取向不同。可考查的成语似乎已“弹尽粮绝” ,模拟卷又不停地“围追堵截” ;病句可灵活采用新鲜语料,对学生表达能力考查要求又较高, “去成语留病句”的命题思路当在情理之中。A 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 项不合逻辑, “存在的最
5、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 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 (4 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 ,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 。谁的环境好, “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
6、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解析】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 :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 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 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 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 流动, 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 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
7、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 (5 分) 【参考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解析】本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题目是这样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
8、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 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
9、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 篯 ,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 “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
10、出,如通明之属,率 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 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 ,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11、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属(托付) 、引却(后退) 、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为“率领” ,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全) 。 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3 分)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已询知为彭巡抚,
12、乃大喜吐实 A. B. C. D. 【参考答案】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 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 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
13、放。 D. 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 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参考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参考答案】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
14、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第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重点落实在“购” (悬赏缉捕) 、 “妻子” (妻子儿女)和“踪迹” (追踪行迹)上;第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 (在家居住) 、 “异之” (认为他是奇特的) ;第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 (虽然这样,那么) 、 “卒” (最后)和“与” (通“欤” )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
15、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翻译: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 “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
16、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 “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
17、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
18、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
19、了哪种修辞手法?(2 分)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 分)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 分) 【参考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
20、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 、 “笙歌作” ,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 ,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 ) ,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21、“兵安在?膏锋锷” , “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 ,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 “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 ,未能尽游兴, “待
22、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 、 “到而今” 、 “何日”说到“待归来” ,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屈原离骚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 ,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 综一苇之所知, 。 (苏轼赤壁赋)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参考答案】又重之以修能 吾尝跂而
23、望矣 蓝田日暖玉生烟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凌万顷之茫然 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 。 【解析】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好在高中课内 4 分“又重之以修能” “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 “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 2 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9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江苏 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