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6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6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6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 6及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2.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分数:2.00)A.视觉B.听觉C.味觉D.嗅觉3.颜色的色调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光波的波长B.光波的波幅C.照明的强度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4.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是(分数:2.00)A.黑色B.橙色C.紫色D.绿色5.三色说的提出者是(分数:2.00)A.托马斯.杨(Young)B.黑林(Hefing)C.冯.贝克西(Von Bekesy)D.韦弗尔(W
2、ever)6.关于视觉适应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B.暗适应持续时间约为 30-40分钟C.明适应持续时间约为 3040分钟D.暗适应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7.右图中,a、b 和 c分别测定的视敏度是 (分数:2.00)A.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最小间隔敏度B.游标视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C.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D.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视敏度8.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视觉色素存在于(分数:2.00)A.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B.网膜双极细胞C.视神经节细胞D.视神经9.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分数
3、:2.00)A.音调、振幅和波形B.音调、音响和音色C.频率、振幅和波形D.音调、音响和波形10.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分数:2.00)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11.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分数:2.00)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12.提出共鸣理论的学者是(分数:2.00)A.罗.费尔B.赫尔姆霍茨C.冯.贝克西D.韦弗尔13.等响曲线中的情感阈限是指(分数:2.00)A.听觉阈限B.可听度曲线C.令人舒适的音响水平曲线D.人的听觉范围的上限14.关于声音掩蔽作用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小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B.与掩
4、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D.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15.被称为“黑暗”感觉的是(分数:2.00)A.动觉B.视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16.把图(a)知觉为四列正方形、把图(b)知觉为三行正方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分数:2.00)A.闭合原则B.连续原则C.相似原则D.邻近原则17.把右图知觉为三列“”和两列“”而不是三排形状不同的图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分数:2.00)A.闭合原则B.连续原则C.相似原则D.邻近原则18.图(a)中是一些随机排列的小圆圈,有人却能如图(b)所示,在图(a)中知觉出字母“M”,此时遵
5、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分数:2.00)A.共同命运原则B.对称原则C.线条朝向原则D.简单原则19.我们往往把右图知觉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而不是一个复杂的 11边图形,此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分数:2.00)A.共同命运原则B.对称原则C.线条朝向原则D.简单原则20.孩子们在看天上的白云时,经常会说看到了各种小动物。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分数:2.00)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1.人们知觉时经常遵循接近律、相似律和连续律。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分数:2.00)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2.良好图形原则反映了知觉的(分数:2.00)A.选择性B.整体性C
6、.理解性D.恒常性23.一个人穿的是蓝色的衬衫,我们带上红色眼睛仍然觉得他穿的是蓝色衬衫。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分数:2.00)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4.在形状知觉中,将各种特征整合起来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过程是(分数:2.00)A.感觉B.表象C.注意D.记忆25.从右图的图形(b)中分辨出图形(a)比较困难。不能对此现象合理解释的是 (分数:2.00)A.个体认知风格的影响B.图形(a)的轮廓在图形(b)中遭到破坏C.知觉中整体优先效应的影响D.知觉定势的影响二、多选题(总题数:7,分数:14.00)26.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包括(分数:2.00)A.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B.物体
7、的熟悉性C.体态变化D.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27.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受到物体的熟悉性的影响,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有(分数:2.00)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8.深度知觉所依赖的非视觉线索包括(分数:2.00)A.眼的调节B.双眼视差C.运动视差D.双眼视轴的辐合29.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线索包括(分数:2.00)A.时间差B.强度差C.位相差D.反应差30.模式识别的特征说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分数:2.00)A.整体加工B.局部加工C.自上而下的加工D.自下而上的加工31.下面属于知觉过程的是(分数:2.00)A.发现事物的存在B.把一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C.
8、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D.将知觉的对象以其类似物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32.时间知觉的形式有(分数:2.00)A.对时间的辨认B.时间的确认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D.对时间的预测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33.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分数:2.00)_34.举例说明知觉的特性。(分数:2.00)_35.简述深度知觉和深度线索。(分数:2.00)_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 6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解析:2.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
9、主要来自(分数:2.00)A.视觉 B.听觉C.味觉D.嗅觉解析:解析: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因此,本题选A。3.颜色的色调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光波的波长 B.光波的波幅C.照明的强度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解析:解析: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因此,
10、本题选 A。4.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是(分数:2.00)A.黑色B.橙色C.紫色D.绿色 解析:解析: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黄色颜料反射黄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蓝色光线。蓝色颜料反射蓝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黄光。当两种颜色混合后,黄光和蓝光被对方吸收,只剩下绿色部分被反射回来,因而使混合后的颜色看上去是绿色的。因此,本题选 D。5.三色说的提出者是(分数:2.00)A.托马斯.杨(Young) B.黑林(Hefing)C.冯.贝克西(Von Bekesy)D.韦弗尔(Wever)解析:解析:托马斯.杨(Young)是三色说的提出者。黑林(Hering)是四色
11、说的提出者。冯.贝克西(VonBekesy)是听觉理论中行波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Wever)是听觉理论中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因此,本题选 A。6.关于视觉适应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B.暗适应持续时间约为 30-40分钟 C.明适应持续时间约为 3040分钟D.暗适应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解析:解析: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持续时间为 3040 分钟。暗适应开始时,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都起作用,暗适应 7一 10分钟以后,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明适应的时间约为 5分钟。因此,本题选 B。7.右图中,a、b 和 c分别测定的视敏度是 (分数:2.00)
12、A.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最小间隔敏度 B.游标视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C.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D.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视敏度解析:解析: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最小可见敏度、游标敏度和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测量这种敏度通常以白色背景上的一条黑线作为测试图形,在变化黑线宽度的情况下,要求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它的存在(如图中 a)。游标效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如图中 b),它要求被试能够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一种测量最小间隔敏度的方法是采用具有相等宽度的黑自交替的线条图形(
13、栅条图形)(如图中 c)。因此,本题选 A。8.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视觉色素存在于(分数:2.00)A.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B.网膜双极细胞C.视神经节细胞D.视神经解析:解析:视觉色素存在于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中。人眼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人眼的锥体细胞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色素,它们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因此,本题选A。9.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分数:2.00)A.音调、振幅和波形B.音调、音响和音色 C.频率、振幅和波形D.音调、音响和波形解析:解析:声音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因此,本题
14、选 B。10.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分数:2.00)A.外耳B.中耳C.内耳 D.听神经解析:解析:内耳基底膜的运动导致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因此,本题选C。11.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分数:2.00)A.外耳B.中耳 C.内耳D.听神经解析:解析: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 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 2030 倍。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因此,本题选B。12.提出共鸣理论的学者是(分数:2.00)A
15、.罗.费尔B.赫尔姆霍茨C.冯.贝克西 D.韦弗尔解析:解析:频率理论是物理学家罗.费尔 1886年提出的。共鸣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行波理论的提出者是冯.贝克西(VonBekesy)。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是韦弗尔(Wever)。因此,本题选 C。13.等响曲线中的情感阈限是指(分数:2.00)A.听觉阈限B.可听度曲线C.令人舒适的音响水平曲线D.人的听觉范围的上限 解析:解析:等响曲线中最下方的一条曲线代表听觉阈限,也叫可听度曲线。等响曲线最上方的曲线代表了情感阈限。声压超过这个水平将使人耳产生痛觉。由上、下曲线所规定的范围就是人的听觉范围。因此,本题选 D。14.关于声音掩蔽作用表述错
16、误的是(分数:2.00)A.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小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 B.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D.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解析:解析:研究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因此,本题选 A。15.被称为“黑暗”感觉的是(分数:2.00)A.动觉B.视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 解析:解析:由于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心理学 统考 专业 基础 综合 普通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