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职业资格】流行病学练习试卷6-1及答案解析.doc
《【医学类职业资格】流行病学练习试卷6-1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职业资格】流行病学练习试卷6-1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流行病学练习试卷 6-1 及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称之为(分数:2.00)A.潜伏期B.外潜伏期C.易感期D.传染期E.非传染期2.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是(分数:2.00)A.病原体毒力增强B.易感人口的迁入C.计划免疫D.传染病流行E.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3.感染乙肝的孕妇经胎盘血液将病毒传给胎儿,这种传播病原体的方式是(分数:2.00)A.上行性传播B.医源性传播C.Z 型传播D.垂直传播E.水平传播4.下列哪项不是使人群易感
2、性降低的因素(分数:2.00)A.传染病流行B.易感人口的迁出C.计划免疫D.免疫人口的死亡E.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5.鼠类作为传染源可以引起(分数:2.00)A.登革热B.炭疽病C.脊髓灰质炎D.流行性斑疹伤寒E.流行性出血热6.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是(分数:2.00)A.新生儿增加B.易感人口的迁入C.免疫人口的死亡D.传染病流行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7.人群易感性是(分数:2.00)A.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所构成B.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可以波及到的范围C.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D.体内有病原体繁殖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
3、物E.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易感受的程度8.疾病预测的方法属于(分数:2.00)A.描述流行病学B.分析流行病学C.实验流行病学D.理论流行病学E.以上均是9.下列哪类人群适宜作为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分数:2.00)A.依从性较低的人群B.对疾病不易感的人群C.脆弱人群D.发病率较低的人群E.可从研究中受益的人群10.下列哪项不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分数:2.00)A.易感人口的迁入B.免疫人口的死亡C.新生儿增加D.预防接种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11.在农村,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应在多少小时内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的县(区)卫生防疫机构(分数:2.0
4、0)A.1 小时内B.2 小时内C.6 小时内D.12 小时内E.24 小时内12.下面各项陈述,何者不适子解释传染病经饮用水传播的流行特征(分数:2.00)A.病人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B.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之分C.疾病的发生与职业和性别无关D.存在一定季节性和地区性E.净化水源后爆发即告停止13.下列哪个是影响传染病年龄分布的因素(分数:2.00)A.免疫水平的高低B.接触程度的强弱C.身体素质的优劣D.潜伏期的长短E.个人生活习惯的差异14.病原体能够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被称为(分数:2.00)A.致病力B.侵袭力C.传染性D.毒力E.抗原性15.在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下列哪条不
5、是它的缺点(分数:2.00)A.设计与实施比较复杂B.采用随机分组很难控制混杂因素C.盲法实施比较困难D.研究人群的依从性较差E.容易引起医德和伦理学的争议16.传播因素是(分数:2.00)A.外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B.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可以波及到的地区C.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D.体内有病原体繁殖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E.病原体侵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7.病原体的排出门户不包括(分数:2.00)A.消化道B.心血管系统C.皮肤D.呼吸道E.泌尿生殖道18.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分数:2.00
6、)A.易感者积累B.病原体变异C.疫苗效果不稳定D.发病率变动E.病人数量增加19.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分数:2.00)A.从未患过本病的人B.免疫水平较低的人C.具有特殊行为方式,且免疫水平较低的人D.抵抗力较低,且从未患过本病的人E.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20.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是(分数:2.00)A.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B.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C.治愈率、引入率、失访率D.有效率、续发率、标化率E.失访率、生存率、引入率21.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分数:2.00)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
7、病的最短潜伏期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22.平行传播是指(分数:2.00)A.经胎盘传播和垂直传播的统称B.分娩时引起的传播和上行性传播的统称C.分娩时引起的传播和经胎盘传播的统称D.上行性传播和经胎盘传播的统称E.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23.常规传染病报告属于(分数:2.00)A.主动监测B.被动监测C.哨兵监测D.主动与被动监测E.主动与哨兵监测24.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分数:2.00)A.季节性、周期性、短期波动B.流行、爆发、季节性、短期波动C.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D.季节
8、性、周期性、长期趋势E.爆发、流行、长期趋势25.病原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自然场所被称为(分数:2.00)A.媒介物B.宿主C.疫源地D.传染源E.污染物26.下列哪项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优点(分数:2.00)A.省时、省钱、省力,可进行罕见病的研究B.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C.可平衡和控制两组的混杂因素,提高两组的可比性D.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病人E.易于控制失访偏倚,实验结果易推论至全人群27.在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偏倚的控制不应包括下列哪项(分数:2.00)A.为减少不依从,试验期限不宜过长B.为减少不依从,干预措施应简便易行C.为减少不依从,应对受试者讲明研究的意义D.为减
9、少不依从,应多选择新发病例E.为减少不依从,应对受试者说明预期结果28.队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数:2.00)A.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寻找病因线索,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B.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情况,验证病因假说C.比较干预措施在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效果D.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因素的差别,检验病因假说E.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阳性率,评价实验措施29.在队列研究中,对关联强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的无效假设是(分数:2.00)A.RR0B.RR1C.RR1D.RR1E.RR03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过头可能导致(分数:2.00)A.低估暴露因素的作用B.高估暴露因素的作用C.有利于控制混杂D.有利
10、于研究更多的因素E.对研究结果没有影响31.关于队列研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研究的暴露是人为给予的B.不适用于罕见病C.设立对照组D.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合理E.可以了解疾病的自然史32.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是(分数:2.00)A.属于分析性研究B.设立比较组C.研究方向由果及因D.探索并检验病因假设E.以上均是33.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信息偏倚(分数:2.00)A.回忆偏倚B.报告偏倚C.诊断怀疑偏倚D.暴露怀疑偏倚E.检出症候偏倚34.在流行病学实验中,研究对象的随机分组是为了(分数:2.00)A.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相同B.使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受益C.增加参与研究对象的依
11、从性D.平衡实验组和对照组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E.避免研究者偏倚35.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分数:2.00)A.研究对象容易找B.研究对象代表性好C.选择偏倚较小D.研究可以外推E.以上均是36.关于队列研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属于观察法B.可以直接获得研究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C.设立对照组D.研究方向由果及因E.能验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37.累计发病率与发病密度的主要区别是(分数:2.00)A.累计发病率利用人时计算,发病密度利用实际观察人数计算B.累计发病率用于确定暴露比,发病密度用于确定样本量C.发病密度用于估计相对危险度,累计发病率用于估计绝对危险度
12、D.累计发病率用于病例对照研究,发病密度用于队列研究E.累计发病率用于稳定人群,发病密度用于不稳定人群38.衡量暴露与疾病间联系强度的指标是(分数:2.00)A.非暴露者中疾病的发生率B.暴露者中疾病的发生率C.人群中的暴露比D.相对危险度E.联系的特异性39.下列哪种说法指出了双向性队列研究的特点(分数:2.00)A.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B.因为研究设计中包括回顾性研究,因此不能做出病因推断C.需长期随访,研究代价太高,因此不适用D.易控制潜在的混杂因子E.通常省时、省力40.下列哪项是队列研究的特征(分数:2.00)A.追踪实验组与对照组将来的发病情况,以评价措施的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职业资格 流行病学 练习 试卷 6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