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2.反应时间随着信号在视野中的方向不同而有差异,刺激出现在( )时反应最快,反应时最短(分数:2.00)A.上B.下C.左D.右3.被试在主试者发出“预备”口令到刺激呈现这段预备时间内具有一种准备状态,在该时距内,被试处于积极准备状态,力求尽快对刺激做出反应,反应时与预备时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预备时间越短反应时越短B.预备时间越长反应时越短C.预备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到反应时D.预备时间与反
2、应时无关4.如在一个实验中,对红光信号灯按 A 键,对绿光信号灯按 B 键,对蓝光信号灯按 C 键,对白光信号灯按D 键,共四个刺激和四个对应的反应,那么记录到的反应时是( )(分数:2.00)A.简单反应时B.选择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D.复杂反应时5.首先提出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是( )(分数:2.00)A.斯腾伯格B.汉弥尔顿C.霍克基D.宿德斯6.20 世纪 70 年代初,库柏和谢波德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的反应时实验是( )(分数:2.00)A.减法反应时技术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内隐联想测验7.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 )(分数:2.00)A.作用于不同加
3、工阶段B.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C.是独立的D.可以相加的8.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 )心理过程的研究(分数:2.00)A.有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D.潜意识9.序列反应时任务应推出内隐学习的发生的反应时技术是( )(分数:2.00)A.减法反应时技术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速度一反应权衡10.内隐联想测验是对( )进行测量(分数:2.00)A.内隐社会认知B.内隐记忆C.无意识想象D.无意识推理11.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称为( )(分数:2.00)A.“开窗”实验B.加因素法C.反应时相减法D.ABC 反应时12.在
4、测量下面( )的时候,需要加入侦察实验(分数:2.00)A.A 反应时B.B 反应时C.C 反应时D.选择反应时13.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听到枪声就起跑,起跑时间属于( )(分数:2.00)A.视觉反应时B.听觉反应时C.触觉反应时D.视听联合反应时14.司机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或绿灯时的反应属于( )(分数:2.00)A.选择反应B.简单反应C.辨别反应D.延缓反应15.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是( )(分数:2.00)A.先后关系B.因果关系C.互换关系D.正相关关系16.“开窗”实验通过对( )的分析,可把每一种认知加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都比较直接地估计出来,因而它比反应时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具有更
5、明显的优点(分数:2.00)A.心理旋转B.短时记忆信息加工C.字母转换作业D.句子一图形匹配17.库柏等假设有两个任务,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 )应当就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所需的时间(分数:2.00)A.反应时之和B.反应时之差C.辨别时间之差D.呈现时距18.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 )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分数:2.00)A.系列B.同时C.个别D.独立19.唐德斯提出反应时 A、B、C 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
6、、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冯特指的这条重要途径是( )(分数:2.00)A.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B.细致的分析心理过程C.分解心理的结构为各种元素D.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二、多选题(总题数:6,分数:12.00)20.反应的潜伏期包括( )(分数:2.00)A.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时间B.大脑加工所需的时间C.神经传入传出所需时间D.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刺激选择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B.刺激相似程度越低,反应时越长C.刺激选择数目越少,反应时越长D.刺激相似程度越高,反应时越长22.通过减法反应时技术计算选择过程和辨别过程时间的公
7、式是( )(分数:2.00)A.辨别过程=C(辨别反应)-A(简单反应)B.辨别过程-B(选择反应)-C(辨别反应)C.选择过程=B(选择反应)-C(辨别反应)D.选择过程=B(选择反应)-A(简单反应)23.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没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 )(分数:2.00)A.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B.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C.独立的D.可以不相加的24.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分别是( )(分数:2.00)A.测试项目的质量B.识记项目的数量C.反应类型D.反应类型相对频率25.反应时实验中防止“假反应”的办法是( )(分数:2.00)A.改
8、变每次发出预备信号与呈现刺激间的距离B.取消被试C.实验前口头警告D.插入“侦察试验”三、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2.00)26.A、B、C 类反应时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数:2.00)_四、综合题(总题数:1,分数:2.00)27.什么是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分析法?举例说明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式。(分数:2.00)_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反应时法)-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解析:2.反应时间随着信号在视野中的方向不同而有差异,刺激出现在( )时反应最
9、快,反应时最短(分数:2.00)A.上B.下 C.左D.右解析:解析:反应时间随着信号在视野中的方向不同而有差异。首先是方向“下”反应最快,反应时最短,其次是方向“左”“左下”与“右下”,再次是方向“上”与“右”,“右上“与“左上”反应最长,反应时间的值最大。各方向反应时间的方差分析表明,差异非常显著。在坐标图中,反应时曲线呈现出“V“字形。3.被试在主试者发出“预备”口令到刺激呈现这段预备时间内具有一种准备状态,在该时距内,被试处于积极准备状态,力求尽快对刺激做出反应,反应时与预备时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预备时间越短反应时越短B.预备时间越长反应时越短C.预备时间过短或过长都
10、会影响到反应时 D.预备时间与反应时无关解析:解析:预备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好,如果预备时间太短,被试可能来不及准备;如果太长,被试的准备又可能松懈而延误反应。4.如在一个实验中,对红光信号灯按 A 键,对绿光信号灯按 B 键,对蓝光信号灯按 C 键,对白光信号灯按D 键,共四个刺激和四个对应的反应,那么记录到的反应时是( )(分数:2.00)A.简单反应时B.选择反应时 C.辨别反应时D.复杂反应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种不同反应时的掌握情况。选择反应时或 B 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做出几种相应的反应。5.首先提出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是( )(分数:2.00)A.斯腾
11、伯格 B.汉弥尔顿C.霍克基D.宿德斯解析:6.20 世纪 70 年代初,库柏和谢波德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的反应时实验是( )(分数:2.00)A.减法反应时技术 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内隐联想测验解析:解析: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被试操作心理表象,角度越大,需要的反应时也就越大,这正好符合减法反应时的规律。7.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 )(分数:2.00)A.作用于不同加工阶段B.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 C.是独立的D.可以相加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加因素法假设的理解和掌握。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
12、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8.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 )心理过程的研究(分数:2.00)A.有意识B.无意识 C.前意识D.潜意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序列反应时任务的理解和掌握。序列反应时任务用减法反应时技术逻辑推出内隐学习的发生,内隐过程就是人的无意识过程。被试并没有可以去学习实验的序列顺序,但是随着实验的重复,反应时也降低,这是被试对实验的序列发生了内隐学习,产生了预期而导致的结果。内隐过程就是人的无意识过程。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在精神分析中它就是指无意识,而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不用这个概念。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和无意
13、识之间,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9.序列反应时任务应推出内隐学习的发生的反应时技术是( )(分数:2.00)A.减法反应时技术 B.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速度一反应权衡解析:解析:反应时的不断减少正好对应了对于序列内隐学习的效果。10.内隐联想测验是对( )进行测量(分数:2.00)A.内隐社会认知 B.内隐记忆C.无意识想象D.无意识推理解析:11.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称为( )(分数:2.00)A.“开窗”实验 B.加因素法C.反应时相减法D.ABC 反应时解析:解析: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心理学 统考 专业 基础 综合 应时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