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9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9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9及答案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 9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概念题(总题数:10,分数:40.00)1.议程设置理论 (分数:4.00)_2.“沉默的螺旋”理论 (分数:4.00)_3.数字鸿沟 (分数:4.00)_4.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 (分数:4.00)_5.“知沟”理论 (分数:4.00)_6.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分数:4.00)_7.跨文化传播 (分数:4.00)_8.麦克布莱德报告 (分数:4.00)_9.信息主权 (分数:4.00)_10.文化帝国主义 (分数:4.00)_二、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40.0
2、0)11.用“议程融合”的相关理论,解释网上信息的传播。 (分数:4.00)_12.什么是数字鸿沟?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分数:4.00)_13.简述媒介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分数:4.00)_“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前两条(如下),分别提醒公众需要意识媒介哪两方面的局限?(分数:4.00)(1).媒介是被构建的,媒介不是现实世界的映像,而是对现实的反映。(分数:2.00)_(2).媒介构建现实,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大多由媒介获得。(分数:2.00)_14.何谓“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试举一个应用第三人效果概念可以解释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3、分数:4.00)_15.什么是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分数:4.00)_16.何谓全球传播?全球传播有何基本特点?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是何种关系? (分数:4.00)_17.请简要说出施拉姆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某一个开创性研究的内容。 (分数:4.00)_18.简述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 (分数:4.00)_19.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当前西方媒体所有权集中现象。 (分数:4.00)_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20.00)20.试述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涵义,并谈谈你对这一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适用性的认识。 (分数:6.00)_21.网络传播给国际传播带来了什么
4、问题? (分数:7.00)_22.请针对国务院授权新华社于 2006 年 9 月 10 日正式颁布的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分数:7.00)_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 9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概念题(总题数:10,分数:40.00)1.议程设置理论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美国传播学家 M.E.麦库姆斯和 D.L.肖于 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黄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
5、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人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2.“沉默的螺旋”理论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 1974 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 年以
6、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慨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人众传播观。这个似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人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3.数字鸿沟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
7、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 1999 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此后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它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4.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
8、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它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5.“知沟”理论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 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
9、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6.涵化理论、培养理论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 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
10、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7.跨文化传播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占老
11、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 世纪 70 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8.麦克布莱德报告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 1980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
12、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9.信息主权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方
13、面的内容: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自主管理和监控的权利。10.文化帝国主义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是指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出现了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这一概念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反对“
14、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二、简答题(总题数:10,分数:40.00)11.用“议程融合”的相关理论,解释网上信息的传播。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议程融合”的含义 1972 年,麦库姆斯 McCombs 和肖 Shaw 发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媒体能够为公众设置“议程”,大众媒体报
15、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支持大众媒体的“强效果”论。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更个人化的媒体的普及,传统大众媒体的设置议程的能力开始下降,单一而普遍的公众议程正在减少,或者影响议程设置过程的中介因素正在增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仅从传播者的角度孤立地研究议程设置不够,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来考察议程设置的中介因素。 1999 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题融合”(agenda melding)理论。他们认为议题融合包括六个阶段:决定群体归属,是否具有该群体所需要的信息,定向需求,即个人在缺乏该群体需要信息时,就会产生此类需求,媒体接触,媒体接触形成铺垫效果,形成
16、框架效果。 议程融合理论着重研究社会大众为何、如何使用各类传播媒介,以及使用传播媒介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它认为人们在使用和挑选传播媒介及其议题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首先有强烈加入团体的愿望,然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媒介,寻求与他们的需求、认知等一致的团体的信息,避免与他们的需求、认知不一致的团体。议程融合理论说明,只要受众愿意接受并寻求大众媒体的引导,大众媒体仍然会产生强大的议程设置效果。 (2)“议程融合”理论与网络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议程融合”现象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网络意见的形成与扩散之中。当人们希望加入某个团体时,他们首先会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该团体的相关信息。为获得共同的话语
17、,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区或者其他网络平台获取这团体的信息并了解他们的议题。在他们与这些网络媒体接触后,网络媒体的议题就对他们的日常议题具备“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网络意见由形成到完成整个扩散的这一过程,说明了网络传播的巨大潜力,只要能捕捉到人们的需求,网络就能对人们的议题关注和环境认知产生巨大影响。12.什么是数字鸿沟?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数字鸿沟的定义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它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18、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 (2)数字鸿沟的社会后果 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差异,造成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地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 数字鸿沟已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新闻 传播学 分类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