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66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66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66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66 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分数:2.00)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3.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说明意识具有(分数:2.00)A.目的性和计划性B.对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C.能动创造性D.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
2、用4.我国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分数:2.00)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B.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依法治国,又抓从严治党5.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其中,实践的客体是指(分数:2.00)A.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观物质世界C.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D.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6.2009 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做出
3、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分数:2.00)A.世界的不可知性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分数:2.00)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真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分数:2.00)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D.社会生
4、产力的发展水平9.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杰出人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种观点属于(分数:2.00)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折衷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0.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分数:2.00)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1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分数:2.00)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固定资本12.生产价格形成后,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是(分数:2.00)A.市场价值B.价值C.生产价格D.垄断价格13.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分数:2.00)A.国际水
5、平分工的形成B.国际贸易迅速发展C.基金市场迅速成长D.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1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数:2.00)A.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C.前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后者是社会价值的体现D.两者不是彼此并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5.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6.19 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分数:2.00)A.阶级斗争学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
6、史观D.剩余价值理论17.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有(分数:2.00)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形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8.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主张,否定是(分数:2.00)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的消灭C.包含肯定的否定D.既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19.“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这一说法(分数:2.00)A.属于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C.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形式D.属于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0.习近平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管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
7、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法违纪的重要原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些直指要害、语重心长的教诲,对我们的辩证启示在于(分数:2.00)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C.要把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作为处理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1.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分数:2.00)A.“一分为二”B.“合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分数:2.00)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
8、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C.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2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的这段文字反映了(分数:2.00)A.感性认识的肤浅性、不可靠性B.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因素C.感性认识的间接性、抽象性D.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形象性24.下列观点包含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原理的有(分数:2.00)A.没
9、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分数:2.00)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6.根据唯物史观,对于国家的概括,表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C.国家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D.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
10、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27.胡适认为,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是(分数:2.00)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历史决定论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D.唯心主义英雄史观2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分数:2.00)A.社会分工的存在B.劳动者是自由的人C.劳动者一无所有D.市场范围的扩大29.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分数:2.00)A.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B.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实现的C.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实现的D.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30.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之所以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这是因为(分数:2.00)A.商品价值提高了B.商品价
11、值降低了C.劳动力价值提高了D.劳动力价值降低了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分数:2.00)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C.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D.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3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它的作用形式是不同的。主要表现为(分数:2.00)A.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初期,商品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在充分展开的自由竞争商品经济中,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市场
12、价格围绕着剩余劳动波动D.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33.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客观条件是(分数:2.00)A.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两大转变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C.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D.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激化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66 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
1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分数:2.00)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中的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引起的现象。只有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才是因果关系。因果联系一定是前后相继的,但是前后相继的联系,并不都是因果联系,只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才是因果关系,比如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就不是因果联系,所以 A 项是错误的。同时并存的现象没有前后相继的特点,肯定不是因果联系,所以 B 项是错误的。D 项反映和被反映的联系不是因果联系,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
14、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因此 D 项也是错误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 C 选项。3.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说明意识具有(分数:2.00)A.目的性和计划性B.对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C.能动创造性 D.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一道理解性试题,难度较大。四个选项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但只有 A、C 两个选项与题干有关。本题考查的核心是对感性材料的“改造制作功夫”,这是典型的创造性的体现,只有创造性才能“改造制作”。同时,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
15、也恰好说明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因此 C选项正确。很多考生将题干的核心单纯地放在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目的性上,会误认为 A 选项正确。B 选项,对生理活动的调节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D 选项,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也与题干无关,题干所说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在认识范围内,还没有指导实践,故不选。4.我国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分数:2.00)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B.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 D.既抓依法治国,又抓从严治党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的
16、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选项。5.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其中,实践的客体是指(分数:2.00)A.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观物质世界C.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D.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实践观的内容。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它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
17、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称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物质客体与精神客体等。因此,B 选项不正确。A 选项是指实践的主体,C 选项是实践的中介,也不符合题意。D 选项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6.2009 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做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分数:2.00)A.世界的不可知性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 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和意识作用实现的条
18、件性。“没能做出准确预测”不等于不能做出预测,也不等于世界不能被认识。因此,A 选项错误。B 选项原理本身错误。人的认识是反映性的活动,但是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说认识只是人的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B 选项排除。由于人类的思维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D选项排除。综上,因为受到科学发展水平(条件性)的限制,目前尚未做出准确预测。故 C 选项正确。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
19、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分数:2.00)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真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题目所引用的论断,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首次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在这以后,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都反复强调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因此,B 选项为正确答案。8.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分数:2.00)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D
20、.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上层建筑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B 选项正确。9.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杰出人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种观点属于(分数:2.00)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
21、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理解。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杰出人物属于人民群众,所以他们也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选项。10.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分数:2.00)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故 A 选项为正确答案。1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分数:2.00)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 D.固定资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16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