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40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40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40及答案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140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5,分数:60.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小题,满分。_2.单项选择题第 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_3.我国刑法规定,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这体现了(分数:2.00)A.罪刑法定原则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公平原则4.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是(分数:2.00)A.行为对象B.行为的危害结果C.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D.危害行
2、为5.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6.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分数:2.00)A.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7.甲遭乙追杀,隋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
3、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分数:2.00)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8.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 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分数:2.00)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9.刑法第 29条
4、第 1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对于本规定的理解,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分数:2.00)A.无论是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实施了犯罪,还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都能适用该款前段的规定B.该款规定意味着教唆犯也可能是从犯C.唆使不满 14周岁的人犯罪因而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时,也应适用该款后段的规定D.该款中的“犯罪”并无限定,既包括一般犯罪,也包括特殊身份的犯罪,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过失犯罪10.甲因走私武器被判处 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5年;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被判处 14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5万元,剥
5、夺政治权利 3年;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判处 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万元。关于数罪并罚,下列选项符合刑法规定的是(分数:2.00)A.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35年,没收财产 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 8年B.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20年,罚金 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 8年C.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25年,没收财产 5万元,罚金 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 6年D.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 23年,没收财产 5万元,罚金 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 8年11.下列关于假释的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假释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假释在本质上是提前释放,不存在继续收监执行余刑的可能C
6、.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D.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12.刑法第 386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该条规定的法定刑属于(分数:2.00)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D.自由设定的法定刑13.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取出部分作饵料,毒死麻雀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 5000元。关于甲行为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分数:2.00)A.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B.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盗窃罪C.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
7、有害食品罪14.张某窃得同事一张银行借记卡及身份证,向丈夫何某谎称路上所拾。张某与何某根据身份证号码试出了借记卡密码,持卡消费 5 000元。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张某与何某均构成盗窃罪B.张某与何某均构成信用卡诈骗罪C.张某构成盗窃罪,何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D.张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何某不构成犯罪15.甲持刀将乙逼入山中,让乙通知其母送钱赎人。乙担心其母心脏病发作,遂谎称开车撞人,需付五万元治疗费,其母信以为真。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分数:2.00)A.非法拘禁罪B.绑架罪C.抢劫罪D.诈骗罪16.乙驾车带甲去海边游玩。到达后,乙欲游泳。甲骗乙说:“我在
8、车里休息,把车钥匙给我。”趁乙游泳,甲将该车开往外地卖给他人。甲的行为构成(分数:2.00)A.侵占罪B.盗窃罪C.诈骗罪D.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17.下列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是(分数:2.00)A.甲到乙的餐馆吃饭,在食物中发现一只苍蝇,遂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为由进行威胁,索要精神损失费3 000元。乙迫于无奈付给甲 3 000元B.甲到乙的餐馆吃饭,偷偷在食物中投放一只事先准备好的苍蝇,然后以砸烂桌椅进行威胁,索要精神损失费 3 000元。乙迫于无奈付给甲 3 000元C.甲捡到乙的手机及身份证等财物后,给乙打电话,索要 3 000元,并称若不付钱就不还手机及身份证等物。乙迫于无奈付给甲 3
9、 000元现金赎回手机及身份证等财物D.甲妻与乙通奸,甲获知后十分生气,将乙暴打一顿,乙主动写下一张赔偿精神损失费 2万元的欠条。事后,甲持乙的欠条向其索要 2万元,并称若乙不从,就向法院起诉乙18.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分数:2.00)A.非法持有毒品的,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B.持有毒品不限于本人持有,包括通过他人持有C.持有毒品者而非所有者时,必须知道谁是所有者D.因贩卖而持有毒品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19.多项选择题第 21-2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_20.在现实
10、生活中,故意犯罪大多数是直接故意犯罪。间接故意为数不多,它主要包括(分数:2.00)A.为实现某个犯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发生B.为实现某个非犯罪的意图或目的,而放任犯罪结果发生C.突发性故意犯罪,不计后果,放任结果发生D.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21.关于罪过,下列选项错误的有(分数:2.00)A.甲的玩忽职守行为虽然造成了公共财产损失,但在甲未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就不存在罪过B.甲故意举枪射击仇人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乙的名车毁坏。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C.甲翻墙入院欲毒杀乙的名犬以泄愤,不料该犬对甲扔出的含毒肉块
11、不予理会,直扑甲身,情急之下甲拔刀刺杀该犬。甲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属于意外事件D.甲因疏忽大意而致人死亡,甲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危害结果,既可能是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也可能只是发生他人重伤的危害结果22.根据刑法第 38条至第 4l条的规定,管制具有以下特征(分数:2.00)A.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B.人民法院在判处管制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C.数罪并罚时,管制的期限最高不能超过 3年D.在劳动中同工同酬23.下列选项不构成立功的有(分数:2.00)A.甲是唯一知晓同案犯裴某手机号的人,其主动供述裴某手机号,侦查机关
12、据此采用技术侦察手段将裴某抓获B.乙因购买境外人士赵某的海洛因被抓获后,按司法机关要求向赵某发短信“报平安”,并表示还要购买毒品,赵某因此未离境,等待乙时被抓获C.丙被抓获后,通过律师转告其父想办法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丙父最终找到同案犯藏匿地点,协助侦查机关将其抓获D.丁被抓获后,向侦查机关提供同案犯的体貌特征,同案犯由此被抓获24.关于刑讯逼供罪的认定,下列选项错误的有(分数:2.00)A.甲系机关保卫处长,采用多日不让小偷睡觉的方式,迫其承认偷盗事实。甲构成刑讯逼供罪B.乙系教师,受聘为法院人民陪审员,因庭审时被告人刘某气焰嚣张,乙气愤不过,一拳致其轻伤。乙不构成刑讯逼供罪C.丙系检察
13、官,为逼取口供殴打犯罪嫌疑人郭某,致其重伤。对丙应以刑讯逼供罪论处D.丁系警察,讯问时佯装要实施酷刑,犯罪嫌疑人因害怕承认犯罪事实。丁构成刑讯逼供罪2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伪造、变造、买卖居民社会保障卡的行为,情节严重时可能构成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B.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不构成犯罪C.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D.如果实施虚假诉讼的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
14、规定定罪从重处罚26.关于受贿相关犯罪的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有(分数:2.00)A.甲知道城建局长张某吸毒,以提供海洛因为条件请其关照工程招标,张某同意。甲中标后,送给张某50克海洛因。张某构成受贿罪B.乙系人社局副局长,乙父让乙将不符合社保条件的几名亲戚纳入社保范围后,收受亲戚送来的 3万元。乙父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C.国企退休厂长王某(正处级)利用其影响,让现任厂长帮忙,在本厂推销保险产品后,王某收受保险公司 3万元。王某不构成受贿罪D.法院院长告知某企业经理赵某“如给法院捐赠 500万元办公经费,你们那个案件可以胜诉”。该企业胜诉后,给法院单位账户打入 500万元。应认定法院构成单位受贿
15、罪27.关于徇私枉法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有(分数:2.00)A.甲(警察)与犯罪嫌疑人陈某曾是好友,在对陈某采取监视居住期间,故意对其放任不管,导致陈某逃匿,司法机关无法对其追诉。甲成立徇私枉法罪B.乙(法官)为报复被告人赵某对自己的出言不逊,故意在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中加大赵某对被害人的赔偿数额,致使赵某多付 10万元。乙不成立徇私枉法罪C.丙(鉴定人)在收取犯罪嫌疑人盛某的钱财后,将被害人的伤情由重伤改为轻伤,导致盛某轻判。丙不成立徇私枉法罪D.丁(法官)为打击被告人程某,将对程某不起诉的理由从“证据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擅自改为“可以免除刑罚”。丁成立徇私枉法罪28.简答题第 26-27小题
16、。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29.简述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分数:2.00)_30.简述在共同犯罪中,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数:2.00)_31.简述刑事责任与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分数:2.00)_32.简述假释与减刑的区别。(分数:2.00)_33.简述诽谤罪与侮辱罪的区别。(分数:2.00)_34.法条分析题第 29小题。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35.刑法第 196条第 l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
17、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 请分析: (1)本条罪的罪名及其法定构成要件。 (2)恶意透支的含义。 (3)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常见情形包括哪些? (4)该罪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有哪些?(分数:2.00)_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 140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5,分数:6
18、0.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小题,满分。_解析:2.单项选择题第 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_解析:3.我国刑法规定,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这体现了(分数:2.00)A.罪刑法定原则B.刑法适用平等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公平原则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第 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具体表现在: (1)刑法分则对每一个罪都根据其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规定了相应的
19、法定刑,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 (2)刑法总则中规定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在裁量刑罚时,应尽量使刑罚与具体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罚当其罪。 (3)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假释、不得缓刑;对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中止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对过失犯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等,体现了刑罚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故本题选C。4.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是(分数:2.00)A.行为对象B.行为的危害结果C.
20、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D.危害行为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客观方面概述。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诸客观事实。它一般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其余的则是选择性要素。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人作用于社会、危害社会的唯一途径,所以,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犯罪。故本题选 D。5.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
21、系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点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介入因素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考生对以下内容必须认真理解掌握。在行为人的行为介入到了第三者或被害者的行为而导致结果发生的场合,要判断某种结果是否由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时,应综合考虑三个因素: (1)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则因果关系不因介入行为而中断。
22、C 选项中,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丙的高度危险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不因第三者的碾压行为而中断。 (2)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如果介入情况不异常,是前行为通常甚至必然会导致的行为,因果关系就不中断,反之则中断。A 选项中,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紧接着必定会导致被害人的灭火行为,所以被害人为灭火而跳水的行为不异常,不能引起因果关系中断。B 选项中,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因住宅处有婴儿,故必然会导致被害人冲入火中施救,因果关系亦未中断。而 D选项则不同,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异常性较大,属于因果关系中断的情形,即丁的行为与被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专业 基础课 刑法学 模拟 140 答案 解析 DOC
