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5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结合学术动态谈谈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浙江大学 2000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2.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8年加试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苏州大学 2000年中国近代史真题;苏州大学 2002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4.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与意义。(安徽师范大学 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5.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
2、。(2009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6.简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的演变。(北京大学 1999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7.简述洋务运动中的五个军工企业。(南京师范大学 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8.试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及影响。(西北大学 2006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9.清末国会请愿运动是如何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华中师范大学 2001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10.试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南开大学 2013年中国历史真题)(分数:2.00)_11.概述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向西方学习的思
3、想主张。(福建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综合真题)(分数:2.00)_12.简述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武汉大学 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13.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问题。(北京大学 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14.论述 18951919年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文化关系。(2016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15.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 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16.概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的三次论战。(中南大学 201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17.简述第一次国共合
4、作的经过和意义。(云南大学 2014年中国史基础真题)(分数:2.00)_18.评述“新生活运动”。(华中师范大学 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19.论述 20世纪 20一 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2010 年统考真题)(分数:2.00)_20.简述“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天津师范大学 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分数:2.00)_21.简述 19311937年间的日本侵华史实。(南京大学 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22.论述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中国社科院 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23.论述全面抗日战争
5、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北京大学 1999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24.评述中共七大及其历史影响。(湖南师范大学 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25.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26.试论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和美英的关系。(南京大学 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27.简述全国土地会议。(河北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真题)(分数:2.00)_28.简述淮海战役发生全过程及其军事战略。(南京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29.简述建国初期稳定物
6、价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9年中国当代史真题)(分数:2.00)_30.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北京师范大学 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5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结合学术动态谈谈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浙江大学 2000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者李育民把不平等条约按内容归纳为如下六大类别:一是以租界制度和治外法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侨民管理制度;二是以协定关税、协定内地通
7、过税、内河航行通商制度、自由设厂制度、路矿借款等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经济特权制度;三是以海关行政外籍税务司制度和海关兼常关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行政特权制度;四是以自由传教和控制中国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文化特权制度;五是以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驻军制度;六是以在中国某一区域取得独占权益和领土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制度。 (二)政治影响。学者徐绪典从法权、财权、政治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方面的破坏作用:第一,对中国法权的破坏;第二,掌握了中国的财权;第三,间接控制中国的政治。学者李育民认为,“条约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
8、它在保持旧制度的前提下促使它趋于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又刺激它产生近代性质的变化。由此可见,中国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进入国际社会时,它的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是相伴而行的,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混合结构中,近代性质的方面处于一种被支配而受限制的地位,以致它的进步性往往是很艰难地显示出来。)解析:2.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8年加试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内容。1895 年 4月 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3
9、)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
10、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苏州大学 2000年中国近代史真题;苏州大学 2002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主要内容。1901 年 9月 7日,奕勖、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 11个国家的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正式订立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正约有 12款,还有 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 39年还清。加上年息 4厘,本息共计 98223万余两。这
11、笔赔款习惯上被称作“庚子赔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 (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各国可以在这里驻兵。 (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1 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皆斩”。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以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 (二)影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于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解析:4.
12、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与意义。(安徽师范大学 2004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内容。1 8 5 9 年 4月,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玕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
13、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解析:5.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2009 年统考真题)
14、(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崛起过程。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1860 年 6月江南大营覆灭后,咸丰皇帝因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的计划破产,以肃顺的主张,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任命他为署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均归其节制。1861 年 11月,慈禧太后上台的当月,又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打破了两江总督只辖苏、皖、赣三省的惯例,命令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悉归其节制。随着湘淮军转战南
15、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 (二)影响。 (1)湘淮系的扩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地方督抚中满汉比例的变动,尤其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2)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但是,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自湘军起,兵归国有的局面转变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此种筹饷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兵归将有、各私其军的格局。湘淮军将帅既得总督、巡抚的地位,就利用手中的
16、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解析:6.简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的演变。(北京大学 1999年中国通史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转变的轨迹是从传统的朝贡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演进。与此相适应,清朝的中央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礼部和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外务部的更替。 (一)朝贡体制下的外交。鸦片战争之后,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仍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和接待外国来宾。理藩院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在该体制下,清朝对外关系完全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礼部和
17、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国、接待贡使的机构。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由地方总督兼任。对外交涉则由通商大臣或地方总督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 (二)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60 年以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开始迈入近代外交体制之下。这包括使节的派遣、驻外使馆的设立、政府级外交部门总理衙门的设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交礼仪以及常规的外事活动的逐步采用等。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的变化。 (1)1861年 1月 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它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
18、程。 (2)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迫于列强的压力,1901 年 7月 24日,清廷诏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一切外交事务。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解析:7.简述洋务运动中的五个军工企业。(南京师范大学 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 1 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 1865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中国 近现代史 模拟 1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