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我们常常说要“因材施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从哲学上说,这体现了( )(分数:2.00)A.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从理性认识出发,不顾实际地生搬硬套3.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坚持理论和实践
2、相结合的原则,而且要抓住机会促使理论向实践转化。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根本目的是( )(分数:2.00)A.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B.避免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C.将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D.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4.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分数:2.00)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5.列
3、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说明( )(分数:2.00)A.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指导作用B.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动力作用C.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诱导作用D.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激发作用6.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这是愚蠢韵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体现了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 )(分数:2.00)A.动力作用B.预见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7.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分数:2.00)A
4、.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B.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8.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烤肉串”和“厨师扇风”的图片,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分数:2.00)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9.“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
5、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这说明( )(分数:2.00)A.真理和谬误没有区别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凡是谬误都可以转化为真理D.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0.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分数:2.00)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D.真理与谬误是无法分开的11.培根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分
6、数:2.00)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12.“比较而言,逻辑证明对真理的检验是间接的尽管如此,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段话( )(分数:2.00)A.承认逻辑证明是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正确的B.把逻辑证明与实践等同起来,是错误的C.承认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是正确的D.没有看到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是错误的13.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说明( )(分数:2.0
7、0)A.实践是真理和价值评价二者统一的检验标准B.实践只是评价真理的唯一标准C.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D.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14.毛泽东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而实践15.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8、他们没有( )(分数:2.00)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16.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分数:2.00)A.价值B.认识C.实践D.事物17.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18.马克思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这说明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
9、分数:2.00)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回归实践、指导实践C.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19.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17 世纪牛顿提出“粒子说”,17 世纪末惠更斯提出“波动说”,两种学说在科学史上争论了几个世纪。直到 1922 年,爱因斯坦把两者统一起来,建立“波粒二象性“的学说,这个矛盾才得以解决。这一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哲理是( )(分数:2.00)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C.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0.2004 年底,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
10、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分数:2.00)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2.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 )(分数:2.00)A.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B.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D
11、.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2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之所以说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因为( )(分数:2.00)A.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B.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能走在实践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C.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D.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24.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这表明( )(分数:2.00)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B.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C.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
12、段是不断发展的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25.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分数:2.00)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26.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 )(分数:2.00)A.归纳方法有其局限性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C.经验对
13、正确认识事物没有帮助D.客观事物存在的必然性不能被推断27.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分数:2.00)A.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B.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28.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利用 20 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 )(分数:2.00)A.
14、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C.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D.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29.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是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点。这表明( )(分数:2.00)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0.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
15、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 )(分数:2.00)A.相对性B.绝对性C.客观性D.有限性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我们常常说要“因材施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从哲学上说,这体现了( )(分数:2.00)A.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B.理论和实
16、践相结合的原则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从理性认识出发,不顾实际地生搬硬套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是说要把教学理论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 B。3.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而且要抓住机会促使理论向实践转化。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根本目的是( )(分数:2.00)A.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B.避免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C.将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D.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17、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根本目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在观念中构建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因此,正确答案为 D。4.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分数:2.00)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
18、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人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题干中不同的职业者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正是因为受主体的习惯和本能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正确答案为D。5.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说明( )(分数:2.00)A.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指导作用B.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动力作用 C.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诱导作用D.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有激发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
19、识活动中的动力作用。积极的情感_、情绪这些都属于非理性因素,它们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的话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对认识的指导作用是理性因素才有的,A 项错误。CD 两项是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作用的其他方面,与题意不符。6.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这是愚蠢韵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体现了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 )(分数:2.00)A.动力作用B.预见作用C.诱导作用 D.激发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
20、幻想是科学创造的极可贵的品质。因此,正确答案为 C。7.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分数:2.00)A.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B.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题目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请务必牢记。正确答案为 D。A 项是 D 项在客观方面的表现,B 项是 D 项在主观方面的表现,都不全面;C 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与题意不符。8.在集安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认识 世界 改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