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 第 I 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 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2、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 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
3、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 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 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
4、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 而不是艺术 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 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 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
5、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 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 ( 3 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
6、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解析: A 不只是大型文艺晚会,应包括文化工程、文艺演出等 ; B 应为“源于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 C“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错,原文是“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 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 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
7、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 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 段与 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 解析: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通常主题贫乏。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
8、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 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解析: B 不是反对,而是“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是现代社会技术崇拜导致的; D“如果就能”太绝对化。 答案 : A 二、( 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9、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 乃 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 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 以 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 故事 ,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 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 者 ,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
10、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 遇 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
11、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 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 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 殷勤 ,去 而 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 逸 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 故事 故事
12、:先例 C.未 遇 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 殷勤 殷勤:周到 解析:殷勤,在此处指情意恳切深厚。 答案: 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3 分) A.乃 不敢引疾 臣 乃 敢上壁 B.御制诗 以 纪其事 日削月割, 以 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 者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D.去 而 人爱思之 临清流 而 赋诗 解析: A 副词,才; B 来 /以至于; C的人 /的地方; D 表转折,却 /表顺承。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 3 分)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
13、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解析:应为“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 答案: D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 ( 2)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
14、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 ( 3) 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 言者无不尽。 译文: 答案: ( 1) 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在于文字词句的解释,在安徽刊印发布许氏的说文解字。 ( 2) 朱筠已经资格深厚名声显著了,就极力说翰林应把读书和树立品行当做职责,不能趋炎附势,去拜谒地位重要的人。 ( 3) 他的文章才能和气势奇特纵横奔放,对干经义道义理事物的情感态度没有不包含的,想说的内容没有不说彻底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 9 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 南宋 )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 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 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
15、,人归春也归。 【 注 】 番腾 :同“翻腾”。 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分) 答: 答案: “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虽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关,表达了留春之意下。 “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 的角度 作简要赏析。 ( 4 分 ) 答 : 答案: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
16、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 ,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 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 计分 。)( 6 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答案: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乙: ,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答案:芳与泽其杂糅兮 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答案:沉
17、吟至今 泻水置平地, 。(鲍照拟行路难) 答案:各自东西南北流 ,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玉露凋伤枫树林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唯见江心秋月白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 梦入芙蓉 浦 三、( 2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4 题。 独木舟之道 【 美 】 西格德 F.奥尔森 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侵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安徽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